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風說歷史
幽雲十六州,指的是現在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北京天津一帶。雖然說起來是幽雲十六州,但實際上十四個州掌握在遼國手裡,兩個周掌握在宋朝手裡,幽雲十六州並沒有完全被遼國佔據。
但是遼國佔據的十四個州是對北宋最為重要的。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責任並不在北宋,而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是有名的兒皇帝,他當時為了和後唐末帝李從珂交戰,向當時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借兵。借兵的條件,一是稱臣稱子,向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稱子,第二個條件就是割讓北方的幽雲十六州給遼國。
稱自己是別人的兒子,這無所謂,只不過是石敬塘自己不要臉而已,但是,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可是結結實實的把後人給坑了一把。
為什麼呢?因為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之所以在平原上經常打不過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的原因就是遊牧民族有馬,而我們沒有。在平原上,騎兵對步兵擁有巨大的優勢,哪怕步兵再精銳面對著遊牧民族的騎兵,也會經常陷入被動。
那麼中原王朝靠什麼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呢?
答案是長城,從秦始皇時期,中原王朝就想到了,修築長城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通過長城,中國人將北方的山脈連接到了一起,把一切的平原用長城封堵。遊牧民族的馬,因為長城的阻擋而無法輕易的南下。雖然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也多次突破長城進入中原,但是總體上因為有長城的存在,遊牧民族南下的次數大大減少了。
但是幽雲十六州正好囊括了大半個長城防線。
整個的燕山山脈和山西北部,全部囊括在了幽雲十六州里。沒有了長城防線的北宋,不得不在平原上抵擋遼國的騎兵。
整個華北平原上,沒有什麼能作為屏障來幫助宋朝抵擋遼國的騎兵。雖然在北方有幾條河流,但是一到冬季河流結冰以後,騎兵完全可以踏著冰跨過河流。事實上,北方民族進攻宋朝,基本也都是挑在冬季結冰的時候。沒有河流的阻擋,宋朝步兵要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抵擋騎兵,最後宋朝逼得實在沒有辦法,甚至開始在平原上多種樹,希望能以樹木抵擋騎兵。
沒有了長城的宋朝,直接放棄了邊境線上的防禦,而將兵力集結在距離邊境線百餘里的三座城堡內,但是,對於這些城堡,其實也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騎兵完全可以對這些堡壘圍而不打,越過這些堡壘直接進攻開封。而事實上,歷史上遼國南侵和金朝滅宋,都是走的這條路線——饒過城堡,直插開封。
歷史上,金軍南侵時,從河北保定出發,八十多天騎兵就衝到了開封城下。宋朝甚至沒有進行完全的戰爭動員,就直接在首都見到了敵人。如果宋朝擁有長城防線的話,情況會好很多。
可惜的是,宋朝歷史上沒有過幾個有種的皇帝。宋太祖有收復燕雲的計劃,沒來得及實施就駕崩了。宋太宗倒是打過兩次,跟遼國正面衝突,但是都被打的大敗。此後一百多年裡,宋朝就從來沒想過通過戰爭拿回幽雲十六州。直到宋徽宗時期,才藉著金國人的手花大錢買回了幽雲十六州,可惜僅僅兩年之後,北宋就亡了。
唉~
小約翰
幽雲十六州是華北門戶,區域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一直對遼國佔據此地耿耿於懷,總想出兵收復。至於原因,大致上有兩點。
