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荀彧一心向漢,卻不投奔劉備,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周顯助


其實,這件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並非是劉備想著復興漢室,荀彧想著一心向漢,就一定可以強行將這兩個人雜糅在一塊的。

荀彧的背景

在三國時代,其實仍舊是上流士族的大家族所把持著權力,包括中央王朝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人事的選拔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人事的選拔上面,幾乎已經被士族大家所壟斷。

而荀彧出生在潁川士族大家之中,他的身份絕對是劉備無法與之相比的。

史書所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繞俊異,汝潁多奇士。”


地處河南之地的潁川郡歷代以來聚集了大量的士族大家,荀彧家族幾乎貫穿了整個漢王朝,家族背景之龐大讓人難以想象,比之“四世三公”的袁紹有過之而無不及。

荀彧的選擇

荀彧是在公元192年,從袁紹的陣營中投靠了曹操的。

荀彧一事我們大抵也能夠猜的出來,對於荀彧而言,家族背景是他選擇投靠對象的第一要義,其次便是一定的軍事實力。當時的袁紹已經成為了眾多割據諸侯中的一支龐大勢力,袁紹幕下更是人才濟濟,根本不會在意荀彧這個人。

而且同為世家大族,他們之間難免會有少許排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查看歷史的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公元192年的時候發生一件大事:

也就是這一年,曹操收降了三十萬的黃巾軍,並且編制為青州兵,勢力在一瞬間猛增。而後來才有了這一年荀彧奔襲曹操的事情,所有的這一切都表明荀彧一定是一個“擇主而事”的世家大族領袖。

劉備的背景

劉備的背景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對於荀彧而言,他的背景是在是太低等,和荀彧根本不是在一個檔次上。沒落皇族也好,織蓆販履之徒也罷,劉備的出身根本沒有和荀彧相匹配的資格。

我們可以看一看公元192年,劉備在幹嗎?(哎!劉皇叔這形象。。。)

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此時的劉備和袁紹、曹操等比起來,還沒有叱吒一方的能力,僅僅是他人帳下的官僚,荀彧去投靠他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荀彧而言,他的選擇關乎自己整個家族的切身利益,而且世家大族在上流階層中往往都有很深厚的人脈和資源,這種資源和人脈僅僅是供上流的士人階級相互通用和合作的,對於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而言,他的身份是沒有資格進入到上流士人階級構造的小團體的。

其實,這個事情放在現在也就很好的理解了,任何一個圈子,任何一個階層所結識的人都是不一樣的。荀彧和劉備就像是如今社會中兩個階層中的人,他們兩個之間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小之又小,甚至根本不可能產生交集。

一言以蔽之:階級產生距離。


歷史總探長


其實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荀彧既然一心向漢,那還不如直接投奔劉備得了。荀彧也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謀臣,只不過很多人都將其忽略了,荀彧從小的時候就廣受好評,大人們就給予他高度評價,等荀彧長大了,評價就更高了。大家總覺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邊最有才的人,實際上從史書來看,荀彧應該要強於郭嘉。

眾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漢的,從曹操要自稱魏公的時候,荀彧便公然站出來反對。荀彧當時是離開袁紹去主動投奔曹操的,當時在外人看來曹操是忠於漢室的,討伐董卓名動天下,這一點令荀彧非常欣賞。所以荀彧選擇了曹操,曹操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名聲,手下有不少人,那麼這個時候的劉備呢?

說難聽點,荀彧在當時可能不知道劉備是誰,當然不會去投奔他了,劉備這個時候還一窮二白要啥沒啥,曹操當時還以愛才出名,荀彧這樣的人於情於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劉備的。所以一開始荀彧壓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劉備。那麼有人要問了,後來荀彧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之後,並不是真心要幫曹操,這個時候為何不去找劉備。

劉備後來也是名聲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馬,可是荀彧也不會去投奔他,前面說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著袁紹的,在那段歷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後來又投靠劉備,那豈不是和呂布一樣成了三姓家奴,這種罵名可不是誰都想背的。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麾下著名的謀臣,但他與別的謀臣是有所不同的,是比較忠君的,比較維護皇帝與朝廷權威的。他投靠曹操,是希望曹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能夠重振搖搖欲墜的大漢朝廷。不過,他的這一思想傾向,也是後來身死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荀彧的忠君觀念以及他為什麼不投奔劉備。

在迎漢獻帝一事上,荀彧出了大力氣

漢獻帝東歸時,幾乎全國所有軍閥都無動於衷,認為他不過是個傀儡皇帝。但是荀彧卻力主迎漢獻帝,他對曹操說:“以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諸侯無不跟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天下無不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只是因為山東局勢混亂,未能遠行。如今聖駕還京,京城一片荒蕪,忠義之士無不想著繼絕存亡,萬千子民無不感懷哀傷。藉此時機,正好奉迎主上以順從民意,這叫大順;稟持大公無私以服天下之人,這叫大略;匡扶正義以招攬天下豪傑,這叫大德。若能做到這三點,就算逆臣叛將再多,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

