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好的詩人很少?

凌46797381


詩人不是孤立存世的。好詩人經常是一出一大批。一個詩人能不能成就自己,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還看這個時代有沒有其他優秀的詩人。杜甫之所以推崇李白,有一定的原因是杜甫在李白的影響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詩路。多讀好詩,你才能知道好詩的標準在哪,詩歌的頂點在哪。在沒有前人鋪路的情況下,一個人突然寫出無與倫比的詩,是不可能的。如果同時代的人已經攀登到山頂上,你還和在山底磨蹭的人兜兜轉轉,屬於你的時間很快就浪費了。我一直覺得寫出一首好詩很難,但懂詩應該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事實證明,對某些人來說,懂詩一樣的很困難。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接觸的好詩少,一直與差詩為伍。


新詩經過了一百年的發展,在題材、內容、思想上日漸成熟,湧現了大量的好詩人。我們說現代好詩人很少,主要是詩歌教育的滯後性和自身視野的狹隘所致。如果你瞭解新詩,你就是會知道當代新詩取得了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優秀的詩人璨若群星,我僅舉近五年湧現出來的好詩人:張二棍、劉年、王單單、臧海英、李不嫁、梁書正……我僅舉最近十年取得了公認的藝術成就的好詩人:娜夜、李南、胡弦……


詩道不孤


其實,好的詩人在哪個朝代都都很少,就是處於詩歌頂峰的唐代,優秀的詩人也就是那麼十多個,經歷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能夠成為經典的詩也不多,何必厭今頌古呢?

不能拿著現在充滿網絡的今人詩詞與經過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的經典詩詞相比,一個粗製的初級產品能跟精雕細磨的精品相比嗎?

每個朝代的優秀詩人都是與時俱進的,都會深深刻下時代的烙印,絕不是抱著古人遺產而不思進取,不去創造新的東西。

今天的詩詞作家經過時間的洗禮,作者的錘鍊,也會有精品流傳後世的。

我們要繼承古代的優秀文化,但絕不能固步自封,要有發展,要有創造,與時俱進,為繁榮當今文化作貢獻。


夕陽紅155908541


提問者不是一個客觀看待問題的人。現代是好詩人數量最多的時期。

我們先來看看5000年有多少,只算第一梯隊的詩人。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傑出詩人是屈原;漢朝的樂府詩也有幾個詩人,但在歷史上卻不著名,算不上第一梯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曹操和曹植勉強算(這二人算作第一梯隊確實是比較勉強,算上充個數吧),隋唐有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五代十國有李煜,宋朝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王安石,元明清木有。

這樣算出來,古代第一梯隊的頂尖詩人,5000年裡就出了13個。平均一下,每一百年才平均0.26個!就算我們不從5000年前開始算,從中國詩歌誕生起開始算。中國詩歌的誕生一般是以《詩經》誕生為標誌的,3000年裡平均每一百年才0.43個!

現代詩誕生剛好才100年左右,這100年裡的第一梯隊詩人有毛主席、徐志摩、艾青、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海子、餘秀華。這都9位了!實際上還有許多詩人,但我個人認為沒有達到第一梯隊,就沒有算進來。

所以,提問本身是錯誤的。現代的好詩人數量遠遠多於古代。

當然了,本人列舉的古代和現代的第一梯隊詩人,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來作增減。但無論怎麼算,結論應該是一樣的


HR洞察


詩人本是生活在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遊遍千山萬水,飽經風霜,關心人民疾苦,抨擊社會的黑暗,剛正不阿,關心下層人民,敢於吶喊,同時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愛戴;對當權的蔑視,所以得到了同僚的敬重。試問,現在哪一位詩人能像李白一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試問有哪一位詩人能像杜甫一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只有唐代那麼包容,才造就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華麗詩篇。

現在所謂的詩人,在家風花雪月,無病呻吟,靠華麗的詞藻博觀眾眼球,靠光鮮的學歷光環取悅讀者,寫一些符合權貴意願的詩,能寫出什麼樣的好詩呢?

當然也有好詩,但是真正好的詩文,如果不符合時代的主旋律,可能就不會被發現。

所以現在的人寫不好詩。





細水長流d


現代社會的物質,經濟,科學,教育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可是現在的詩歌卻在一點一點的衰退,好的詩歌越來越少,好的詩人也很少很少,這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可是,為什麼寫得一手好詩的人很少很少呢?