第一、鞏固國防
幽雲十六州可以分成兩塊區域,即山西北部地區和河北北部,分界線是太行山脈。西邊的山西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因為地處雁門關以北,所以也叫雁北地區。而東邊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從燕山山脈一直往南到黃河邊,除了有幾條流量大不的河流之外,沒有其他的阻礙。
後周時期,周世宗曾經奪回了幽雲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約定以白溝河為邊界,當年被後周奪回的莫州和瀛州就歸了北宋。所以,實際上北宋是佔據了幽雲十六州的其中兩個州的,遼國佔據了另外十四個州。並非所謂的十六州都在遼國手裡。
不過儘管如此,北宋在北部的防禦壓力還是很大的。這一點在地圖上看得很明顯。
地圖中很明顯得可以看出,宋遼邊境從渤海到太行山腳下,全部是大平原,沒有任何天然地理的阻礙。
當然了,華北平原有幾條河。不過這些河流的流量很小,冬季都會結冰。因此宋遼雖然以白溝河和滹沱河為界。但其實這兩條河流沒有任何抵擋作用。遼軍只要選在冬天時節南下,就可以在宋遼邊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突破,然後一路南下攻打開封。
面對這種嚴重不利的局面,北宋選擇放棄一線防禦,把兵力全部壓在第二道防線,也就是真定、中山及河間三座堡壘。
然而,這三座堡壘看似有用,其實也是屁用沒有。原因很簡單,三座城池間隔太遠,無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照應。遼軍在如此開闊的地形作戰,只要圍而不殲,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耗也能把宋軍耗死。
歷史上的澶淵之戰、金滅宋之戰,都是這種戰術邏輯。只要遼軍或金軍突破宋軍的前兩道防線,立馬就可以殺到開封城下,嚇得宋朝皇帝不要不要的。
所以北宋對奪回幽雲地區,利用地形優勢防備北方民族南侵,有著非常強烈的意願。
並且,北宋也不需要奪回整個幽雲地區,只需要拿回幽州附近的七個州即可。因為長城在山西北部分為內長城和外長城,宋遼邊境是內長城。所以即便不拿下雲州附近的外長城,宋軍也可以利用內長城防禦遼軍。
因此,宋朝並不需要完整的幽雲十六州,只要能擁有華北平原上的七個州,利用燕山山脈的地形,就能使華北平原的邊防壓力驟然減輕。(不明白的看上圖)
第二,轉移國內矛盾
其實,北宋真正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並且真正有具體計劃的皇帝只有三個: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
這三個人收復幽雲的策略還不一樣,宋太祖是想花錢贖買,如果贖買不成,就再招募勇士強行收復,結果還沒實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宋太宗是想利用滅北漢之餘威,親率大軍強行收復。後來又強攻了一次,兩次都失敗了;宋徽宗是想利用金滅遼之機,趁機收復,結果就這還打不贏遼軍的殘兵,最後是借金兵之手才收復幽雲。
至於其餘六位皇帝,壓根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
也就是說,北宋真正有點血性,敢跟遼國硬鋼的皇帝只有兩個,即太祖和太宗。其餘的皇帝嘛,說他們是和平主義者也好,孬種也罷,反正都不敢跟遼國硬鋼。
那麼,為什麼不敢跟遼國硬鋼呢?又還要嚷嚷收復幽雲十六州呢?
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原之外的遊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了,幾乎可以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在漢、唐時代,匈奴、鮮卑、突厥都是很落後的民族。即便白送給他們幽雲十六州,他們也站不住腳。比如隋末天下大亂時,如果突厥想佔據幽雲,就憑當時那種天下大亂的局面,誰能擋住突厥佔據幽雲?
