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核心提示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以坚定的态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开展流域治理,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让生态红利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留下的佳句,如今成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最具诗意的注脚。

生态扬州,像明亮闪耀的勋章,挂在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从生态自觉、生态自强,迈向生态自信,挺起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环卫人员在为瘦西湖微缩水系保洁。

生态自觉

建设大走廊 竖起大屏障

千年古城,水与城相伴,城因水而兴。

扬州,北负淮河,南濒长江,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64%的地域为淮河流域,36%的地域为长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岭又是江淮交汇点。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将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古朴典雅的乡村牌坊。

扬州市区向东,有一片5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湿地,名为“七河八岛”,包括大运河在内的7条河流,将这里分割成大大小小8个岛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和淮河入江通道都经过“七河八岛”,使这里的生态敏感性日益突出,而众多船厂、砂石厂给此地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2013年,扬州市对“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将这里规划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扬州以高度政治自觉促生态保护自觉。

2016年,扬州率先实施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工程,相继写进了江苏省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该省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战略重点。扬州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制订了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27个项目。

该市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系统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等八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重点环境敏感企业搬迁等攻坚战,致力打造“沟通江淮、纵贯南北”的绿色大走廊。

生态自强

治污做“减法” 生态做“加法”

亲水城市水更清,绿杨城郭城更绿。该市2014年就制订了打造“清水活水城市”的目标。在江苏“263”专项行动启动之前,该市就已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清水办”并由市长担任组长。在全省任务表中,扬州需要整治黑臭水体15条,而该市将5年内整治河道的目标自我加压到80条。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扬州竹韵。

该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曾徒步调研扬州“龙须沟”——七里河,震惊于此河的脏乱差,痛定思痛写下民情日记《今天开始,我就是七里河河长》,由此拉开了领导同志到最难的地方去解决最难任务的领办大幕,并在《扬州日报》公示各主要领导领办任务清单。现在,全市实行“一河一策”,分类制订水体整治方案和年度建设方案。

2017年年初,该市坚持“严于省要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在全省创新建立“263”工作日制度,各级党政领导每月安排一天专门督查调研“263”工作。

铁腕治污做“减法”。该市仅2017年就关停200台燃煤锅炉、112家化工企业,关闭或搬迁环湖1公里范围内所有规模化畜禽饲养场844家,在全省最早开启从治标到治本、从短期攻坚到长效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新布局。

生态修复做“加法”。该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去年完成湿地恢复工程5900亩,林木覆盖率达23%,成片造林3万亩;新建城市公园近300个,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

绿色,不仅是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特色,也是发展主色。

生态自信

田园变公园 青山变金山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清代诗人王士祯用此词称赞扬州,“绿杨城郭”也因此成为该市的代名词。如今,扬州人正努力赋予“绿杨城郭”新的内涵。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近年来,该市步履坚定地走绿色发展路子,把生态贯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先后创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扬州经验之绿色发展篇:千年古城演绎绿色崛起

垃圾分类,低碳环保。

如今,该市城乡随处可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因水而美”已成为扬州独特的城市名片,境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该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宝应县和高邮市,一个是全国唯一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一个是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两地着力建设“一园一区三基地”,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不断彰显。

邗江区方巷镇的沿湖村,曾是邵伯湖岸边贫困的“渔花子村”。如今,渔民相继退养还湖,上岸搞起了渔家民宿、特色餐饮,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多数渔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成为该市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扬州农旅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已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58家,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增长20%以上。

今年,扬州要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监管四场硬仗,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