這裡注意,荀彧力主迎獻帝,並非出於“挾天子而令諸侯”的陰謀,而是提出“大順”、“大略”、“大德”,是基於忠君的觀念,而非一種戰略權謀,這是他與曹操觀念的分野所在。

荀彧無力匡扶漢室,最終選擇自殺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東征孫權之際,荀彧服毒自殺身亡。

為什麼呢?當時種種跡象表明曹操已有篡位之心。尚書董昭拍馬屁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哪個臣子對國家的功勞超過曹操,他提議朝廷應該晉升曹操為國公,加九錫,以表彰其偉大勳績。加九錫本是天子對大臣最高規格的賞賜,不過,從王莽開始,加九錫的含義變味了,成為篡位奪權的前奏曲。

董昭建議一出,馬屁精們紛紛舉雙手贊成。不識時宜的荀彧反對道:“曹公舉義兵本為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應該懷有忠貞之心,守住謙讓的美德,不應當這麼做。”曹操聽了很不高興。

當時荀彧是尚書令,主持朝廷機要。東征孫權時,曹操對荀彧很不放心,便命他離開都城,到前線犒軍。顯然曹操已經懷疑荀彧背地裡會幹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接到命令後,荀彧便動身前往,曹操找個藉口把他留下,不放他返回朝廷,以便監視。

荀彧心裡明白,曹操對自己已經不再信任了。這麼多年追隨曹操,是因為知道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從這點看,他是願意追隨曹操的。然而,以匡扶朝廷為己任的荀彧又不能坐視東漢朝廷被曹氏所取代,他內心矛盾,無法自拔。去了董卓、來了曹操,大漢帝國氣數已盡矣。

他無法匡扶漢室,但他可以選擇作為漢家臣子死去。他吞下毒藥,自殺而亡。

為什麼荀彧不投靠劉備

有人就會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跟著曹操混,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呢?

由於《三國演義》的洗腦,很多人接受這麼一種觀念:劉備是正義的,是匡扶漢室朝廷的。其實不然,劉備的本質,與其他軍閥沒什麼不同。他曾經想跟董承合謀幹掉曹操,但是曹操一懷疑,跟他煮酒論英雄一番,他就馬上逃走了。可見他想幹掉曹操是實,想匡扶漢獻帝,那是沒有的事。

特別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漢獻帝退位後,他就迫不急待登基稱帝了。他還作秀一番,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辦喪禮,追諡其為“孝愍皇帝”,其實漢獻帝遜位後還活得好好的呢,給一個活人舉辦喪禮,這也著實鬧了笑話。

劉備並沒有對漢獻帝忠心耿耿,更談不上感恩戴德。他偶爾對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於攻擊篡權的曹操,並不意味他有誓死保衛皇帝的決心。他為漢獻帝搞所謂的“喪禮”,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大漢政權的合法繼承者,因為他有皇族血統,雖然這個“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懷疑。

當時前部司馬費詩反對劉備稱帝,他說:您當初離開許都,不就是因為曹操父子篡權嗎?現在敵人還沒消滅就要稱帝,這會讓人懷疑您當初討伐國賊的用意。當年漢高祖劉邦擊破秦國,攻克咸陽都還沒稱王,您還沒邁出大門就自立為帝,這樣不好。劉備一聽勃然大怒,一腳把費詩踢到千里之外的永昌。

如果劉備真的忠君,他應該是討伐曹操,迎獻帝復辟,而不是自立為帝。因此,從忠君、匡扶漢室角度來說,劉備還真比不上荀彧。


君山話史


荀彧是個十分矛盾的人,他既是曹操的謀士,同時又對漢王朝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也正是這樣複雜的心理,才使得他落得了個憂憤而死的下場。在荀彧眼中,曹操比袁紹、劉備等人要強,是個值得輔佐的雄主,但又不願看到漢室被架空,故而內心也十分痛苦。

公元163年,荀彧出生於河南許昌的一個官宦世家。永漢元年(公元189年)時,26歲的荀彧出舉孝廉,任守宮令,正式進入仕途。東漢末年政局敗壞,戰亂不斷,荀彧痛心疾首。為了匡扶漢室,荀彧曾投奔袁紹,希望藉助他的力量來維護漢王朝的統治。不過,經過一番權衡,荀彧最終還是轉投了曹操。

荀彧是當時的青年才俊,人稱有王佐之才,歸附曹操後也受到了重要。曹操愛才,對荀彧的加入自然滿懷欣喜,甚至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荀彧是一位非常出眾的謀士,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過不少功勞。但透過荀彧的種種計策可知,在他內心深處還是主張曹操“迎奉天子”,統率諸侯,振興漢室。

