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媽媽放不下莊稼,該怎麼勸她呢?

我從春風來


出言如刀的我來了!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兒女盡孝的心情非常理解。我現所在地區就是相對落後的農村。附近一家,大兒在北京一家公司副總。三子在當地城市工作。都定居城市。二子學習不好落在農村。老大老三分別曾接父母進城,可不到一月,老人就拼命要回鄉下。先說生活習慣,進屋換鞋,每週洗澡,保母照顧,周圍鄰居不熟,一口土話,出門矇眼,認字不多…所有一切城市規居如同繩索,沒有雞可養,沒有人溝通,溜達找不到路,種地不可能…身體和精神完全被綁架!這讓老人能活嗎?種一輩子地,幹一輩子農活兒。說一輩子土話。半年都洗不上一回澡的皮膚。早起掃院子,餵雞的習慣。辦法:儘量多回家看看,定期給老人體檢,少拿現錢(老人捨不得花)多買物品。常打電話。多嘮家常說鄉音。委託或僱傭年壯一些的鄉鄰,(暗中照顧)。及時關注信息。改變老人不可能了!只能兒女具細!讓下一代常打電話與長輩聯繫。增強老人生活希望和精神支柱!也許這些差距和無奈是我國社會發展(隔鍋臺上炕)的畸形狀態。但,做好自己!盡好孝道!相信無愧於天!無愧於心!一切心安就好!


用戶5042998584260


農村媽媽放不下農活,該如何勸?這是每個成年人都面臨的問題,也是逢年過節家庭聚會的重要議題。我舉三個例子說明。

1、先說我的三姑吧。三姑家四個男孩子,老大在公安大學做教授;老二老三在外做工;老四接姑父的班,在鐵路部門上班。我的四個老表都已成家,且都是獨生子女,小日子都過的油和麵,美的很。

在姑父去世那年,姑姑在家管了兩年蘋果。第三年,在幾個老表的勸說下,砍了樹,將土地承包了出去,住在縣城姑父單位分的房子裡。地租有3000多元,每個孩子每年給2000元零花錢,看病四家攤。姑姑心態開朗,說句話就哈哈大笑,70多歲的人,各項指標正常,健康的很,常年感冒都很少得。

想著三姑該在城裡享清福,誰料她平時照看老人當保姆,到後半年都去新疆打工摘棉花。僱主家見她年齡大,安排她做飯,在家都很少做飯的姑姑,在新疆做起大鍋飯還挺溜,每年都掙8ooo到1oooo的工錢。幾個老表連番勸說,承諾錢不夠花,每人每年再多加2ooo元,都不起作用。最後沒法動員幾個舅舅去說,也不管用,只得任其自然。

2、說說我的三娘。

三娘,三伯務了一輩子莊稼,辛辛苦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較成功的農民代表之一,是村裡最早蓋平房的,也是最早擁有黑白電視機,農用三輪車的。

兩個堂哥,是司機,每人一個半掛,每月都有1萬多元的收入。他們都在鎮上蓋有小院兒,家庭條件在鎮上說不上最富裕吧,起碼都還過得去。

三娘,三伯都7o多歲,身體硬郎,常年在家侍弄十來畝地,其中大部分是蘋果園。去年蘋果行情好,收入六七萬元。三娘領到蘋果款,直接送到二兒子那。他家剛花60多萬置換了一輛新的半掛,有貸款。往年總留一部分家用,多餘的錢2個兒子勻分。

三伯三娘是傳統的農民,每一分錢都是汗珠子換來的。前些年,他們趕集,捨不得去喝碗羊湯,也很少割肉,吃雞蛋。攢得每一分錢,都是從牙縫裡摳的,褲腰帶裡勒出來的。這幾年再補充營養,改善生活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每當親戚朋友孩子勸說她們別在種地,她們就說:現在手腳能動,多賺點錢,夠吃喝,頭疼腦悶有個看病錢,不給孩子添麻煩。兩個堂哥也就隔三差五到家轉轉,拉拉家常。

3說說我家媽媽。

媽媽去年7月份,得了心肌梗塞。在鄭大一附院做的支架。花醫藥費7萬元,報銷後還有三30000元,我和姐姐平攤。經過半年多的恢復,母親已和往長一樣,洗衣做飯。姐姐多吃要接她到城裡邊住,她都不去,在家屋前房後,種點菜,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

從上邊兒三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囯的媽媽,都愛過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不願意給兒女添麻煩!




豫西公牛


和我家裡情況差不多,我老爸在家也是種著五六畝地,只要不下雨就是一天到晚的在地裡幹活吃飯都是急匆匆的。

我們家是三兄弟都在外面工作,看老爸那麼大歲數不想他那麼累,一個人每個月給幾百塊錢完全夠他花了,可是老爸不要說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我們給錢。

開始我們都不理解說老頭不會享福受累的命,現在想想可能是老人種了一輩子的地對種地有感情了,不種田不知道能做什麼心理沒有存在感每天去地裡幹活日子充實。

老人都是吃過苦會過日子田地荒廢了心疼。

每天下地就當鍛鍊身體了還能掙錢完全夠自己開支,老人今年70了身體一點不比年輕人差。

這兩年我哥仨就不再說他了,讓他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是希望他不要那麼累保重身體。





