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若問:世間最偉大的愛是什麼?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脫口而出:是母愛。

它不需要條件,它不求回報,是每位母親由內自然而發的一種愛;它無時不在,襁褓中、蹣跚學步時、長大成家後……

它沉浸於萬物中,充盈於天地間。

這樣深沉厚重的母愛,令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回報。

就像唐朝的孟郊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這首詩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出自他的《遊子吟》,全詩如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是中唐詩人,字東野,自小家境貧寒。

他的詩歌多能體現民間疾苦,反應世態炎涼,因而被人稱為“詩囚”。

他和賈島同屬於“苦吟詩派”,世稱“郊寒島瘦”,簡而言之就是個窮酸夫子。

孟郊曾兩次科舉落第,一直到46歲才考中進士,寫下千古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中了進士並不代表就能做官,一直到了50歲,他才混了個小官——溧陽縣尉。

這是比縣令低一級的八品官,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

結束漂泊生涯的孟郊,便將老母親接來同住,有感於母親一直以來對自己的關愛鼓勵,他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遊子吟》。

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詩歌開頭兩句便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慈祥的母親在燈下,為即將遠行的孩子縫補衣裳。

“線”“衣”本是很常見之物,詩人卻將他們與“慈母”、“遊子”僅僅地聯繫在一起。

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但是古人又提倡“好男兒志在四方”,作為所以母親即使再捨不得孩子,也不可能將他拘在家裡那方小天地。

也許正如那句話所言“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所以母親便將對孩子的一腔情意寄託在了那一針一線上。

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前一句描寫的是母親縫衣的動作,後一句則主要刻畫母親的心理。

母親密密地縫補衣裳是為了怕兒子遲遲難歸。

針線越細密,代表她對兒子的愛越深沉。她希望兒子穿著自己的衣裳,不至受寒挨凍,還能時刻念著家裡苦苦守望的母親,早日歸家。

“兒行千里母擔憂”,大概天下所有的母親都一樣,孩子出門在外,總是擔心吃不飽穿不暖,慈母之心正體現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開頭四句,並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卻將最深沉的母愛刻畫得淋漓盡致,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遠勝於大量的辭藻堆砌。

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最後兩句是對前面的一種昇華,母愛就像春天的陽光一樣,普澤萬物,我們這些深受其恩澤的區區小草,恐怕連萬分之一的回報都無法做到。

母愛燦爛奪目,小草微小柔弱,如此懸殊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母愛的偉大。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他的母親不但沒享過福,反而經常要為他擔驚受怕。

但是母親從來沒怪過他,一直安慰他,督促他應試趕考。所以他一直覺得愧對母親,即使如今小有成就也覺得無法回報母親對他的付出。

就像詩經所言:“母氏聖善,我無令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這首詩以最樸素簡潔的語言再現了世界上最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沒有刻意雕飾語言,卻十分清新流暢,情真意切。

就連蘇軾讀後都說:“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清代賀裳甚至在《載酒園詩話又編》將其評為全唐第一,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其列為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足見這首詩影響力之大。

唐朝最苦的詩人,寫了首詩歌頌母愛,感人肺腑,堪稱“全唐第一”

我們漸漸長大,而父母也逐漸衰老,人世最大的痛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

所以,沒事常回家看看吧,趁著一切還來得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