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為何它的上半句卻很少有人提及?

許暖年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為何它的上半句卻很少有人提及?

鰥夫煙囪炊煙少,與,寡婦門前是非多。從對仗上是公正合理的,只是炊煙與是非有點難以匹對,炊煙是自然現象,是非是意識形態,煙多少隻是人在與不在而是非則可要惹人嘴舌,只能無不可有。鰥夫煙囪炊煙少,這句上聯與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一下聯顯得蒼白與無力,人們都會有好奇心去欣賞是非,不會因為鰥夫的煙囪冒不冒姻關注它,所以才放棄了煙囪而熱傳著是非。

其二,俗話說,寡婦會買田,光棍久做年(長工),又云:孤娘養孝子,鰥男傳敗風。都充分說明寡婦雖然傷夫,但還是立志要傳𠄘家業,而鰥夫則像紅頭蒼蠅一樣,東叮西撞到揭不開鍋而爹做長工兒牧童。就憑這點,是非歸是非,當時的社會寡婦做人是何等的艱難,有事有難一人槓,禮教束縛下的寡婦只有獨啃苦果,從一個側面,提醒寡婦少惹是非,而鞭韃鰥夫而莫提。

所以說,成功男人背後有一個賢惠的女人👩而女強人前面肯定有過擋路的男人!

我看這付對聯的上聯,鰥夫屋裡柴米缺,下聯,寡婦門前是非多。


天天行3


在“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前面,確實還有一句,只不過很少被人提及罷了。正是因為少被提及,因此很多人不知道上半句到底是什麼。

上半句叫做“鰥夫房頂炊煙少”,其中“鰥夫”對應“寡婦”;“房頂”對應“門前”;“炊煙少”對應“是非多”。

這一點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學問,連俗語大白話都這麼有道理。有人或許問了,何為“鰥夫”?當然也有人不知道“鰥”是個什麼字,這個字讀“guan”。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這麼一句話“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也就是說,死了妻子的獨身男子為“鰥夫”,死了丈夫的獨身女子為“寡婦”。現在管“鰥夫”統稱“光棍兒”。

那麼“鰥夫房頂炊煙少”是什麼意思的?大致是說,一個喪偶的獨身男子沒有了女人的伺候,獨自一人也就很少做飯,古代房屋全部有煙筒,獨自不生火,煙筒不冒煙,則為炊煙少。

那麼為何這句話如今不常用了呢?那是因為舊社會屬於男權社會,光棍子只要肯吃苦,還是能再娶上老婆的。當然,其中多為寡婦或殘疾。再者“鰥”這個字太難寫,很多人不會寫,久而久之也就沒人寫沒人提,再者這句話本身意義也不大。老百姓沒有這麼多文化,與其費勁巴力說文詞,不如直接說“臭光棍子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更為直接。

而為何“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保留下來呢?這點其實是舊社會對於女子的挖苦,一個女子失去了丈夫本身就很悽慘,而往往有些心術不正的傢伙偏偏要打寡婦的主意。因此惹出不少事端,甚至鬧出人命。你看那些古代作品以及電視劇,舊社會的寡婦出門不敢跟男子搭話,生怕讓人家罵自己是狐狸精。

而往往有些男子跟寡婦做了勾搭之事,有了魚水之歡,在東窗事發後,卻一股腦將黑鍋甩給寡婦。致使寡婦往往成為紅顏禍水的代名詞,《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不就是這樣一個悲慘女子嗎?讓人佔盡便宜,還要被人潑髒水,替人背黑鍋。

現如今,大部分人仍認同於這句話,認為寡婦最好別“招惹”,搞不好臭了名聲。可現在寡婦也很吃香,有找不上媳婦的窮漢子,沒有嫁不出的小寡婦。不說別人,單說筆者親眼見過的一幕,筆者一次去農村,村裡有個女的上午離了婚,下午就有人登門提親,接連三天,總共六戶人家請媒人到這個女子家中說親。可見現在娶不上媳婦的大有人在了。因此別抱著老傳統看現代事物,還死抱著舊傳統不放,那就out了!


