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趙國風采


我想詩的格律在宋明時代並不複雜,一般人花個半天大概也就會懂了。問題是有些人把他複雜化,而且雅興不減,搞得愈來愈加複雜,著書立說,教誨眾生,樂此不疲,嚴然成家。指責唐宋先輩,笑傲時下學子,高堂沒座,明鏡高懸,自思權杖在握,理應統治詩壇,呼朋號友:遵循己令,毋越新規。誰知物極必反,行老幹體者有之,鄙號令者有之,我行我素者有之,網上掲桿高呼反對者有之,此堪稱為:自討沒趣事,乘車入鼠穴,何苦何苦?!竊思眾人寫詩,只為雅趣,何勞大人,多管閒事?!


信敏498


看了這個提問,啞然而笑。格律詩始於建安之後盛於李唐,若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的話,那麼從《詩經》到建安間近兩千年曆史長河中便沒有詩人了。這麼簡單的現實與道理,不待辯便知其謬。

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有這樣的提問,必有其滋生的士讓,也擁有以此種理念為傲視詩壇,自為至尊的陽春白雪之人群,在他們眼中無格律即不為詩,自以為掌握了詩歌入門之鎖鑰,舍餘者誰?客觀的看格律詩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詩壇上放射出燦爛的異彩,尤以杜甫的《登高》為凌絕之作,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對仗之工整,意境之沉鬱,曠世絕代,無出其右者。

說罷格律來歷,再看今人格律詩作,有邯鄲學步,東施效頻的感覺。我曾看過當今一著名詩人的詩集,其中之格律詩,從頭到底,就一個調子,格律沒有問題,韻腳也無問題,也有部分對仗,讀起來也還順口,就是味同嚼臘,不要說一杯老酒,淡茶都算不上。如果格律詩都寫成這樣,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高人一等,指點詩壇的優勢。

我認為,詩舒情詩言志,一首詩的優劣只要壓韻無問題,重看內容,情調,意境,起承轉合即可。不必以格律之枷鎖桎梏,無病呻吟,為合格而削足適履,為合律而刻舟求劍了。


雙樵\n


不同意!

誰定的破規矩?

我就不懂格律,還平仄不分,但我寫我的,礙著誰了?

沒扒拉開你眼皮強迫你看吧!沒拉著你舌頭非讓你評吧!沒握往你拇指非讓你贊吧!

什麼,說寫得太差硌應看您了,那您長得太醜嚇著我了咋算?

別覺得會格律就高人一等,擺一副說教的嘴臉。人家就算胡寫,又關你啥事?吃你家飯還是睡你家床了?

以此謬論往下推:是不是說話不好聽就不要說話?寫字不好看就不要寫字?那您都沒有鮑魚燕窩吃,還吃飯幹嘛?

呵呵,懟得漂亮!

(重新配圖,三分鐘速成,不足之處,望海涵)



歪詩邪對劣酒廉煙


 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這個……這個這個這個你問我這個觀點贊同不?

如果是課堂上老師提的作業要求,恕我愚鈍,我真的不懂格律,那好老師我不寫了。

如果說這個觀點擱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會兒,我一定叩頭如搗蒜地高呼始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草包……不不不不不是草包是草民不敢寫了,求你給草民留一條生路,別把草民扔大坑裡給活埋了!

現在而今眼目下,這個觀點我不贊同!

因為我們不是專業的學術專家,寫詩只是為了抒發感受寄託心情,沒有佔用你的資源又沒浪費你的時間更沒有給你灌辣椒水也沒有讓你坐老虎凳讓你必須讀我們寫的詩。

我們讀任何一首詩,首先感受到的當然是詩的語言、韻律等形式方面的東西,或平鋪直敘,或抑揚頓挫,讀來朗朗上口,但是當我們讀完後品味,只有詩的意境才能讓我們的內心波瀾起伏回味無窮。

詩詞的格律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啦,詩詞的格律就像我們身上的衣服,文明社會法制社會我們都要穿衣服不可能在大街上裸奔,當然行為藝術家和精神失常者除外。

如果格律是詩詞的衣服,那麼意境就是詩詞的靈魂了。

給稻草人穿上衣服,它還是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稻草人,更不可能跑大街上裸奔,因此詩詞的格律重要但意境更加重要!

