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喜歡吃早茶?


廣州人喜歡飲早茶!

早茶是中國社交飲食習慣。到廣州,不可不來飲茶。每逢週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

廣州人說飲早茶,習慣說成是"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

都說食在廣州。廣州人一直以來都有著喝早茶的習慣,俗稱“一盅兩件”。喝正宗廣式早茶肯定少不了這些點心——腸粉、蝦餃、蛋撻、鳳爪、艇仔粥、鹹水角……看到這些點心名字,你是否已經在咽口水了?快來收下小編的早茶店推薦吧!

陶陶居

陶陶居是廣州最有名氣的茶樓之一,主要經營名茶、茶點、茶食及酒菜餐飲。室內處處體現著復古與現代的結合。這種結合不僅體現在環境上,也體現在佳餚、點心上。

廣州酒家

廣州酒家名食眾多。早期創制的廣州酒家文昌雞、紅棉嘉積鴨、茅臺雞、蟹肉灌湯餃、沙灣原奶撻、椰皇擘廣州酒家酥角等,均屬廣州市傳統名菜美點之列。

廣州酒家可謂是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這個地方,留存了許多老廣州的回憶。

點都德

擁有84年曆史的廣州老字號茶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家的馬蹄糕,塊形大小均勻,色澤呈透明黃褐色的,表面光潔,帶韌性,吃起來甜潤可口。是一道非常很美味的小點心,值得品嚐~

約上三五知己出發喝茶吧!






凡心人間


大概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源於小時候對味道的記憶,就像山西人愛面,湖南人愛米,廣東人愛吃早茶。

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北方人比較粗曠的飲食習慣,廣東人對於吃這件事兒,真的是非常的講究。

☆傳統的早茶是什麼樣的?

和現在的見名點單不同,從前喝茶方式都是見物點單。對於很多年長的廣東人來說,早茶的記憶可能還停留在茶館裡,那一個個掛在脖子上的大竹盤。大概和電視劇小販賣煙的情景差不多,大竹盤裡面盛放著各式各樣的早茶,掛著這樣一個竹盤的夥計在茶館四處走著,鄰桌的食客們就可以隨點隨選。

而如今,早茶是現點現蒸。在菜單上選好後,服務員再一樣樣從後廚拿來給你。

沒有吃過早茶的廣東人永遠不配說他是個廣東人,早茶可以說是廣東文化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小編這種吃貨最喜歡的就是收集各地美食,也導致了家裡的電腦桌旁邊好幾箱的美食。但是這種要趁熱吃的早茶點心也是隻能看著流口水了。

☆那些本地人必點早茶

對於不太懂早茶的人來說,每次去酒樓,都像是一場奇怪的戰爭,雖然非常有儀式感,但選擇太多,總也是亂了陣腳瞎點一通。

【本地人必點:老少皆宜,吃茶標配】

蒸排骨

(青椒芋頭蒸排骨)

幹蒸燒賣

(豬肉為主,蝦或蟹子或遙祝為輔)

馬蹄糕

冬菇

艇仔粥

及第粥

腸粉

【本地人必點:小孩、女人少不了的那點甜】

蝦餃

魚翅灌湯餃

蛋撻

奶黃包 OR 流沙包

榴蓮酥

金沙湯圓

三文魚酥

【本地人必點:老年人的中式口味】

叉燒包

臘腸粉

糯米雞

啫啫豬腸粉

【本地人不會在外地點的早茶:蝦餃】


獵奇視頻


大概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源於小時候對味道的記憶,就像山西人愛面,湖南人愛米,廣東人愛吃早茶。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北方人比較粗曠的飲食習慣,廣東人對於吃這件事兒,真的是非常的講究。


☆傳統的早茶是什麼樣的?

和現在的見名點單不同,從前喝茶方式都是見物點單。對於很多年長的廣東人來說,早茶的記憶可能還停留在茶館裡,那一個個掛在脖子上的大竹盤。大概和電視劇小販賣煙的情景差不多,大竹盤裡面盛放著各式各樣的早茶,掛著這樣一個竹盤的夥計在茶館四處走著,鄰桌的食客們就可以隨點隨選。慢慢的,掛在脖子上的食盤演變成了地上推著的小車,點單的方式也從原來的口頭描述,變成了寫在紙上的菜單,分設有小點、中電和大點,看完點單上大致的菜品,然後食客拿著點單去選符合自己口味的早茶。而如今,早茶是現點現蒸。在菜單上選好後,服務員再一樣樣從後廚拿來給你。