李唐先向突厥借兵,後向回紇借兵;但是這些遊牧民族都也沒有提出割地的要求,都只是滿足於美女錢財。這說明當時的那些遊民民族的統治能力和文化水平是很弱的。即便白送幽雲給他們,他們也不敢要。
但是到了北宋,情況就變了。遼國治下的幽雲十六州搞一國兩制,並不比中原宋土要落後多少,也是生產力比較先進的地區。這表明遼國的統治水平在學習中原的過程中,逐步追趕上了中原的水平。
契丹人的這種進步,宋朝方面看到沒有?很顯然,從太祖想花錢贖買就可以看出,他是看到了。硬鋼的難度很大。因此,所謂宋朝想收復幽雲,其實根本就是在製造輿論,轉移國內矛盾。並不是真正想收復幽雲。
宋朝從宋仁宗開始,國內三冗問題嚴重。早年有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後來又有王安石的變法。政客之間打來打去,老百姓折騰得是苦不堪言。為了轉移注意力,讓大家不要對現狀不滿,不要罵當朝皇帝,北宋那幫人對幽雲十六州問題是反覆炒冷飯。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造勢,把北宋自身造成的矛盾怪罪到石敬塘頭上。把今天之現狀,怪到一個嚥氣了一百多年的人的頭上。
然而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幽雲的問題並不在於北宋開國的時候就喪失了幽雲。如果北宋強大,遼國弱,北宋自然能收復幽雲,並且還能把遼國按在地上一頓猛揍。但問題就在於,北宋自己一身的毛病沒辦法解決,軍隊也沒有戰鬥力(想要有戰鬥力就要對武將放權),拿下幽雲那是痴人說夢。
所以,幽雲十六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從戰略角度來說,當然是重要的。
但是對於北宋皇帝來說,幽雲地區的戰略價值未必就有那麼重要。因為要收復幽雲,靠北宋軍事體制之下的軍隊是不行的,必然要給武將適當的放權,讓武將自由發揮。比如北宋西軍就是如此,適當的放權後,打得西夏不要不要的。
然而,遼國不是西夏。北宋若要收復幽雲十六州,那無異於就是跟遼國全面開戰,無異於就要給全國的武將放權。如此一來,北宋的立國政策就會受到動搖,又會出現新的內部問題。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宋朝皇帝寧願不拿回幽雲也不願意提高武將地位。但是皇帝又不能跟文人士大夫明說不要幽雲了,因此幽雲問題在北宋就像隔夜現飯一樣,內部有矛盾了就拿出來炒,借幽雲轉移注意力。
後來北宋滅亡,南宋偏安江南。別說是幽雲十六州,連山東、河北、河東、關中也一起打包丟了。那個時候的宋朝文人誰還提收復幽雲十六州?能收復河北都是大功一件,結果也是在打嘴炮,根本沒有具體落實過。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幽雲十六州就是今天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北部。
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位於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黃土高原。
其中,雁北高原的9個州還好說,關鍵在於華北平原的7個州。
這7個州,已經突破長城防禦線,進入河北大平原。
其中最南端到達河北滄州,幾乎深入了今天河北省的一半,距離山東省近在咫尺。
而從滄州河間到北宋首都開封,只有500公里。
更倒黴的是,這一線全部是大平原,只有幾條河流是天然的障礙。
誰都知道,契丹遼國也好,金國女真也罷,都有著強悍的騎兵。
那麼,在華北大平原上,騎兵幾乎如若無人之境,是最容易發揮威力的地方。
在這種平原上,騎兵只要用兵得法,擊敗數倍北宋步兵沒有難度。
退一步說,就算騎兵打不贏,拍拍屁股高速撤退就是了,步兵也追不上。
以往歷代王朝,都牢牢掌握幽雲十六州,將異族騎兵擋在長城之外,利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防禦。騎兵在山地作戰很不利,基本都要下馬變為步兵,優勢全失。
然而,幽雲十六州被敵人掌握以後,敵人騎兵可以肆意南下。
古代騎兵大部隊如果高速行軍,一天可以走50公里距離,相當驚人。
那麼從河間到開封的500公里平原,原則上敵人騎兵10天就能殺到。
就北宋來說,戰略縱深就沒了,首都開封實則長期處於敵人威脅下,只是極為不利的。
同時,幽雲十六州還包括山西北部,也是歷史上遊牧民族入侵的路線之一。
山西北部是較為複雜的山地地形,一旦突破雁門關就會進入山西一連串的盆地,山西的防禦能力大減。所以,自古以來,山西北部是敵我爭奪的焦點。一旦敵人殺入山西腹地,比如太原,山西就裡淪陷不遠了。
而幽雲十六州讓山西北部也處於敵人控制下,北宋首都側面防禦也很容易崩潰。
總之,幽雲十六州只要被敵人控制,北宋這個政權其實就是不穩定的,面臨著直接的軍事威脅。
以靖康之恥,金軍兩次南下攻打北宋開封的戰役為例。在西路山西方面,宋軍依靠山地地形還能夠勉強招架,其中第一次戰役,宋軍死守太原成功,金軍久攻不克,無法繼續南下。
但東路華北平原方面,金軍兩次南下進攻,宋軍都完全不是對手,連續潰敗,金軍推進速度很快。