絕不是因為詩詞的平仄韻律讓讀者和作者心意相通,而是詩詞的意境讓讀者和作者因共鳴而心有靈犀。

也不是說一首詩意境重要我們就不講究格律了,如果你有天賦有底蘊眼裡有物腹中有墨,那麼你當然可以寫出骨格俱佳的詩詞來,問題是你食古不化拘泥陳法只有格律意境全無的大作曬出來豈不是東施效顰讓古人貽笑大方?

不能推陳出新就不要一味因循守舊,削足適履的後果就是人人都裹著三寸金蓮一瘸一拐地追趕現代化進程邊跑邊喊司機師傅剎一腳剎一腳哀家實在跑不動了!

如果你是專業人士詩詞大家,請你幫我修改一下我寫的幾首小詩,改成你認為有格律的樣子,謝謝啦!

《詠柳》

望斷春山不是秋,

立盡東風恨難留。

總是多情傷離別,

怕折長條獨自愁。

《詠柳》

相忘如何憶江湖,

長亭別後淚成珠。

我把傷心細細裁,

留與春風慢慢梳。

《詠柳》

肯定西風又笑我,

長條折盡淚更多。

只怪當時無心錯,

不繫歸舟亂揚波。

《詠柳》

撩亂春風損細腰,

人前無奈顯苗條。

痴狂未必因惆悵,

輕浮如何怕寂寥。


今宵別夢寒


我不同意,

寫詩不懂格律、平仄就不要寫詩,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我們中國人,用自己的漢字文化,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有什麼不行的?

不懂格律與平仄,我們也沒用社會資源去學習,同時也沒浪費社會上的一點時間,只是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個人愛好。

文化多源化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請不要用專業水準去衡量每一個創作者!每一個業餘愛好者,雖然在寫詩的格律、平仄、押韻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是也是一種個人興趣與愛好。

現在詩與古詩有很大的區別,古詩對格律、平仄、押韻有嚴格的要求,但是古時候,沒有飛機、沒有航母、同時也沒有航天事業,現在寫詩就可以加進去。



滄海129345295


不懂格律可寫古體詩,因為古體詩本身沒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限制。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枚舉!例如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崔顥的《黃鶴樓》、詩仙的《靜夜思》、詩聖的《復愁十二首》其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之渙的《涼州詞》、孟浩然的《春曉》……

不懂格律寫詩,不必張冠李戴標示“X 絕”或“X 律”。因為律絕和律詩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

其實,律絕和律詩的格律也不難。只要瞭解馬蹄韻平仄“兩兩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和啟功先生“平仄杆”截句法的基礎上知道“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即可快速掌握平仄格律了。我已有專章圖文詳解,感興趣者可關注“詩聯創作審美”文化領域創作者號,進入主頁有諸如此類的常識免費分享,恕我不再贅述!










詩聯創作審美


不懂韻律就不能寫詩?那嗓子左能哼歌嗎?現在詩的形式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誰也沒規定只有中國古詩體、近體詩體才是詩呀?從國外傳進的現代詩、散文詩他也是詩呀!如果你不用中文的四聲韻去頌讀近體詩,只用英文的兩聲調去朗誦,近體詩的韻律會如何?又有人說了,左嗓子哼曲只是自娛自樂。那麼寫詩的也都成仙成聖了嗎?詩詞歌賦,只是一種文字的表現遊戲,什麼專家呀學者呀只是阿諛和自封的遊戲,因為凡事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總之,不管有無韻律,只要不做出冠以“律”“絕”的格律就不會被貽笑!不是從沽名釣譽的觀點出發,就盡情去享受自樂的遊戲!