大獅


“寡婦門前是非多”是一句俗語。是說守寡的婦女容易引發議論,惹是非。所以寡婦要深居簡出。男人為了避嫌,不要到寡婦家串門,免得招惹是非。

還有一句俗語∶“踹寡婦門 ,踩絕戶墳”,形容一個人的品質很壞。



“寡婦門前是非多”作為民間俗語,流傳很久。從來沒有沒有聽說是一副對聯的下聯。現在有人提出還有一副上聯,一定是後來的無聊文人杜撰的。

“鰥夫房頂炊煙少”,從文字對仗上沒錯,可一個“俗”,一個“雅”,一隻草鞋,一隻皮鞋,看起來不成對。

民間對 成年沒結婚的男人都稱光棍,即形象又通俗易懂。現在還有個“光棍節”。“鰥夫”是書面語言,有誰聽的懂?如果非要配一上聯,我出一聯∶

上聯∶光棍院內雞鴨少

下聯∶寡婦門前是非多


李冠朝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的原意是:在老婆去世之後,家裡沒人做飯,廚房的炊煙就少了;相對的是:丈夫去世的女人,比較容易成為焦點,引發他人爭議,惹是非。

那麼,這句話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提到上半句,我覺得主要是一個“話題度”的原因:在我國古代,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相對於來說比較低,從而也就成為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男的一般在老婆去世後,會續玄,納妾都有可能,而且這種話題形成一段時間後就會不了了之,之後生活會趨於平淡。

女的就不同了,在當時那個年代,甚至拿到近代,女的相對於來說,那時他們沒有追求婚姻自由,人生自由的權利,所有東西都歸從於三從四德,完全沒有什麼自由可言,特別在丈夫去世後,他們在輿論的壓制下,沒有追求在嫁的權利,而是一味的守著貞節牌坊;但是,在這期間就會有很多事,不由心意的發生,拿近段時間較火的電視劇《白鹿原》來說,黑娃走後,黑娃的媳婦,不自覺的就成為焦點,而後來招惹到白家大公子。其實,在古代這種事情存在的比例很大,而且,但凡事情發生之後,別管女方是不是受害者,輿論總是會向女方不利的一方面傾斜。

所以,自然而然的前半句也就淡漠了,而後半句會跟隨“時代的話題度”一直流傳。

個人觀點,路過請留下你的看法!


立水講故事


民間有一俗語,大多數人都知道:“寡婦門前是非多”,但是這句話的上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來,歷史上很多典故,人們只記得其中的一句話,而忘了它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全句是什麼呢?則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不追求個性開放,如今的社會,已經鮮有人搬弄寡婦的是非,這句話也鮮有人知,這個鰥夫是指的沒有結婚的人,或者是妻子去世沒有再娶的人。

說明妻子去世家中沒人做飯,寡婦門前是非多,不用解釋想必大家都懂,意思就能得出寡婦容易招惹流言蜚語。古代女子喪父後必須遵守三從四德,要對自己的丈夫從一而終,不然就是不貞,不能改嫁,也不得與別人發生肢體關係,一旦發生會被浸豬籠,上家法。史料記載,宋朝時期相傳有個女子,結婚兩年丈夫去世,所以自己做了寡婦,婆家對她看管嚴格,一日家裡的長工將水撒到女子身上,被婆婆看到,於是發生口角,罵她不守婦道,沒多久就在鄉里傳開了,說她和長工不清不楚,到處的風言風語,連下人都對他有異樣的眼光。

後來她投井自殺。古人認為女子離開丈夫沒有謀生能力,依靠男人,所以這樣說,鰥夫和寡婦都是一種特殊的群體,這兩句話看出古代男女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可憐,而女子死了丈夫就會面臨閒言碎語,側面的反映了女子的地位薄弱,寡婦自古就是弱勢群體,作為封建時代的受害者,而孤獨一生,“寡婦門前是非多”多是指有幾分姿色。