比如第二次的華北平原東路軍,金軍完顏宗望部,他們9月8日從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出發,到11月30日就攻破河南鄭州,15萬大軍就殺到開封城下。
滿打滿算,這才2個多月時間,在冷兵器時代已經是神速了。
所以,北宋有作為的統治者,不惜代價也要收復幽雲十六州。
薩沙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非常戲劇化,是後唐將領石敬瑭主動獻上的,不僅獻上了,還把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認成“父親”,這臉皮夠厚的。
石敬瑭為什麼要主動獻上“十六州”呢?原因只有一個,為了活命,為了避免被小舅子李從珂殺,拉來了大遼的援軍,條件是送上“幽雲十六州”。這把耶律德光高興壞了。
但是,送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北宋、南宋前後奮鬥了三百多年(實際上南宋基本沒有希望拿回幽雲十六州),還是沒有能拿得回來。
問題來了,幽雲十六州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非得要收回來?
幽雲十六州的所在區域
幽雲十六州是哪十六州呢?是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看起來有點“晃眼”,太多了。簡單說,“幽雲十六州”就是如今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北部。
為何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不是非要收復,而是幽雲十六州太重要了。
幽雲十六州從南到北有二百公里,東西有六百公里,這是一個扁平的地帶。
整個十二萬平方公里(日本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的土地,讓石敬瑭送給了他認的老子,連同土地上的百姓,也一併送了。但是,石敬瑭是舒服了,當了後晉皇帝,享受齊天之福。可是,中原大地的危險卻大大增加,因為沒有了長城這個屏障,契丹鐵騎一馬平川五百里,再沒有一個阻礙。
自從耶律德光得了幽雲十六州,估計晚上睡覺都能笑醒。他手下的人,在周邊“打草谷”也打得不亦樂乎。
(石敬瑭)
但是人心總是被“貪慾控制”,石敬瑭死後,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石敬瑭是給人家當了兒子,但石重貴卻不願意給別人當“孫子”。於是,耶律德光火了,派大軍前來征戰,很快開封就被拿下,河南河北都落入到了大遼手裡。
從耶律德光快速拿下開封來看,幽雲十六州很重要,能被契丹輕鬆拿下,這說明北邊風險太大了。
耶律德光死後,劉知遠帶人進了開封城,收復了河南河北,但北方的“強盜”大遼依舊虎視眈眈。後周時,郭威把大遼當成了最大的威脅。但,行動利落的還是柴榮,他接了郭威的班後,勵精圖治,在生命後期把收復幽雲十六州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結果是,柴榮帶人收了三關三州,但柴榮突然身體欠佳,不得已退兵。再後來,趙匡胤有意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提前掛了,沒有成行。而趙光義在晚年時,也努力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但還是未遂。
(柴榮)
趙匡胤和趙光義之後,宋朝的皇帝們很難進行北伐了。宋真宗時期,面對南下大遼的瘋狂,宋朝無奈簽訂了“澶淵之盟”。
宋徽宗時,金國和大宋一起約定滅遼(海上之盟),大宋合作的條件是拿回幽雲十六州。大遼終於被滅了,但金國變卦了,前期假裝給了七個州,後期又厚著臉皮南下進攻宋,拿走了給的七個州,同時攻克開封府,徽、欽二帝被俘虜,拉開了恥辱的一幕。
從此之後,大宋一朝,幽雲十六州再也沒回得來,一個州都沒能回來。
綜合來說,幽雲十六州是個特別重要的地方,丟了它,就等於放棄了長城,撤了最後的屏障,危險重重。
藍風破曉
幽雲十六州大致在今天北京、山西北部一代。山西與河北地區的地勢關係非常有意思,大致可以分為三塊,第一塊是山西北部與現在北京地區;第二塊是太原為中心的中部與河北中山、真定一代;第三塊便是山西的南部與鄴城一代。以上三組區域是對應關係,在中國戰爭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三組關係,從山西進入河北基本都是按照這三條路線進行。
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後,山西北部,也就是雁門關的北部喪失,現在的北京地區,這一線被契丹國佔領,契丹進攻宋可以從山西和河北兩個方向進軍。
如此宋朝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山西地區需要大量兵力部署,憑藉地形勉強可以守住,而河北地區卻是個大平原,非常不利於宋朝軍隊。一單河北中部地區失手,進本上契丹的軍隊打到了北宋的家門口,畢竟戰略縱深不大。
從後面金滅北宋來看,一路金軍攻破太原,直接俯瞰西都洛陽,另一路直接很輕鬆保衛了當時的首都開封。東西都被威脅,北宋直接被送到生死的邊緣。