魯西曲小賢


農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一輩子都和田地打交道。他們每天的勞作也都在田地裡。自己吃的大米是自己田裡種的,吃的紅薯,吃的玉米,吃的所有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己地裡種的。所以他們對自己心愛的土地有著割捨不掉的情意。

農村的母親放不下田裡的莊稼。這可能有幾個原因:1,對農村土地的熱愛,她們做慣了農活,要是不讓她們做,她們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2,為了減輕兒女們的負擔,自己種點莊稼,即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又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把自己種的糧食拿給兒女們吃。3,不願到兒女住的城市去。母親在農村生活慣了。農村生活自由自在。有自己聊得來,同伴。也有自己的事情做,種點田地,養謝小雞,小鴨。何樂而不為了。去到被鋼筋叢林包圍的大城市反而不習慣。

所以,農村的母親要是真想留在農村。我們做兒女的也不要太過阻止。我們要理解她們真正所需要的。只要她們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比什麼都好。在她們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適當的勞動勞動,呼吸呼吸農村的新鮮空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不過我們做兒女的平時一定要多抽空回家看望她們。多關心她們的身體。





農家伊伊


如果實在勸不了就不要勸了,就讓媽媽在家種種地、沒事串串門,活得還自在一點,兒女平時常回家看看,要是有個看在身邊是最好的。

你想把母親接到城裡享福這是好事,可你也要考慮老人的感受,老人大半輩子在農村耕做,已經適用這種環境了,突然提出讓上城裡享福反而渾身不自在了,有太多的例子證明老人多數還是不適用城裡的生活,雖然好吃好喝伺候著,兒女都上班,只有週末有時間,出門還怕找不回家,即使出去轉也都不認識,一天到晚沒有幾句話,好像坐牢一樣,時間長有些老人都有點抑鬱了,不像在農村串串門,東家到西家,有說笑的。你把父母接城裡,只能給她物質上享受,到精神上很壓抑,所以說不是必要非去城裡的話,還是讓老人在農村生活,當兒女的時常回去看看不也是挺好的!


東楓至海


以前不像現在就業機會那麼多,經濟收入也沒現在那麼好,土地就是一家人的命運所在,所以老一輩人對土地總有特殊的感情,不捨得荒廢,即使在家帶孫兒也總會想方設法抽時間出來種上那一畝幾分地,在我身邊不乏70多80多的還在種田,他們不是沒得吃,即使生活條件好了,依然是放不下那養活祖輩的土地。


鄉村的阿龍


種莊稼也不一定是為了賺錢,種莊稼也是一種愛好,我農村人,我感覺啥時候不缺錢了,回家種二畝地種點菜,這樣的日子會很幸福,我個人覺得種地就像城裡人喂寵物一樣,個人愛好。


夢在路上70583237


頭條網友你好,我也是來自農村的 家裡的父母他們已經習慣了 每天不去做點農活反而他們還不自在 他們閒不住 你讓他們不做農活 他們可能心裡面覺得不能在做得了農活的時候就吃兒女的 每位父母都不容易!


滇臻悠品賢


農村母親之所以不想進城和子女同住,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怕讓孩子為難。不管兒子還是女兒,結婚後都有了另一半,再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了。因生活習性不同,難免有勺子碰鍋沿的時候,發生個臉紅脖子粗的尷尬,挺影響小兩口感情的。所以聰明的農村母親除非是進城伺候月子看孩子,沒事是不會經常進城裡孩子住的。

2.不習慣住樓房,還是農村老家舒服。農村山好水好空氣好,農村母親一輩子在農村勞作慣了,咋一離開農村進城,覺得哪哪兒都不對。霧霾,爬樓梯,滿大路的汽車,也沒有隨時採摘的小菜園,串門聊天的老鄰居,覺得渾身不得勁兒。尤其是爬樓梯,對農村老人來說,最打怵。阿兮就聽到好幾個村裡的嫂子埋怨住城裡像住監獄,誰也不認識。

3.農村母親沒退休金,總覺得住兒女家養老心裡有愧。農村有這種心理的老人很多,特別是兒子找了個城裡媳婦,而自己又在孩子買房等方面沒幫上啥忙的,尤其如此,總覺得對不起孩子。

在農村,只要人不懶,種點糧食,種塊小菜園,再有片果園,吃穿都不愁,也許還能供給城裡孩子常年吃的糧、面、油、菜、禽蛋呢。能自食其力的時候絕不肯進城享福,這就是我們的農村父母,除非他們幹不動,也失去自理能力,才會靠孩子。

還有一點,就是農民葉落歸根的思想作祟,年齡越大,越不想離開生養自己的這片土地。這裡是來處,也是歸處,有歷代祖先,也有同宗同族淵源深長的父老鄉親,難以割捨。


銅鼓筍業


這些長輩們都一樣哈,就如我自己父母吧,其實說來說去還是因為習慣了,一個人大半輩子都是勤勤懇懇的,如果突然停下來會感覺很空虛的,你讓她們玩,反而是讓其為罪,只是晚輩們覺得讓她亨福,可她們自己的感受不是停下來就舒服呀。如果勞動能讓她們快樂,充實,健康,那又何防?畢竟人生幸福快樂真的沒有標準的,只要她們快樂健康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