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2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照片呈现出的绿色中国版图,让世界为“中国绿”点赞。同日,英国《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增绿对地球变绿的巨大贡献。最近,《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土地退化与开发)上发表文章,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北方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的问题,并指出,中国数十年的造林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出适应于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植被恢复方法。中国的做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生态恢复,所取得的经验将有益于帮助面临类似沙漠化威胁的其他国家开展退化土地恢复。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实施多个大规模的国家生态恢复工程,开始了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工作,确保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到2013年底,中国绿化面积已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意大利国土面积的10倍。文章作者根据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推出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数据集,估算了三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在过去33年中的变化。以全球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通过比较降雨模式、植被变化和国家生态恢复方案,对三北地区植被恢复的国家战略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国北方地区的植被覆盖在过去30多年总体增加,其中黄土高原、东北地区和天山周边是3个增绿最“显著”区域,且黄土高原植被增绿效果要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态恢复活动是导致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的因素。2014年底,国家荒漠化监测显示,在过去10年中,中国受荒漠化影响的面积从26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万平方公里。由于这些全国性的造林项目,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970年的12%提高到了2013年的22%。在三北防护林地区,林地的比例从1977年的5%上升到2013年的12%。

二、水分是干旱地区退化土地恢复的关键制约因子。从3个植被增绿区域同期的降水量变化来看,东部呈下降趋势、西部增加明显,中部则基本稳定。但是降水增加最多的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增加的幅度却最小。由此推断,降水的变化并不是导致中国北方地区植被增绿的主要驱动力,以植被修复为主体的国家大型生态工程建设才是促进北方土地增绿的关键所在。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中国三北地区平均降水量分布和降水变化趋势(1981-2010)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中国三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1981-2013)

三、没有一种独特的造林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退化土地,应根据当地气候和环境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针对干旱地区人工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应该改进植被恢复模式,以获得最佳效益,避免过度投资。由于降水量的差异,三北地区西部、中部和东部表现出独特的气候类型:西部为干旱和极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和干旱区,东部为干旱亚湿润或称作半干半湿区。针对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策略:综合考虑造林成本、配置密度等因素,鼓励利用乡土树种开展生态恢复和修复。例如,在年均降水量为300-400毫米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是一种天然植被景观,通过营造榆树疏林景观恢复退化土地就是一种近自然的选择。

总之,在干旱地区恢复植被,应优先考虑自然恢复和仿自然造林,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遵守“适水适绿”“以水定绿”的基线。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中国北方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域的植被恢复模式 项目联合研究团队绘制/摄影

过去40年,国家大型生态工程显著增加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植被覆盖,其中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遵循“16字”方针: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驱动、法规保障。上述“中国方案”有助于世界其他干旱地区植被绿化和生态修复借鉴,期望共同为联合国2030年SDGs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5.3目标而努力,并最终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这项研究由来自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加拿大林务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通讯作者是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卢琦、王锋。

《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被中国科学院定为农林科学和土壤科学领域的1区期刊。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树木传奇向您约稿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

从3月12日植树节开始,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亚太森林组织联合启动“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活动,向树致敬,感恩那些赐福中国的树木。

每一种树木,都是一本活的史书、一部美的传奇。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生存繁衍、民俗风情、社会经济、民族性格乃至文明演进、国家发展中,树木的影响总是无处不在。

“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活动,通过专家、媒体与公众互动,从生态、经济、社会、历史、审美、人文等方面,揭示一种或一类树木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中国和中国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向公众传播树木知识,弘扬森林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绿色时报》特开辟《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大型专题栏目,全年面向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科普作者和热心公众特约征稿,并将适时推出“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众排行榜网络投票活动,结集出版面向公众的树木科学与森林文化读本。

同时,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亚太森林组织联合推出“树木传奇·美丽中国”全国摄影大赛,有奖征集树木摄影佳作,邀请摄影师和发烧友聚焦深受国民喜爱的树木,用镜头发现四季树木的自然形态之美,用影像记录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了解“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系列活动,可关注“生态话题”微信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也可致电编辑部咨询,电话:010-84238477、84238571。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

三北地区由黄变绿,哪里更快、更绿、更好?

↓点击标题 别有洞天↓

(1)银杏,穿越时间的永恒

(2)黄帝手植柏:民族根华夏魂

(3)国之瑰宝 降香黄檀

(4)白桦,穿越冰川期的白衣少年

(5)金叶榆,中国的“金枝玉叶”

(6)中国鸽子树,绿色的和平使者

(7)毛白杨,质朴伟岸的生命

(8)香樟树,东方佳木寄乡愁

(9)竹子,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

(10)南国桉树:洋为中用 国之栋梁

(11)梧桐树:会表情达意的

(12)松树:傲骨挺立天地间

(13)长白松:谜一样的神奇存在

(14)胡杨,大自然塑造的英雄树

(15)

华北落叶松,忠诚的高山卫士

(16)竹子,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

(17)红花玉兰,唯有娇红真国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