從地圖來看,山西的北部是塊盆地,盆地南部便是雁門,而這塊盆地正是從山西進入河北北部的要道。如果幽雲十六州在宋朝之手,強大的金國滅北宋就會增添非常大的難度。
夜讀歷史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從文化政治各方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說宋朝的皇帝是最有骨氣的,也有人說明朝的皇帝太過迂腐,也許是受宋詞婉約的影響,宋朝總給人一種柔柔弱弱、不堪風雨的感覺。
我們看宋朝的歷史常常會看到幽雲十六州這幾個字,小時侯很好奇,這幽雲十六州是指哪裡,為什麼它會這麼重要。
具體十六州具體包括哪些地方。
幽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幽雲十六州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區,這裡是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這時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本來屬於中原王朝,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石敬瑭為了讓遼國出兵幫助他,居然把這麼重要的地方割讓給了契丹。
本來這十六州是用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結果卻拱手交到了遊牧民族的手裡,這等於把刀交到敵人手裡,和對方說,你快來殺我吧,是一個道理。
趙匡胤剛建國時就想把幽雲十六州收回來,可是經過了幾代皇帝的努力,遼國始終控制著這個地方。
幽雲十六州以太行山脈為界,分為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相當於今天的大同和朔州,歷史上也叫雁北地區。東邊是華北平原,這裡一馬平川,幾乎沒有什麼阻礙,到了冬天冰面結冰以後,遼兵可以從冰上直接過來,連唯一的阻礙都不存在了。
華北平原的這些河流,流量都非常小,遼軍在冬天從冰面上走過來,可以直接南下,直達開封。 北宋面對這樣不利的局面,只能放棄一線防禦,把兵力放在了真定、中山和河間這三個地方,但是因為這三座城池離得較遠,無法相互照應,根本起不到防禦作用。
出於這些原因,宋朝的皇帝一直想把幽雲十六州奪回來,這已經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幾代皇帝一心想著要把這塊肥肉奪回來,可是理想很美好,現實總是那麼骨感。
當時幽雲十六州不是全部被遼軍控制,周世宗曾奪回莫州和瀛州,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後,兩國約定以白溝河為界,這樣莫州和瀛州也就歸了北宋,所以遼國實際上只佔了十四個州,有兩個州是在宋朝手裡。
幽雲十六州被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了七百多年,如果當初石敬瑭稍微有點骨氣,這麼重要的地方就不會被契丹人佔領,後來的朝代也不會時常受到他們的侵擾,人民也不會總是處於戰爭之中。石敬瑭甚至稱遼國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成為歷史上受人唾罵的“兒皇帝”,也為後世人所不齒。
收復幽雲十六州對於宋代以至後面的朝代來講都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送出去容易,收回來難,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付出血的代價。
宋朝歷經幾代人終沒能見到幽雲十六州被收回的那一日,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領兵滅元,才使“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成為現實,失去了455年的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中原政權的手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浩瀚文史
幽雲十六州也就是燕雲十六州,對於這個問題,咱們得先弄明白幽雲十六州在哪,幽雲十六州在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一帶,在古代,幽雲十六州涉及的地域是北方十六個軍州,從地理上來說,這些軍州位於太行山山脈附近。
提到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大家會自然想到什麼,從秦開始就修的長城,後續朝代不斷的修的長城,好像就是這個位置啊,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自秦以來中原政權以步兵為主,北方政權以騎兵為主,不在這兒依託山河之固組織修建長城,在哪兒修呢?