儂行蓋碗茶


廣東人喜歡飲茶,尤其喜歡去茶館飲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就有“二釐館”賣早茶。廣東的茶館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飲早茶的最多。茶樓的早市清晨四點左右開門。茶客坐定,服務員前來請茶客點茶和糕點,廉價的謂“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點心。配茶的點心除廣東人愛吃的幹蒸馬蹄糕、糯米雞等外,近年還增加了西式糕點。廣東人飲早茶,有的是當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圍坐一桌,共享天倫之樂。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則以此消閒。消閒族大多為街坊退休老人,他們一般來得最早,離去最遲,從早上茶館開門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檔”。這類茶客不去豪華酒家、高檔茶樓或賓館,而到就近街邊經濟實惠的小茶館。如去高檔茶樓,人均消費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請早茶”也是廣東人一種通常的社交方式。


幽默辣椒


這可能與氣候條件和文化都有關係:

首先,廣東是亞熱帶季風,全年高溫炎熱,也就是說高溫對體能的消耗是很大的。尤其在夏天,通常在一夜的高溫煎熬之後,一大早美美吃個早餐,充分補充體能是很有必要——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兩廣人胖子少,而且有的人怎麼吃都吃不胖;但北方人就不同,不節食是註定要發胖的。因為吃不胖,因此廣東人的早茶種類花樣繁多,而且美味又營養,不同於北方人的早餐除了面,還是面。

其次,廣東人有經商的傳統。生意,生意,就是生出來的主意。廣東談生意大多不在辦公室了談,在辦公室見了也就是發個名片,打招呼:明天一起吃早茶啊!當然,也有說晚上一起去宵夜啦!對方同意了,就意味著生意來了。也就是因為生意是在吃早茶時談妥的,因此對早茶的選擇和品味,又成了顯示自己誠意的窗口——這又促使廣東人的早茶,越來越精緻和越來越花樣翻新,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上飛的除了風箏不吃,地上四條腿的除了桌子不吃。”

最後,吃早茶可能是廣東人的沿襲千年的傳統,更是粵地自古以來富庶的見證。似乎廣東人因為一個個天生都是做生意的料,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因此也沒必要一大早就要忙碌地幹活兒,還是好好地吃個早飯,一天都精力充沛。“一日之計在於晨”,似乎對廣東人不適用,而是“一生之計在於吃”。。。

以上內容僅代表頭條號“虎卿”的個人觀點,與頭條君無關。。。


虎卿


為什麼廣東人喝早茶叫做“嘆早茶”,看過這段你就明白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360,"vname":"中山1.mp4\

王起藥


早茶,漢族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於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和江蘇揚泰地區。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每逢週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而談及揚州,泰州地區的早茶,不僅在吃,更在於那份柔柔的情。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嘮嘮家常,不能不說是一種幸福。世世代代的揚泰人,就這樣一直延續著吃早茶的傳統,延續著老揚泰的慢生活,延續著瀰漫在整個城市間的親情。

基本簡介

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釐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釐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點介紹

而茶點在廣東早茶中的地位就更為重要了。茶點分為乾溼兩種,乾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溼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乾點做得最為精緻,賣相甚佳。如每家茶樓必制的招牌蝦餃,以半透明的水晶餃皮包裹兩三隻鮮嫩蝦仁,舉箸之前已可略略窺見晶瑩中透出一點微紅,待入口以後輕輕一咬,水晶餃皮特有的柔韌與蝦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教人回味無窮。又如某些高級茶樓特製的燕窩酥皮蛋撻,幾層金黃酥脆的蛋撻殼內盛著嫩黃色、絲絲通透的燕窩,甫見之下已叫人食慾大動,更不用說入口以後燕窩的甜蜜柔軟與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結合,美味得讓人慾罷不能。而各色粥點,如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等,皆以綿軟順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魚蛋類,再以香脆蝦片、青嫩蔥花佐之,撒上一小勺胡椒粉,喝來綿糯爽甜,鮮味濃郁。

相關美食

腸粉

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捲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在香港廣東等地,腸粉多配以生抽或者辣醬加花生油來調味。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則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醬,這對於粵港的食客可能會有不習慣,但是卻有不錯的地方特色。

艇仔粥

漢末以後,廣州成為通商大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曾用“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來形容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和雄渾氣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艇仔粥這種特色粥品於廣州西關荔枝灣問世了。那時廣州西郊一帶河涌縱橫,荔紅荷綠,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荔漁唱”。許多文人雅士泛舟遊覽,艇家們便在小艇上煮粥向遊客兜售。這種粥用新鮮魚片、炸粉絲、海蜇皮、花生仁作料,味極鮮,加之景美舟輕,風清水冷,極富詩情畫意。