孤星伴殘月103


《七絕.月夜夢嫦娥》

偃月悽清碧宇茫,雙星冷寂桂宮荒。

嫦娥應悔舒長袖,后羿堪悲痛寸腸。

我欲乘風飛皓月,隨君一舞望南鄉。

迷離幻影情難禁,獨醉黃梁意未央。

格律詩自有它的獨到之處。首先它很規範,增加了美感。其次它又像馬蹄聲一樣兩兩交替,形成抑揚頓挫感。

如果不講平仄,寫成全仄或全平,試問還有美感,還能朗朗上口嗎?例如:一去幾載恨灑淚,仄仄仄仄仄仄仄。繞不繞口?有美感否?但如果按格律去寫,就會變成:一去經年恨斷腸,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樣的意思,哪個表現更好?顯然是格律詩表現得更好!

誠然,格律詩中也有出律的,但只是極少數。就算是出律也是少數幾個字,也不是通篇出律。也許是詩人為了意境捨不得換字而故意為之。正所謂瑕不掩瑜,只要通篇不出律仍然不失為是一首好詩。

有人說古體詩不講格律是對的,但是你會發現就算是古體詩,它也不會犯嚴重的錯誤,比如全平、全仄、五連仄或五連平。它也會顧及尊重朗朗上口的美感!

話又說回來,不懂格律不是不可以寫詩,而是要區分。如果不按格律來寫就不要冠X絕、X律,這樣就會被欣賞者也包括講究格律的人歸納於古風體。因為古風體不受限制,可自由發揮,但前提是必須押韻。寫古風體時也要儘量注意和規避全仄、全平或四連仄、五連仄、四連平、五連平。


寂寞高手獨倚欄


最近,92歲的媽媽病得厲害,胸腔積滿液體,還是1月份抽乾淨,才三個月時間,又積滿胸腔。醫生對家屬說,老人肺、心臟均已衰竭,已無藥可吃,現在排幹積液,過一段時間又會積滿。我明白:老人的壽辰已不多了,所積的液體全部是體內的精化營養,因無法吸收而成為廢水滯留。母女倆堅強面對,沒有悲傷,談生與死,談餘生,談逝後,我對老人說:不火化,人家香港沈殿霞死後出巨資拉到加拿大土葬,還有鄧姨在美國逝后土葬,我們縣委書記愛人逝后土葬等,老人非常果斷:不,就火化,一切從簡,不通知任何親朋好友,包括你遠在北京大哥一家和上海二哥一家,叫他們不要回來,他們有他們的事。火化後裝一盒埋土就了結。聽後我感到自愧,還不如一位高齡老人的思想境界,我想等到我90多歲可能更簡單,火煅成灰就了事。人的生與死從複雜走向簡單,歸結於社會進步發展,人們看清明白許多事,不要把自己活得太累,人生一條命,人死一個病,人死一了百了。此時恰逢看到此題: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不覺感覺好笑,這是一個扭著"格律"不放的呆秀才所出之題,可能只會寫格律詩歌,對於世間人情,氣侯冷暖都無從所知,50年代的氣侯與現在比有變化,現在的紅白喜事與過去比簡單得多,總之現在社會變得人們生活舒心,順暢簡捷,唯有少數秀才們叫囂詩歌講格律,對聯講平仄。但青山遮不住,必竟東流去,舊的陽春白合則少,人們跟隨時代發展已喜歡最簡單的生活、學習、工作。


蜀雲3


人類從矇昧時代起,自語言產生之後,隨著詞彙量的增加漸出現表達情感的詩歌,且最早期多以祭祀形式出現,從無格無律演變為有格有律。

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事物認識的更廣泛。這時,演變出了詩詞的文體,從而成為人類寄託事物情感的載體,而傳播、閱讀、欣賞和派生更為廣泛。

然而,在中華大地古代對詩詞定格律後,一方面韻味、內涵和喻意十足,精煉出千古佳句;另一方面基於格律之規,而需要引用生闢字和以遙遠典故來展懷,如此則曲高和寡,受眾面相對窄少。

進入現代,有眾多文學大家發現定格律詩詞的後一方面的缺陷後,自發地以白話文作詩,以增加廣泛讀者的理解,更為日後流行歌詞創作奠定了基礎,且不乏佳句。

俺認為,詩詞以兩種形式共存毫無衝突,無須以排斥別樣形式求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