依託太行山脈,一路延伸的長城防線正好在燕雲十六州地圖境內,真不是因為巧合,而是必然,必然在哪呢,古代作戰用慣了騎兵的遊牧民族南下必然是要毀長城而入的,任何長城都會配有烽火臺,他遊牧民族由於是南下搶東西,所以不會攜帶大量工程器械,單靠人力拆長城必然很慢,加上烽火臺及時報警,邊防軍及時趕到,把遊牧民族堵回去餓死是絲毫無問題的。
這麼險要的地方,怎麼丟的呢?是被石敬瑭給弄丟的——割讓給了契丹以換取契丹對他的支援。這件事就說來話長了:後唐莊宗李嗣源,年輕時英明神武,有了一番成就後就流連伶人,昏招迭出,最後導致眾叛親離,自己也慘死於宮廷政變之中,而他的女婿,時任幽州刺史盧龍軍節度使的石敬瑭知道後害怕自己成為新的掌權者的猜忌對象。
於是乾脆起兵造反,石敬瑭正式起兵反唐,但擔心實力不濟,所以祈求契丹耶律德光支援,代價是割讓燕雲十六州,耶律德光一聽還有這種事情,於是立刻答應了石敬瑭的要求,得到了援助的石敬瑭於是成功消滅了後唐,建立了他自己的後晉,之後非常乾淨利落的割讓了幽雲十六州地區。
很多人很有疑惑,那就是石敬瑭久歷軍事,不可能看不到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會帶來什麼,但他依舊割讓的那麼輕易,是因為他利令智昏嗎,其實並不是,而是在燕雲被割讓前,契丹又已經拿下燕雲外圍的河套地區的城鎮,到了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前,因為多年的戰亂破壞,燕雲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防禦職能。
外圍的據點要麼被廢棄,要麼難以自立。也就是說,在石敬瑭時代燕雲的防禦職能已經大幅度削弱,所剩下的作用也只是憑藉尚存的關山之險和城鎮來遲滯敵軍的進攻鋒芒,為南方的支援到來爭取時間!但這也不能洗刷石敬瑭賣國的本質,這只是客觀情況,我們依舊還是要譴責石敬瑭的,石敬瑭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大漢奸。
▲石敬瑭
大漢奸石敬瑭把這塊地送出去了,也就意味著中原政權要以步兵在平原上直接對抗草原騎兵,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為什麼宋朝一直想收回的原因,因為,這塊地方防的就是北方草原政權的襲擾,沒了這麼一個可以憑藉尚存的關山之險和城鎮來遲滯敵軍的進攻鋒芒,為南方的支援到來爭取時間的要地就好比中原北部防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遊牧民族沒有任何阻礙的想南下就南下,無從防禦,使得宋朝邊防壓力極大,徒費大量養兵費用,宋朝當然因此對燕雲十六州朝思暮想啦
藤樹先生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當年石敬瑭為了奪得天下,請求契丹出兵幫助自己,就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籌碼,至此幾百年後燕雲十六州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雲十六州回到漢族手中。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是哪裡呢?為什麼北宋一直想收回這個地方?
