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稱得上“仗義”的還真沒幾個,不信您瞧~

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仗義是書中宣揚的主題之一。那麼,什麼是仗義呢?我決定查下辭海。仗義:主持正義。如仗義執言,仗義疏財。

看了這個解釋,我傻眼了。按照這個說法兒,梁山好漢中夠的上仗義的,怕是寥寥無幾了!於是,我只好拓寬思路,本著我對書中的仗義及仗義人士的理解,將水滸中的仗義劃分為三個層次。

1、朋友之間的仗義,代表人物:朱武,楊春。

2、具有同情心的仗義,代表人物:石秀,柴進,王定六。

3、主持正義的仗義,代表人物:魯智深,武松,史進,朱仝。

看到這兒您或許問了:這三個層次中咋都沒有晁蓋?宋江?晁蓋嗎,只是在書中一冒頭時被這麼介紹了幾句: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賚助他起身。然而直到他死,也沒有看到他有啥仗義的舉措。至於宋江同志,我已經單獨把他介紹透了。哪位朋友有興趣,可在我前面發的文中去看。

這裡,咱首先說說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仗義之士:朱武、楊春。當初,朱武、楊春、陳達在少華山聚義,現摘錄一段如下: 朱武當與陳達、楊春說道:“如今我聽知華陰縣裡出三千貫賞錢,召人捉我們。誠恐來時,要與他廝殺。只是山寨錢糧欠少,如何不去劫擄些來,以供山寨之用,聚積些糧食在寨裡,防備官軍來時,好和他打熬。”

梁山,稱得上“仗義”的還真沒幾個,不信您瞧~

跳澗虎陳達道:“說得是。如今便去華陰縣裡先問他借糧,看他如何。”

白花蛇楊春道:“不要華陰縣去,只去蒲城縣,萬無一失。”

陳達道:“蒲城縣人戶稀少,錢糧不多,不如只打華陰縣,那裡人民豐富,錢糧廣有。”

楊春道:“哥哥不知,若去打華陰縣時,須從史家村過。那個九紋龍史進是個大蟲,不可去撩撥他。他如何肯放我們過去?”

陳達道:“兄弟好懦弱!一個村坊過去不得,怎地敢抵敵官軍?”

楊春道:“哥哥不可小覷了他,那人端的了得。”

朱武道:“我也曾聞他十分英雄,說這人真有本事,兄弟休去罷。”

陳達叫將起來,說道:“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他只是一個人,須不三頭六臂,我不信。”喝叫小嘍羅:“快備我的馬來。如今便去先打史家莊,後取華陰縣。”

朱武、楊春再三諫勸,陳達那裡肯聽,隨即披掛上馬,點了一百四五十小嘍羅,鳴鑼擂鼓下山,望史家村去了。

梁山,稱得上“仗義”的還真沒幾個,不信您瞧~

結果呢?到那就被史進生擒活捉了。

得知陳達被擒,朱武無奈之下想了條苦計,同楊春一起來到了史家莊,跪在那裡,雙眼噙淚,求史進將他倆一起綁了送官,以達到當初聚義時哥仨發過的“不求同日生,只求同日死”的誓言。史進被哥倆的仗義之舉所感動,不僅沒抓他倆,還放了陳達。雖說此舉是條計謀,但並非沒有風險。

1、他們與史進素昧平生。

2、三人頭上畢竟還懸著三千貫的賞錢。

倘若史進不買賬,用朱武的話說: 我有一條苦計,若救他不得,我和你都休。明知去了可能會死,可還是以死相救,這便是朱武、楊春的仗義!

梁山,稱得上“仗義”的還真沒幾個,不信您瞧~

前些天,我在“悟空問答”上回答過一個問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下面,咱們看看要是把這事兒擱在今天,按照此種說法,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

得知陳達被擒,朱武罵道:“這混蛋玩意,不知自己吃幾碗乾飯,說還不聽,這下兒玩兒完了吧!

楊春應道:“本事不濟,還瞎逞能。”

朱武又道:“這事兒可怨不得咱們,咱可不是沒攔他。”

楊春接道:“不聽勸不說,還罵咱倆呢。”

朱武:“兄弟,你看這事兒咋辦吧?”

楊春:“都這模樣兒了,還辦個屁呀!要我說,自找的,活該!”

朱武:“你說這小子要是萬一逃出來,他還有臉回來嗎?”

楊春:“他回來個屁呀,三千貫賞金,史進能讓他跑了?除非史進也是個傻瓜。”

朱武端起了碗,慢慢的呷了幾口酒,望著楊春說道:“兄弟,原來他是老二,你是老三,從今兒起,你可就是老二了,你說說,咱平時打劫分給他的那些個金銀財寶咋處理?”

楊春:“您是大哥,我都聽您的,您說咋處理就咋處理。”

朱武:“那……咱倆一人一半兒?”

楊春:“不、不、不,您是大哥,您拿六,我拿四。”

朱武道:“既然我是大哥,那就聽我的,一人一半兒了吧。”

楊春:“那我就聽大哥的了,謝謝大哥了。”

朱武招呼幾個小頭目過來,對他們說:“陳達不聽勸,徹底掛了。以後三當家的就是你們二當家的了,你們過來拜一下,完了宰幾隻羊,咱們給二當家的慶賀慶賀。”

楊春:”謝大哥啦。”然後轉回頭,對幾個小頭目說道:“大家都記住,從今兒起,咱們處處都得聽大哥的話,否則,陳達這小子就是個例子,大家記住了沒有?小頭目們:“記住啦!”

朱武:“走,宰羊喝酒去!”

梁山,稱得上“仗義”的還真沒幾個,不信您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