燒麥

燒麥又稱燒賣、稍美(內蒙古寫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相傳,明末清初起源於大同,據說在明朝代王建立代王府之後,御膳房裡就開始了製作燒麥。剛出籠的燒麥非常好看,邊口雪白,如同梨花開瓣,透過麵皮可以看到肉餡,皮薄肉嫩,其味道十分鮮美,色香味形俱佳,被譽為大同一大名吃。,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文化

北方文化

提起早茶,人們印象中最先出現的一定是南方尤其是廣東,江蘇的早茶。然而,在地處北方的陝西西安出現了一個新的餐飲形式-----北方早茶,並且大受消費者歡迎。北方早茶最先為老字號餐飲名店西安飯莊總店的陝西風味快餐廳,早上7點鐘客人就已基本坐滿,8大類60多個品種的特色菜點,以兩種服務方式展現在客人的面前,一種就是常見的自助餐形式;另外一種是推車服務。供應的品種不僅有陝西人熟悉的煎炸小吃、各類包子、粉湯水盆系列,而且還有改進的南方早茶、創新的小籠、蒸碟系列,品種豐富,南北紛呈。客人入座,即可隨到隨點,也可自助就餐,豐儉由人。西安飯莊為更好的發揮品牌和技術優勢,不斷創新經營,探索老字號在新的市場挑戰下的發展道路,北方早茶就是變革創新的有益嘗試。

南方文化

早晨起來,買一份報紙,輕輕鬆鬆地走進茶樓,要一壺茶,買兩樣小點心,邊吃邊看。或者約一兩個好友,叫幾樣點心,邊吃邊聊。特別是老人,不用著急上班,晨練過後,一壺早茶就可以喝到九十點鐘,然後順路到街上轉一轉,買點兒魚、肉、蔬菜什麼的,再慢慢地走回家去。

茶樓是廣東有代表性的、最傳統的吃早餐的地方。茶樓裡的點心有的幾十種,有的上百種,比如蝦餃、鹹粽子、魚片粥、米粉以及各種各樣的小菜,等等,非常豐富。這些東西放在一個推車裡,推到客人面前,由客人隨意選擇。外地人常常感到奇怪,每天那麼忙碌的廣東人,怎麼捨得把早晨的大好時光消磨在茶樓上呢?其實,上茶樓也是一種社交活動,無論是會友聊天,還是去談生意,這種場合都會讓人感到非常從容,非常自在。現這種文化在上海也越來越流行。

由於海外華人中廣東人特別多,廣東的早茶很早就傳到了海外。在紐約、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很容易找到廣東茶樓,可以到那裡去喝廣東早茶。就連偏遠的南太平洋小島上,也經常看到中餐館的門前掛著“天天早茶”“全天供應早茶”的牌子。在這裡,早茶其實是一種廣東的風味小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

進到茶館裡,首先是服務小姐給你一張記錄卡,先問清楚有多少人並在卡上作記錄(這叫茶位,每人一個茶位;每個茶位費要一到幾塊錢不等)。選好桌子坐好,先來兩壺茶。茶葉是任選的,有烏龍、普耳、菊花、菊普(菊花加普耳)等等。

倒茶時也有學問:不能先倒自己的,必須從別人開始,最後一個才是自己。別人給自己倒茶時為了表示謝意,應該用手指頭在桌子上敲幾下(用左右手似乎不限)。這個簡單的動作,來源於一個饒有趣味的傳說。話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有一次扮作僕人,給扮作主子的隨從倒茶。隨從受寵若驚,若是在皇宮裡,此等待遇當跪拜叩頭謝之。但是這是在宮外,不能暴露乾隆的天子身份,於是隨從靈機一動,便發明了以上手勢代替跪拜叩頭之禮,並流傳沿襲至今。還有就是不管別人的杯子裡是否滿了,都應該點滴幾下以示尊重。

點心是不用自己去拿的,茶館有專門的服務人員推著小車輪流在大廳裡面轉悠,車上放著各色點心和風味小吃,只要小車到了跟前,你就可以把它叫停,看看有什麼好吃的就儘管拿就是了,服務小姐會主動把賬記在記錄卡上。這裡要說明一下,所有的點心分為六等:小點,中點,大點,頂點,特點,超點,價格不用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啦。如今小點一般三五塊錢,超點就要十七八塊了。小姐知道各類點心的等級,用一個小章在記錄卡的相應的等級上蓋一個小印,最後結算時就憑這些小印來付錢。

專門為了吃而來的茶客當然是上下其手,獅子大張嘴了;只是想聊天的茶客三五一堆,桌上一兩碟小菜,悠閒地喝著茶,偶爾才下筷夾一口。兩者各得其所,彼此是毫不相干的。

吃早茶就是吃時間的滋味,你必須有這份優哉遊哉的閒情。不同於一般茶樓,純粹喝茶,廣東早茶則豐富得奢侈,茶,只是個藉口,更廣泛的是廣式點心菜餚粥品。

喝茶、看報、會友、聊天、想心思、談生意。時間原來是空空蕩蕩的,需要內容填充,你可以選擇吃早茶,吃早茶在語文老師的眼裡,是動賓搭配不當的病句,但在這裡,早茶真的是吃的!茶的標題裹不住佳餚的美味。