"燕"是今北京,:“雲”是今山西大同,燕雲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這裡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圖你就會很明白了,燕雲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長城一線,過去長城向南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天險了,北宋想要收回這個地方就是想能夠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遊牧民族都是擅長騎射的民族,他們都會有比較厲害的騎兵,沒有了易守難攻的燕雲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區就是騎兵的活靶子。這就是為什麼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重文輕武,所以一直沒能收回,相反北方遊牧民族由於向南沒有任何阻擋,隨時可以進攻中原地區。北宋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邊界種樹用來抵禦契丹,可是效果並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負。後來金朝起來了,甚至把北宋都滅了。最後,還是朱元璋厲害,明朝的建立,終於燕雲十六州又回到了漢族人手裡,朱棣甚至直接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大家就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楚風說歷史
幽雲十六州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瞭解宋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兩宋三百多年一直都是在致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特別是北宋時期,趙匡胤,趙光義等等都是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當時趙匡胤還想用金錢贖回燕雲十六州,還專門設置了一個金庫來存錢贖回此地。趙光義更是直接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都是以失敗告終。到了北宋末期的時候,就是和金人達成協議用燕雲十六州來和金人合作滅了遼國,但是之後金人反悔,北宋,南宋都是沒有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來南宋基本上被趕到了秦嶺淮河以南了,就基本上和燕雲十六州沒有什麼關係了。中原都沒有了,還要燕雲十六州幹什麼呢?
燕雲十六州也就是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的北部,山西北部,燕雲十六州即是: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從上面的兩句話就知道了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必然禍及中原,中原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也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節度使石敬瑭把此地給了契丹,換取了契丹的支持建立了後晉,這樣就使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擴展到了長城附近,燕雲十六州地勢居高臨下,俯瞰中原,所以一旦失去燕雲十六州,由北方進入中原就再也沒有天險可守了。
一直到了朱元璋時期,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漢人手裡,已經是過去幾百年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幽雲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至山西北部地區,大致包括西至山西大同、朔州,南至河北任丘、易縣,冬至河北秦皇島、天津薊縣,北至張家口、遼寧南界一帶。
這個地方之所以重要,其實看看燕、冀、遼、內蒙、山西一帶地形就很清楚了。
這個圖應該說做的還可以,基本上標示出了幾大地緣板塊之間的關係。有點遺憾的是,沒有標出東北平原和遼東的地緣圖。
從圖中可以看得很明顯,所謂的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就是兩大山脈的結合體,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燕山也被看做是太行餘脈),它將周圍的平原(高原)分成三大板塊,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和漠南草原以及東北平原。
這兩條山脈的存在,也使得山脈兩邊的氣候、生存環境都完全改變。山南山東以農耕為主,山北山西以遊牧、漁獵為主,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化出了不同的民族。
我們知道,凡是這種多個地緣板塊結合部通常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山脈就是最好的防禦設施。後來的所謂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黃崖關等等,再往南的太行八陘,就都成了這塊土地上的險關要隘。
不同的民族之間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就開始了延綿數千年的鬥爭和融合。爭奪生存資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這些山脈之中的關卡和隘道。數千年來,圍繞著燕山太行山中的這些戰略通道,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慷慨悲歌。
從古代的玁狁到後世的匈奴柔然突厥鮮卑契丹等,一直與農耕民族在山的兩側拼死爭奪。
可以說,這裡也是中原王朝所必須掌握的關鍵。突破了燕山和太行山脈,也就是燕雲十六州,華北平原還有何險可守?
燕雲十六州在手中,中原王朝就江山永固;丟了,整個國家離亡國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