控制人股票質押應該怎樣解讀,為什麼要質押?

大幹縱橫


融資,企業上市是為了實現資產證券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融資,IPO的時候可以進行一次融資,但是這個融資是給企業融資的,錢是進到上市公司賬戶上的,理論上控制人只能通過分紅才能獲得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包括以後做定增也是進入公司賬戶。

實際控制人除了等待分紅外,他還想要錢怎麼辦?有三個方法:

1、利益輸送

這個方法可能會觸及法律,有違法違規的風險,但是利息是巨大的,在利益驅使下,不上上市公司控制人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企業進行財務作假,近期的康得新貨幣資金“消失”122億元,本質是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這個錢能否還上還不知道,122億啊,康得新一年的利潤才多少?分紅得等到哪一年?再比如康美藥業,300億元的貨幣資金就變魔術一樣變成存貨了,除了茅臺酒,存貨有不貶值的嗎?將來來一個資產減值,存貨減值,小股東都沒地哭。

康美一年的利潤才20億,可以減值15年了。慢慢來。再比如剛剛暫停上市的樂視網,關鍵交易就更多了,現在樂視網天天公告說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別人欠他的錢還不了,要做壞賬處理。這背後是什麼?

做一個最簡單的利益輸送操作:實際控制人的關聯方給上市公司供貨,價格奇高,多出的利潤就是對方的。或者最後直接做成壞賬,來得更直接。

2、股份減持

這個是最直接簡單沒有風險的,但是減持又有很多規定,經常受限,比如2015年股災之後,對股東減持有諸多限制,我股票上市了,卻不能減持股份變現,這多難受。就好比一個小夥子結婚了,卻不能同房。多難受,今年好不容易行情好了,禁售也到期了,不減持簡直對不起自己。好比禁慾多時的小夥子,一旦放開還不是一波操作猛如虎!

3、股權質押

股權質押也能獲得資金,而且還不用擔心控制權的喪失(這是對於那些真的缺錢,又想做事的企業來說的),在2016年股災之後減持受限了,當時都紛紛表態“不減持”。但是現實是缺錢啊,咋辦?股權質押吧,一樣可以獲得資金。

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融資的變通方法,但是也被有些企業玩出了新高度,股權全質押了,股價下跌也不管,直接平倉,控制權丟了,變相的套現退出了,那些機構傻眼了,炒股炒成了股東!這本來是散戶被套的結局。

2018年股市下行,個股腰斬的不在少數,股權質押變成了雷區,強制平倉加速了市場下行。這個是後話了,總之,股權質押也是為了融資。


壹號股權


目前股權質押是上市公司一種重要的融資手段,上市公司股權和房地產一樣,都是比較容易變現的優質抵押物,因此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是一種常見的業務。但往往不會按照股價的現在價格進行質押,會進行打折。但股價持續下跌到某一價格,質權人,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未約定一個強行平倉的價格。這時候風險就很容易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