一個寡婦如果有幾分“姿色”她的“非”不會長久,自然有男人救於水火,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嚴格意義上她不算寡婦,由於男子不在身邊,各種人的上門,是非也就來了。所以這句古語“鰥夫房頂炊煙少,而寡婦門前是非多”對失去配偶的男女生活和處境做了濃縮的概論,言簡意深,看出了古代男女的地位懸殊。


用戶62676384055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這才是一句完整的俗語。

何為“鰥夫“,就是死了媳婦的男人。一個家裡,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孤孤單單,無人照顧,無人關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做飯什麼的, 當然少之又少,”炊煙“也就少了。

可只是一句描述喪偶男人生活狀況的句子,為何很少有人提及,反而”寡婦門前是非多“,卻常有人掛在嘴邊。

”寡婦“,死了丈夫的女人,為何她的門前是非就多?

一個死了媳婦,一個死了丈夫,應該都是同病相憐的兩個人,卻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在山農看來,這還是源於女人的地位,對女人的偏見。在老一輩人心中。女人是弱者,手無縛雞之力。那麼沒有男人的女人,肯定是什麼都幹不了的。一個女人想要活下去,想活的好,就得靠男人。寡婦的男人從何而來,在老一輩人心中,那就是行為不檢點了。

久而久之,寡婦之家有是非,在人們心中就根深蒂固了。誰還管一個鰥夫家裡的房頂炊煙多還是少呢?

在50年代的時候,我村有一個寡婦和一個鰥夫,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兩個都是單身,你情我願之下,在一起就應該是喜事一樁。可那個年代的人們思想太過古板,認為女人嫁了人,生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就算沒了丈夫,也該守著她的貞節牌坊。男人不一樣,可另外續絃。所以,當他們兩個人的事被大家知道後,女人被全村戳著脊樑骨罵,什麼難聽的話都有。男人卻只是被人嘆惋惜,眼光不好,怎麼攤上這麼一個人。因此,兩個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愛情,只能被扼殺。後來,男人和女人都孤獨的過了一生。

山農知道這個事的時候,很難過。同為女人,我無法接受有些世俗的眼光。同樣是父母養大的,同樣為了家裡操勞一生,生兒育女,奉養公婆,為何女人還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但是山農也很慶幸,生活在了21新世紀。女人當自強,男人能辦成的事,我們都能辦成。

自強的女人們,你們在哪裡?


山農村民笑哈哈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被人們說道了多少年,意思是說死了丈夫的女子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說三道四,尤其是在宣揚女人要三從四德,標榜貞潔牌坊的舊時代,“寡婦”似乎就是整個社會的熱點話題,人們不僅對女人,對寡婦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還對寡婦的家事特別的感興趣,彷彿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全繫於“寡婦”身上,以至於“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半句幾乎無人問津更無人知曉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的腦子裡就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原來“寡婦門前是非多”還有上一句!是的,我們如今說的很多俗語都是有上下句的,就比如“說曹操,曹操到”,它也有下句,下句是“當面錯過,豈不好笑”,可能很多朋友們從未聽過吧!

那麼“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一句是什麼呢?答案就是“鰥夫房頂炊煙少”,整句就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鰥(guān)”指的是喪偶或沒有妻子的男子,與“寡婦”相對,《禮記》記載:“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有個成語“鰥寡孤獨”,泛指無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


“鰥夫房頂炊煙少”也很好解釋,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說的是沒有老婆的人,他家的炊煙很少見,幾乎不開火做飯。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女人操持家務,男子幾乎不需要下廚。

這句話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即封建禮教對於人們的束縛,尤其是女子要從一而終,即便死了丈夫,也不能輕易改嫁,正所謂“烈女不侍二夫”,再加上旁人的說三道四,就導致了很多女人最終都是在孤獨中鬱鬱而終,尤其是理學盛行之後,對女人的約束更為嚴格。

大家一面強調寡婦要遵守婦道,一面又會以各種各樣的藉口調侃甚至是欺負寡婦,這實在是一種社會的畸形,幸而如今隨著女人地位的不斷提高,大家對“寡婦”不再那麼關心了,天性的解放帶來了女人的徹底解放。


