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了嗎?中國古人燒不出大缸?

傷心淵


馬未都按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知識來質疑司馬光砸缸歷史真實性沒問題,但我們同樣也可以質疑馬未都積累不夠,人最大盲區是掌握一部分知識也錯以為掌握全部,馬未都剛好就是範上這種錯誤,應該講這故事是真實,而司光光砸的缸應該是甕,後來為了讀起來押韻,改為缸。因為甕與缸在日常用途也差不多,都是作為溶器用。所以說馬未都質疑歷史,是基於他對歷史陶瓷發展史,但他沒有想到其實成語或文字也有它的發展史。以上是我個人從特獨角度是分析,歡迎不同觀點,不同視角有獨到見解,一起討論。


水墨丹青168391425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但事實上他砸的並不是缸,而是甕,是一種陶製的甕。

《宋史》原文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關於司馬光“砸甕”的故事,馬未都老師在一期節目中有提到,他認為司馬光所在的宋朝不具備燒製大尺寸容器的技術,所以司馬光砸缸的真相還有待考證。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來回答,一個是司馬光的故事,另一個是大型容器燒製問題。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質疑過,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也有人提出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口徑最少要一米以上,這樣大的容器宋朝無法燒製,而就在前段時間,某小區出現了“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宣傳畫,更是把司馬光的故事推到了熱議的浪潮中來。

我個人認為,司馬光的故事是真實的,理由如下:

一、最早記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應該是成書於北宋時期的《冷齋夜話》,後來《宋史》對此事也有記載,特別是《宋史》是官方編寫的史書,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

二、能夠淹到小孩的容器,開口不一定要一米以上。對於司馬光的故事,很多人覺得這麼大的容器,小孩為何要爬上去,又為何會掉進去?我個人認為,當小孩在玩耍,而他們所玩的玩具被拋入這個盛水的容器中的時候,肯定會爬上去撿。如果容器中的水不是滿的,而玩具又能浮上來,這時候小孩就會一手扶著邊緣,另一隻手伸進去撈,這樣很容易掉進去。這種情況下,容器開口不需要一米以上也可以使小孩掉入裡面;

三、宋朝時期對司馬光所砸的容器都記載為“甕”,到了清朝才出現了“砸缸”的記載,當然並不是說清朝之前沒有缸,應該是從清朝時期開始,大家對甕和缸有了一些混淆,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會把甕說成是缸,因為都屬於大容器,只是開口大小不一樣。據《天工開物》記載:“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孟,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由此可見,缸和甕都屬於大容器。如果尊重史實,司馬光砸的應該是甕,如果只是要表達司馬光救人的勇氣和精神,那是甕是缸已無關緊要了,如果因為這點而否認整個故事的真實性,那就有點不講理了。

宋朝是否能燒製大容器?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具備燒製大容器的能力。

有一個成語叫“請君入甕”,說的是唐朝時期周興和來俊臣的故事。

周興因為被人指控謀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負責審理這個案子。來俊臣與周興交談過程中問道:“現在很多犯人都不肯承認自己所犯罪行,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承認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去找一個大甕來,把這個犯人放進大甕裡面,然後在底下燒火,沒有人能夠忍受得了,自然就會承認了。”來俊臣便按照周興所說,一切準備就緒,然後對周興說:“我現在要審問你,請你進入甕中去吧。”周興嚇得連忙下跪認罪。

這個故事來自唐朝,說明唐朝時期已經有了能夠容納一個成人的甕了。而在唐朝還有一個記載也能說明當時有大甕的存在。

據《舊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廢后王氏》記載:“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

這就是武則天發明的“骨醉之刑”,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酒甕可以容納一個被截去手足的成人,這個容量也是完全可以淹到小孩的。

結束語

有人說歷史沒有真相,但我認為歷史是有真相的,通過史料分析、考古認證,很多歷史事件都會被還原,或許所還原的未必與真實完全一致,但資料越充分,與真相就會越接近!