第一,詩歌的市場不好。儘管我國有專業的詩詞刊物和一大批專業詩人,可是詩歌的受眾群體很少,更多的人卻在關注娛樂體育社會等方面,根本不關注文化,尤其是詩詞。這就導致了詩詞的小眾化,詩人寫出來的優美詩篇根本沒人看,當然了,大多人都看不懂,欣賞不了這種高雅。沒人讀詩詞,就嚴重打擊了詩人們的創作積極性。作品賣不出去,導致了詩人們沒飯吃,紛紛轉行。本來詩詞就小眾化,走了一大批詩人之後更加小眾化了。大詩人們幾乎都轉行了,故而好的詩人越來越少。


第二,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心浮躁,詩人們耐不住寂寞。為了追求經濟的最大化,常常違心地寫一些不實的詩篇,這些詩詞被人民群眾所鄙視,但是領導喜歡。一些詩人為了譁眾取寵,禮義廉恥都不顧了,他們人品低下,是不可能成為好詩人的。

第三,劣幣驅逐良幣。一些詩人毫無文化底蘊,靠著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內容來博人眼球,最後卻登上了詩詞的大雅之堂。電視報道,媒體推崇,風光無限。而那些潛心研究詩歌,創作優良詩歌的人,卻無法登上主流媒體,他們一點名氣都沒有,又很清寒貧窮。用不了多久,他們便不再寫詩了,好的詩人不幹了,只剩下了那些名利雙收,淺薄無知的跳樑小醜們。


好的詩人很少很少,我們也感到悲哀。我希望詩人們不要擱筆,即使再委屈也要堅持住。因為邪不勝正,總有一天,你們的詩歌會大放異彩。


層城鵷雛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講講宋詞的發展歷史,也許大家會有些感悟。

我們都知道宋詞是繼唐詩之後,又一個文學巔峰。其實詞在唐朝就有了,起初寫的詞是給歌女唱的,唱的是都是花花草草、你儂我儂,描寫的是對方,而不是自己,直到南唐後主李煜的出現。

李煜作為亡國之君,被趙匡胤幽禁開封,此時寄人籬下、嚐盡了世態炎涼,不禁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血淚之歌,可謂千古絕唱。其實李煜很早就會作詞,但是之前的詞是寫別人,而現在他是在寫他自己。

後來詞漸漸脫離了曲,而成為了一種相對獨立文學形式,並在宋朝逐步走向高峰,所以李煜後期的詞我們才稱之為宋詞。

通過宋詞的歷史我們發現,詩歌表現的是一種血淋淋的真實,他和史書不同,詩歌必須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要無情的批判自己、鞭笞自己,這樣寫出的的詩歌才夠深刻、夠真實,能給人以警醒。

現代有好的詩人,也有好的作品,但我覺得還是太少,這與當今很多詩人過於追求華麗的詞藻、缺乏實踐和內心的感悟有關,也與社會過於追求物質、思想過於西化有關,希望現代的詩人能夠努力,讓我們看到你更好的作品。


傲世萬年雪


古代好的詩人也不多啊!

哪怕是變態的唐朝,牛掰的詩人說穿了也不過幾十人而已,哪怕是繽紛的宋朝,翻來覆去,經典流傳的也不過20人左右。

而且,古代,寫詩是知識分子的必備基礎!

但現代,寫詩卻不是知識分子的必要技能,自然詩人的數量就少到可憐,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現代缺乏好詩的評判標準,或者說現代社會根本沒有詩的評判依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詩人。

詩人,成為一種爛大街的生物!

而且又碰上這樣一個網絡時代,哪怕放個屁,放在網上都可以說成是“後現代主義味覺法則”,何況是詩。玩古詩詞的,不符格律,可以掛起古風的牌坊,貼合格仄,可以豎起近體詩的大旗,哪怕是現代詩也是如此,不會表達導致言語直白,那可以叫做民謠風,辭不達意混亂不堪那必然是非主流意識領域,至於無病呻吟脫褲子放屁也可以是批判之美。

總之,文學期刊的沒落和網絡論壇的興起,就已經證明了it‘s both shit

當名氣比才學重要,

當粉絲比讀者兇猛,

詩好不好,已經不重要了!