其實不管是喪夫還是喪妻都是很悲劇的事情,對於鰥夫或寡婦我們都要有一顆同情憐憫之心,而不是一味的嘲笑和諷刺。


鹹魚閒聊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人們之所以關注後半句而很少提前半句的原因在於:古代社會對女性行為規範的要求遠比男性苛刻的多。

女性要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就算是無依無靠之時也要保持貞潔。再加上女性獨自撫養子女,生活壓力一定會加重。有時候難免會有求於人,於是一些有歪心思的人就有了可乘之機。

當然,也有出於真心幫助她們的人,但是閒言碎語就少不了。不管你出於真心還是別有用心,總會有一些閒言碎語傳出來。男女之事很容易成為街頭巷尾的八卦,畢竟那個年代沒太多娛樂新聞。

古代的無夫單身女性,除非家大業大,否則很難在沒有男性支持的情況下支撐起撫養子女的生活重擔。所以,她們只要達不到立貞節牌坊的道德高度,那麼就必然會有各種緋聞和傳言,久而久之,就進一步應驗了所謂的“寡婦門前是非多”的話。

所以說,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社會的關注、生活的壓力和閒言碎語讓“寡婦門前是非多”比前半句“鰥夫房頂炊煙少”更廣為人知。

最後,呼籲生長在文明社會的我們不要用“寡婦”這樣有歧視性的字眼來稱呼一個已婚的單身女性,願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諧。


我是茗仁先生,一個愛喝茶、愛生活的人。如果你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茗仁先生


很簡單,因為在人們的眼中,鰥夫通常是用來笑話的,而寡婦則不同。

可以說寡婦的關注率,在任何城鄉、市鎮,都比起鰥夫要受注目的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家看人的目的不同,所以眼光自然也不同。

很多成年男人看到寡婦,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這一點不用多說,大家想必明白的很。正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寡婦備受矚目,才會使得寡婦的門前”是非“多了起來。

所以寡婦的是非之多,有時候並不是緣於寡婦本身,而是取決於大家對寡婦的看法。寡婦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令人奇怪的,奇怪的是很多人認為,只要和寡婦有了交際,就會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瑪法,是以大家都會抱著進而遠之的態度,儘量不和她們打交道。

其實這又何必呢,時代走到了今天,為什麼有些人對別的事都十分開明,而獨獨對這種事還抱著老舊的思想去看人呢?


圍爐說野話


寡婦門前是非多,它的上句,最原始的說法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這是一雅一俗的對句,對得挺工整的。為何會少說上句,而多說下句?這與舊時重男輕女是有關係的,有錯的先怪女不責男,這也與人的好奇心,自私心,傳統習慣影響有一定關係。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四寡。男女鰥寡是對等的,房頂對門前,炊煙少對是非多。男人無妻而懶者多,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常吃無煙飯,這是許多無女人侍候的男人心態習性。所以鰥夫房頂見的炊煙就少了。就是做飯起火,|男人乾脆捷,又少,炊煙自是難見,見也不記心上,沒意思。女人就不同了,舊時男權社會,重男輕女,對女的有種種要求,有種種束縛,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要三從四德,要貞潔。而女人沒了男人,是很悽慘的,言行都要格外小心,為避嫌,最好深居簡出,不與男人接觸。但男人多自私好色,恃強凌弱,會打寡婦的主意,所以,就會出現寡婦門前事非多的現象了。人是多有當面一套,背後又一套的小人做法的,當面說好,背後說醜的兩面派誰沒有過,談論男女是非誰不好奇?於人背後說人八卦的真不少。所以,儘管寡婦深居簡出,行得穩,站得正,也都會成為議論說是非的焦點。重點說女,誰有意思去理會鰥夫?現在時代下同了,但重男輕女思想還有,不但鰥夫沒多少人去理會,對寡婦興味一樣濃厚,而且擴展到所有性感女人,都會吸人眼球,成為人議論是非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