水煮汗青


統一回復。

我並不需要答案。

其實我是想看看有多少人信了馬姓磚家。

陶器在某些人眼裡是了不得的“高科技”。然而,事實上,陶器是爛大街的。包括大型陶器。在中國技術史欠缺的情況下,請參考牛津《技術史》。下圖拍自第一卷。克里特島大型陶器,公元前1800,注意圖中與人的比較。大型陶器真的不稀罕。旁邊那個小的來自野蠻時代的愛爾蘭。

缸或甕,有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叫法的不同。殘存品和歷史圖樣有型制差別。但無法證明其技術進程。我採信《技術史》,陶器,大型陶器,真的是早已爛大街的。當然,沒有什麼收藏價值。

誰會特意保存?

當然,如果有人堅持認為中國人自古都不行。比不上早已滅絕的愛琴文明。這是您的自由。

(對《技術史》感興趣的,最好下電子版。實體書,中文版,前年我查了一下,要價6000RMB以上)

釉的歷史同樣非常非常古老。



傷心淵


古有司馬光砸缸,今有馬未都抬槓。

1.司馬光砸的不是缸,正史記載是甕。《宋史·司馬光傳》——“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2.甕是小口大肚薄皮,缸是敞口小腹厚壁。

3.甕,不僅裝一個小孩沒問題,一個成人進去也能裝下。佛教裡出家人圓寂後封龕裝藏用的就是甕,到底是怎麼回事,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

4.早在宋代之前,甕就已經出現。

5.最牛的甕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何家村出土的,還是一對兒,我戲稱“整個陝歷博的精品全裝這倆大罐子裡了。”


忄亙氵可氵少


我是小尼采,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從小就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在某一個節目中兩位專家就這個歷史故事展開了唇槍舌戰。

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請看關鍵字,是甕並不是缸,可見史學家的用字嚴謹,收口為甕,敞口為缸。想想就知道如果是缸那麼大的口子何必要砸壞?何至於跌落喊救命?完全可以自己爬出來。千萬別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這一個細節問題,敞口深腹大缸的鍛造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甕要晚上兩千年。所以你聽不見有關缸的成語,而請君入甕,甕中捉鱉等成語卻耳熟能詳。如果你還是無法區分這兩者的區別,小編就附上圖片

此為甕

彼為缸


為啥燒不出來捏?那就要從工藝上說起了,甕是收口的,做過陶藝活的人應該知道要做大口的陶器並不簡單,何況是大型的,大口,壁面的厚度要讓陶器保持穩定,不至於一邊厚一邊薄,手的力度要均勻,何況古時候還沒有現在的製陶器具。要鍛造如此大的開口大缸是有難度的。

至於宋朝燒不出這個缸,這個問題還是等後人來解決吧,只是司馬光砸的的確是甕應該是不攻自破的問題了。


尼采講歷史


宋神宗年代開始編撰《資治通鑑》,“組長”王安石,編寫組共100多人,並編撰完畢,但皇帝未及審稿,死掉了。書稿最後由宋哲宗審稿,這時候,宰相換成了司馬光。他下令重新修改一邊,將前組長王安石的意見大量推翻。從這個事件看,司馬光砸缸屬於好事者投其所好並非不可能,明顯的拍馬之作。

《技術史》且不是我們常見的按需寫作的東西,我相信它的真實性,它的內容記錄有時間、地點、人名,有考古證據,有的乾脆就是專利證書,比那些靠文字胡編亂造的故事可信。


胡氏口語文


鸛魚石斧彩陶缸 新石器時代!



起早去練車


關於馬先生和那位教育界的專家精彩的演講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那是先有專家一口一個要告訴孩子歷史事實,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馬先生作為學生角色才抬的槓,那是馬先生判斷出她不知道司馬光砸的是陶器還是瓷器,才有他這調皮的一說,試問哪個教師又沒碰到幾個調皮而又有才的學生呢!至少在現場老師是無法爭辯了,那麼大的能裝水的瓷器,對於才六歲的司馬光肯定是砸不破的,但陶器就不一樣了……


得大自在77


看看蜀地泡菜罈子,搭梯入取!真少見多怪!不好拉坯?難道用泥條盤不行!



九石山莊莊主


我不知道哪個磚家說的。至少在四川川北宋以前就有這玩意。北方的磚家沒見過,不奇怪!不服你去閬中看看吧!燒個一米直徑的缸很難嗎?唐三彩這麼複雜造型都能搞定!關於馬某專家,我就看了一篇文章講納鞋底,這玩意兒過去很常見,南北做法差異極大,但文章卻言之鑿鑿的就這麼一個做法,對其學術的嚴謹性十分不能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