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丨揭祕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祕密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最近《風味人間》刷爆朋友圈!一道道美食,FDA君就算隔著屏幕,都忍不住流口水!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風味人間》的背後,瞭解美食背後的故事吧!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1、西班牙人生吃火腿安全嗎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風味人間》第一集中的中國皖南火腿和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讓人垂涎欲滴,但細心的觀眾們也發現,在西班牙,火腿是可以直接吃的食物。有人很疑惑,火腿真的能生吃嗎?

“生”對應的“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熟”並不是一個科學概念。日常生活中,我們說“把食物做熟”,通常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食物變得軟爛,便於咀嚼和消化;二是較為徹底地殺滅了細菌。而後者才是涉及食品的安全性。

中國人的吃法是將做好的火腿進一步烹飪,做成各種美食。毫無疑問,如果火腿上有致病微生物,這樣做可以充分地殺滅它們,吃起來很保險。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但這並不意味著“非這樣做不可”。在火腿的形成過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發酵,肉中的肌肉纖維會有一定程度的分解,從而變軟。從“適口好嚼”這個目標來說,好的火腿不需要進一步烹飪就可以滿足——跟進一步烹飪的做法相比,它也有著獨特的風味和口感。

能否吃的關鍵,就在於它是否存在危害健康的微生物。新鮮的肉中有一些細菌和黴菌,其中難免有一些有害的種類。不加處理的肉是它們生長的溫床,長得越多對健康的危害就越大。而做成的火腿,一方面失水變幹,另一方面含有大量的鹽,兩個因素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長。

所以火腿是否安全的核心,就在於製作過程中如何恰當地擠壓有害細菌的生存空間,讓它們不能“成氣候”,甚至逐漸式微,同時還能讓產生風味物質的無害黴菌佔據上風,保證火腿的風味。

簡而言之,火腿能夠做到“可以生吃”,但是要求對製作過程有良好的把握——既要達到“適口”意義上的“熟”,又要把微生物的量控制到不至於危害健康的程度。

2、灰鹼粽為什麼會是金黃色的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在第二集中,很多北方的網友都第一次見識了神奇的“灰鹼粽”。片中的農民把砍來的樹枝燒成灰,用水溶解,反覆過濾得到“灰鹼水”。用灰鹼水將糯米浸泡過夜,再包成粽子,就得到了擁有“穀殼般金黃的色澤”的灰鹼粽。

而我們都知道糯米是白色的。如果不加調料,也不加其他有色的食材,做成的粽子也應該是白色的,那為啥沒有加調料和有色食材的灰鹼粽會是金黃色的呢?這其實是糯米中的一些黃酮類的物質在鹼性條件下的反應。

樹枝中主要是木質素等有機物,經過燃燒後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跑掉,最後剩下無機物成為“灰燼”。這些灰燼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鉀,化學性質跟作為純鹼的碳酸鈉很接近。碳酸鉀很容易溶於水中,加水過濾之後,收集起來的“灰鹼水”其實就相當於是碳酸鉀的水溶液,呈鹼性。不懂化學的古人稱之為“灰鹼水”,也還是名副其實的。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糯米中含有一些黃酮類的物質。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黃酮類的物質是無色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糯米是白色的。在鹼性條件下,它們就會呈現出黃色,從而掩蓋了粽子的白色。這跟鹼面和超薄的餛飩皮總是黃色,是同樣的原理。

用“灰鹼水”做的粽子除了顏色金黃誘人,更有著非常“Q彈”的口感。這是因為在鹼性環境中,澱粉和蛋白質都更容易舒展開來,融合得更為充分,形成的“食物膠”彈性更好。

除了灰鹼水,其他的鹼性物質也能讓粽子有更好的口感和呈現金黃的顏色。比如有一些地方,還保留著“硼砂粽子”的傳統做法。硼砂除了起到灰鹼水同樣的作用,還有很好的防腐效果,在過去很受歡迎。但是,硼砂含有比較小的有毒劑量,在現代的食品監管中已經被禁止用於食品了。如果碰到電商、微商或者街頭小販推銷這種“原生態”“古法”的“硼砂粽子”,不僅不要買,還應該進行舉報。

3、“聞著臭吃著香”背後的科學機理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比起前幾集的美食,第四集中的幾種美味可能會因為 “太有味道”而缺乏粉絲。事實上,中國的黴莧菜梗和炸臭豆腐,國外的鯡魚罐頭和臭奶酪並不是世界上僅有的以 “臭”聞名的食物。在瑞典馬爾默,有人搞了一個“噁心食物博物館”,展出了世界各地大約80種“令人作嘔”的食物,鯡魚罐頭和臭豆腐,只是其中最知名的品種之二。

對於“嗜臭”的飲食習慣,人們經常用“聞著臭,吃著香”來形容。事實上,這並不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而是有著客觀的生理學基礎。

品嚐食物是一個綜合的體驗過程,而不僅僅是“嘗味道”。傳統與飲食習慣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的“固有的形象”再加上食物本身的視覺效果,會大大影響人們對食物的期望和感受到的風味。比如中國人看到發黴的奶酪和拉出黏絲的魚,就很難有勇氣去嘗試;而外國人看到腦花和皮蛋,基本上也不願意去體驗。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當更近距離接觸食物的時候,食物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從鼻孔進入鼻腔,與那裡的嗅覺受體結合,產生神經信號傳到大腦,就解析出“氣味”。這幾種“臭”的食物都是通過發酵製作的。莧菜梗中有許多含硫化合物,而豆腐、奶酪和魚中都含有大量蛋白質,其中有許多含硫氨基酸。經過發酵,這些硫轉化成了刺激性的氣體——初中化學沒忘光的人或許還記得“臭雞蛋味”的硫化氫,其來源是雞蛋白中的含硫氨基酸。

對於“外人”來說,心理上固有的負面印象、毫不吸引人的“形”與“色”、先聲奪人的臭味,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這,大抵就是這些“名聞天下”的食物,在“地理標誌地區”之外難以被接受的原因。

不過,如果因為其他的原因——比如對“家鄉標籤”的認同,或者是“嘗試新食物”的勇氣,使得一個人跨越了之前的不快而把這些食物放進嘴裡,那麼與之前不同的體驗就產生了。

熱點丨揭秘紀錄片《風味人間》背後的美食秘密

這些食物——尤其是魚、豆腐、奶酪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酶解,會釋放出許多穀氨酸和有風味的小肽。釋放出來的穀氨酸就是味精,加上其他的有風味的氨基酸和小肽,都是“鮮味”物質。而“鮮”的體驗,只有食物到了舌頭上才能夠發生。

同時,在我們咀嚼食物的時候,食物中的其他揮發性分子會從口腔進入鼻腔,然後被嗅覺受體感受到。這種現象被稱為“後置嗅覺”或者“鼻後嗅覺”。同一種食物,通過鼻後嗅覺“聞到”的氣味,跟通過鼻孔進入的分子產生的氣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同一種食物“只用鼻子聞”“堵住鼻孔吃”“捏住鼻子吃”和“正常吃”時感知到的風味,就會有深刻的理解。

簡而言之,“聞”只是鼻前嗅覺的體驗,它可能是臭的;而“吃”的時候,舌頭感知到的“鮮”和鼻後嗅覺感知到“非臭味”,要遠比“聞”到的臭味更加強烈。三者的組合傳到大腦,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香”了。

———— / END / ————

來源 | 綜合北京青年報、中國食品安全網等

聲明 |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見水印或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