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帶著OK英語啟蒙的這幾年,我也算是各種嘗試,除了自己日常和OK的互動和英語繪本共讀,還有線上、線下課程的補充(答應大家要分享也蠻久了,後面都補充詳實了會推送哈),所以各維度的經驗也算是積累了不少。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因為總有媽媽很困擾,老問我,”OK媽,大家都說給娃多聽就好,我也算是給娃磨了一兩年的耳朵了,為啥幾乎沒啥緩慢?”我發現大家對“磨耳朵”這事有誤區,所以今兒特別想聊聊這個。

“多聽”對於學英語一定是必要的啊,但是所謂的“磨耳朵”並不只是指表面功夫,一定不能單純地就給孩子放著英語、就當背景音播放著,那對英語啟蒙的效果幾乎等同於0。想要有效,需要娃的大腦一起參與進來。之前在專業研究上有看到一句話,所謂“磨耳朵”,其實更應該稱為“磨腦子”,我非常認同!

最簡單的給大家舉個例子,假如孩子什麼也不做,你開始給他播放英語,但他的腦子根本沒有關注到你播放的東西,那麼你放多久都是沒有意義的;但如果他認真在接收了,不管懂不懂,努力去理解了,隨著節奏搖擺或者根據歌詞做出相應的動作,那麼他的大腦就在思考、處理兒歌,這時候的“磨”是非常高效的。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所以倘若我們自己人不在家、只有老人照管的時候,或者我們自己沒時間和娃兒共讀、娃又不願意去翻繪本的時候,只開個播放英文童謠或英文故事的播放器,效果甚微。

反之,如果孩子自己翻著繪本、拿著點讀筆或者聽著配套音頻,認真地翻看著,或者我們陪同一起閱讀;又或者我們給他播放音頻時,他歡蹦亂跳參與進來了,那麼“磨耳朵”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娃兒只有在和“大活人”的互動中學語言才高效

很多媽媽有聽說三歲前的孩子有天生的習得性優勢,學習語言會比成年人更容易,把他們泡在英文的環境中他們會很快地學會第二語言。

的確,如果把一個學齡前的不會說英語的娃兒丟到一個純英語的環境中,他們只要個把月就會開口說得溜溜兒的了。

最好的英語環境就在於互動。

美國的語言與聽力科學教授Roseberry等人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們將美國的24個月至30個月大的幼兒分成三組,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教他們學習英文動詞。

第一組:成人互動當面教學

第二組:通過視頻聊天軟件Skype互動教學

第三組:將第二組孩子通過視頻互動學習的過程錄製下來播放給他們看

結果顯示,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孩子們都能學到新的動詞,但是,第三組的孩子基本沒有什麼效果。

所以無論是面對面、還是視頻聊天,互動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極為重要的。相關的實驗還有很多,無一不是在印證:孩子在和大活人的互動中學語言才更高效。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不理解的輸入,是無效輸入

也有不少媽媽覺得自己也沒指望孩子能通過“磨耳朵”學會英語,更切實際的想法無非是“多聽可以培養娃兒的語感”,“多聽聽,對英語的韻律熟悉了,偶爾也能跟著念念,日後真的學起英語來開口就不難了”。

但事實上,在語言啟蒙中最強調的是理解。要不然語感啥的也是白搭!

咱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就能明白了,我們如果看美劇、把字幕關了,反覆聽,我們就能學會英語了?我想沒字幕不理解的話,也同樣只是淪為背景音,左耳進右耳出,就算聽一百次同一個單詞也沒用。

所以對娃來說也一樣,想要正確的給他們磨耳朵,就必須得幫助理解兒歌或動畫片裡單詞的意思。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這兩年特別流行的一個英文兒歌《baby shark》,這裡面的詞特別簡單,視頻裡小主人公還有配合的動作,來扮演不同的鯊魚。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在跟OK一起看的時候,我也會帶著他一起手舞足蹈,就這麼大家一起帶勁,他很快就學會了整首歌,而且通過視頻和肢體動作,完全能明白這裡講的是什麼。

關於這點,美國的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專門有個理論叫"二語習得論",他提出了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這詞,意思就是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積極作用。

語言的學習過程有一個“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如下圖最中間的綠色部分為已掌握內容,在有外力的幫助下,已知部分才會往最近的黃色區域去發展,進而黃色的區域才能再往更大的紅色區域擴展。

不做到這兩點,讓娃聽再多英語也磨不動耳朵!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只有被理解的輸入才會是有效的輸入,只有有效輸入才能談得上進階、學習;不理解的輸入只會是零到零的過程。

-Kuhl, P. K., Tsao, F. M.,& Liu, H. M. (2003). Foreign-language experience in infancy: Effects ofshort-term expo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honetic learning.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5), 9096-9101.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Eve V. Clark)

-Roseberry, S., Hirsh‐Pasek, K., & Golinkoff, R. M.(2014). Skype me! Socially contingent interactions help toddlers learnlanguage. Child development, 85(3), 956-9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