吃早茶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而不是純粹的消耗時間。

除了廣東早茶,揚州泰州兩地的早茶也是非常有名。

揚泰兩地的早茶,不只是光喝茶,而是要吃包子點心的。茶葉倒並不十分講究,但吃茶的程序卻是不可顛倒。因為包點需現做現蒸等上半個時辰,茶客們總是先點上當地特有的“泰州乾絲”,悠悠地邊喝、邊吃、邊聊、邊候。這“泰州乾絲”,選用當地上好的“百葉”,全憑廚師的精細刀功,切成如絲線狀,再用青蒜、香菜、藥芹、茶乾絲、花生瓣、醬制生薑、蝦米等應時菜蔬為輔料;若要講究色調,亦可用青紅椒絲點綴其中,經開水反覆衝燙,瀝盡水分,在盤中堆成寶塔狀,再淋上麻油、醬油,加糖拌勻即成。

講究一些的,點上一盆“煮乾絲”。這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的佳餚。煮乾絲用去了油的雞湯來煮,雞湯要多,灶火要旺。裝盤時,須小心翼翼地將乾絲和各式配料撈出,瀝去湯汁,先放在一隻不大的碗裡以成形,再將碗中乾絲倒扣在一個淺淺的湯盆裡,掀去小碗,再將鍋中原來的湯汁淋上,待盆底湯汁有一指多深,襯以燙熟的小青菜葉,點綴上芫荽等。上桌時,只見盆中細如棉線的百葉絲,夾雜著白的嫩筍尖,紅的火腿片,橙的海蝦米,綠的香菜葉相陪襯,真是十足地誘人。淺嘗一口,鮮香撲鼻,湯汁的鮮味充分地滲入到極細的乾絲中,絲絲入扣,然而卻不見一滴油花,沒有一毫豆腥。


貓七姑娘夢想種榴蓮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釐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實北方城市也有類似的茶館、茶舍,只不過沒那麼多茶點,北方人也並沒有養成慢吞吞地喝個早茶、一坐就是半天的茶館文化罷了……這可能跟氣候、地理、人文都有關係。

作為一個廣東人,我想說,茶樓真的是吃貨們的天堂,因為早茶的點心種類很多,主要有如下六大類別:

一:葷蒸,如鳳爪、排骨、豬肚、牛腩、涼瓜卷等。

二:甜點,為蛋撻、椰絲球、豆沙酥、水晶餅等。

三:小籠蒸,像有名的蝦餃、腐皮幹蒸、香茜海鮮包等。

四:大籠蒸,說是大蒸,實際比小籠大不了多少,但區別是在皮子上,這些東西的皮大多是發麵的,如叉燒包、奶黃包、蓮茸包等。

五:粥類,如魚生粥、雞生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等。

六:煎炸,如煎餃、鹹水餃、炸春捲等。


瘋言心語


如果去了廣東,如果有朋友跟你說:”明天請你喝早茶“,那多半是把你當成了自己人。大多數人不能理解廣東人為何能把一頓早餐,吃得這麼活色生香,鄭重其事,而當你身處其間,便能從眼花繚亂的點心盤裡,深深地感受到”家“和”生活“在其中的意義。

早茶,是廣東人享受一整個上午的聚會。最早到的是起得早的老人家,一張報紙,一盅兩件,幾個老夥計,慢慢嘆兩個小時,陸續等來家族裡的小輩們。第二代聊著彼此的孩子誰升了職,誰生了BB,順手加兩籠鳳爪;第三代打著呵欠,慢慢騰來,一邊招呼家裡的長輩,一邊拿從小愛吃的蝦餃,什麼股市啊、行情啊在推杯換盞間,聊得風生水起。

所有的美食能讓人記住的都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盛於其上的人情和親情,為了這一次忙裡偷閒的盛宴,廣東人願意”早早“地來嘆這口”茶“。


草原上的白球鞋


其實我們不怎麼喜歡喝早茶的因為時間問題,不能早起,休息都想睡久一點,可能老人家就會習慣所以陪一下他們也是有的,不過現在茶樓點心價錢已經上漲到挺高了,一般下來不會選擇喝早茶,我們這一代就喜歡在外面吃特色的。不太建議和早茶,一個點心20元左右。基本吃飽的話是要人均5六十元。一下來就是幾百塊買單。不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