歷史可以證明一切,但有些人不需要歷史的證明。活在當下才是社會的主流,銀子,房子,車子,護照,機票才是王道。


亦有所思




《三上詞話》作者是現代好的詩人,誰信?

好的詩人需具備三個條件:

一、的確需產出好的作品。好的詩是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自發吭出來的,不是光顧賞析出來的。暖暖和和的房間裡,只能繡花。好作品不僅僅是在五顏六色的旋轉舞臺上評,還需在煤油燈的煙熏火燎下品。

二、的確需有願意懂得的。創作遇到困惑而寫的書,與實際操作相聯繫,與光有文憑無關。從出版至今,只有作者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無一人言及,也許真的不行,讀者需鑑別。但路過不要錯過。

三、的確需有傳播的檯面。這個世界離開誰地球都照樣轉,但最好不要賣面的見不得挑石灰的。文學需要交流,封閉的環境裡讀書絕對能靜下心,企望幫助同道者共同提高,只能在希望中寫希望的文字。


附一首《滿江紅.西部雄鷹》(《三上詞話.詞譜)卷中開篇詞。)此作為作者在2005年寫給自己的部隊一一空軍航空兵某師。此詞為岳飛體,原聲填詞。所謂原聲,即與原詞句式聲調相同,無一字出入,且句式作法一致,該詞格規定的領格、押韻(入聲)、對仗,包括隔句對仗等處,悉數相同。(注:上闋之“雲臺”,即師史館。)

資料顯示

《三上詞話》是“詞壇最為系統的詞學理論,最為嚴格的填詞實踐,最為創新的詞學成果。”(百度百科《三上詞話》。)自2016年底由中國書店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以來,全國各大網絡書城和臺灣大書城、香港大書城等均有發行,尤其是臺灣“博客來”書局、實體店及網絡書城向全球推薦發行,並於2017年開設“極品商品《三上詞話》超值獨家經營”專欄及活動;2017年9月,得到“第二屆孔學堂書博會”的隆重推薦。全國近200所省以上重點大學(含港澳臺)圖書圖均有收藏。



點擊鏈接


三上詞話作者


原因很簡單,俗話說沒體會就沒發言權。像唐代前期,詩人大都是歌功頌德或寫畫描景之類。因那個時代人們生活在太平盛世,很難發揮恐慘之狀之描述。反之,像杜甫之時期的詩人,歷經國土淪䘮,親人分離之痛。所以搆畫出的場景讓人深感身監其境。而現在雖國內太平,人們為生活而苦於奔命,難抽身遊山作賦,即使遊山玩水之人也乃豪門貴客。現在人們所作詩句,只是把以前古詩做一些修改,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押韻而已。這就如同別人嚼過的自己再嚼一樣,只覺乏味。


用戶2595068241158蒙


誕生好的詩人,需要好的土壤。但目前,土壤條件很差。

這是一個非常物質的時代,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財富和權力,根本無暇詩意。

這是一個沒有詩情畫意的時代,住房、教育、養老、醫療這四座大山,把人們的心情囚起來,沒有詩的氛圍與空氣。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內心比較直白、膚淺,喜歡快餐文化。對於稍有深度的詩,“沒心情理會他”。

這是一個另類的時代,時髦到在視頻裡搔首弄姿幾下就有人打賞,酸文假醋、搖頭晃腦去做詩學問幹嘛?

好的詩人,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文化積澱,就需要詩人本身靜下心來,去讀書、去體驗生活。但我們的教育,是為了應試。詩詞詩歌基本知識都需要自學。這些課外學問,不做也罷。

還有,詩,除了自娛自樂,不能夠創造任何價值。投稿給為數不多的刊物,得到的僅僅是一本樣刊。這樣的創作,還能有激情和動力嗎?

詩,已經死了。偶爾蹦出一兩個詩人,估計是上幾輩子詩人的靈魂附體,不甘心地來賣弄詩性。最終,將無疾而終。

所謂漢文學的桂冠,只好在古舊書中翻找一下吧。如今,詩,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