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有感一章》

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895 年《馬關條約》後,面對國土被侵、主權旁落的民族危機,譚嗣同滿懷悲痛和無助,感懷於國家的羸弱與苦難,困惑國家到底路在何方,不禁與同胞們一起黯然淚下,有感而發,直抒憂國之情。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北洋海軍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國)。

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指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的一次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威海衛戰役

1895年1月,日軍兩萬人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偷襲威海衛炮臺,並以軍艦封鎖東、西港口。由於李鴻章避戰求和,陸上防備亦未加強,威海衛最後失守。北洋海軍困守劉公島之後,廣大士兵仍然積極抵抗。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脅逼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於2月11日自殺。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殉國將領

丁汝昌

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海軍提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了勸降,服毒自殺。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鄧世昌

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劉步蟾

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元月十一日威海衛保衛戰中,"定遠"被偷襲入港的日本魚雷艇擊傷,被迫擱淺在劉公島東部充作"水炮臺",因進水過於嚴重,丁汝昌下令放棄"定遠"。當時劉公島局勢日益惡化,因恐"定遠"將來落入敵手,丁汝昌、劉步蟾於正月十六日下令,將"定遠"艦炸散。

當夜,劉步蟾追隨自己的愛艦,自殺殉國。實踐了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楊用霖

福建閩縣人,清代海軍將領。1895年年2月11日,丁汝昌和劉步蟾先後自殺。北洋水師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推舉楊用霖出面與日軍接洽投降。楊用霖嚴詞拒絕,回艙後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命詩,用手槍從口內自擊殉國。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思

國之殤,民之殃,位卑未敢忘憂國。

人總是健忘的,歷史總是感覺離我們很遠,其實從1895年到現在也才不過100多年,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