不過,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而一直對漢室懷有舊情的荀彧,則對此深感不安。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間的矛盾開始明顯:

“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國志·荀彧傳》

曹操有心進爵國公,用九錫,但荀彧則認為他不該如此,奉勸曹操“秉忠貞之誠”。結果,因為這次勸諫,曹操開始厭惡起了荀彧。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便十分熟悉了,荀彧被曹操懷疑,後憂憤而死。

不過,荀彧之所以選擇為曹操出謀劃策,而不去投靠劉備,其實跟他是否“一心向漢”關係不大:

首先,即便劉備是所謂的漢中山靖王之後,但並不意味著歸附劉備才是忠於漢室。在群雄逐鹿的過程中,劉備只是其中的一方諸侯。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時漢獻帝已經成了一介傀儡,這個“漢室”只是一個幌子罷了。荀彧的戀漢情結,不可能轉移到劉備身上;

其次,當時劉備的勢力遠不及曹操和袁紹。要知道,在曹操和袁紹相爭時,荀彧選擇了站在曹操一方,而此時的劉備還遠遠排不上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讓荀彧這樣的一流幕僚,去輔佐劉備,似乎也不大可能。等到劉備壯大了,荀彧則已經無法脫離曹營,再尋明主了;

再次,劉備雖然姓劉,但這個大漢皇叔,果真就是一心匡扶漢室麼?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劉備的野心,也絕不次於曹操,他想要的可不僅僅是做一方諸侯那麼簡單。從這一角度來講,荀彧留在漢獻帝和曹操身邊,或許比追隨劉備更強。


史海爛柯人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荀彧,字文若,出身潁川荀氏,大聖人荀子之後。潁川荀氏乃是東漢名門旺族,他的父親荀緄、叔父荀爽都曾為官。董卓進京廢漢少帝時,荀彧棄官而逃。此後,荀彧先投袁紹,後又轉投曹操。荀彧可以說是曹操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之一,知人善用,鍾繇、荀攸、陳群、戲志才、郭嘉等人才都是他舉薦給曹操的,荀彧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


然而,在曹操稱“魏公”之時,荀彧極力反對,遭到曹操的猜忌,後鬱鬱而終(演義中服毒自盡)。從這裡可以看出,荀彧反對曹操稱王,是忠於東漢的,那他為什麼沒有投奔矢志恢復漢室江山的劉備,而是在漢賊曹操身邊效力?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荀彧投奔時,曹操乃是東漢數一數二的大忠臣。這從曹操乾的這幾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曾經假意交好董卓,並想辦法刺殺之。後刺殺失敗,逃出洛陽,招兵買馬,發出討伐董卓公告,號召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

之後,曹操聽從自己的建議,客服種種困難,迎漢獻帝於許都。這樣表面上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對漢獻帝好處更多。當時,漢獻帝經過董卓亂政,李傕、郭汜動亂,差點一命嗚呼。這時的漢獻帝四海為家,食不充飢,衣不裹腹,四處顛沛流離,還常常遭受李傕郭汜的刀兵相向。

曹操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及時雨,在誰都不搭理的情況下,主動派出大軍迎奉漢獻帝。使其擺脫了李傕郭汜等西涼兵的圍追堵截,有一個落腳之處。《三國演義》中雲:

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安營畢,入城見帝、拜於殿階之下。帝賜平身,宣諭慰勞。


其次,荀彧離開袁紹轉投曹操時,劉備實力太弱。荀彧轉投曹操,大概在公元191年,這時的曹操是兗州刺史,正在招兵買馬。此時的劉備還不知道在哪呢。公元191年左右,劉備因平定黃巾之亂,累計功勞被任命為平原縣令。此時的劉備才是縣級幹部,在全國也是默默無聞。

在荀彧的名單裡,根本就沒有劉備這號人物。雖然劉備自稱為漢室宗親,又是漢獻帝皇叔,可是別人不相信啊。劉備出生貧賤,以編草鞋為生,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給了誰也可能懷疑其真偽性。《三國演義》中雲:

公孫瓚又表陳玄德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玄德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


再次,荀彧即使投奔劉姓宗親,也不會選擇劉備。東漢末年除了劉備外,還有四位漢室宗親掌握地方實權,如兗州刺史劉岱、益州牧劉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他們都是封疆大吏,手下兵馬眾多,比當時的曹操、袁紹強很多。如果荀彧想投奔劉姓宗親,也會選擇這四位,根本不會選擇劉備。

這就和你選擇公司是一樣的道理,兩個公司都向你拋出橄欖枝,一個是世界五百強,一個是地方民營企業,你會選擇哪個。如果大腦沒毛病,誰都會毫不猶豫選擇世界五百強企業吧。即使在大企業是一個普通員工,也有很多人擠破腦袋想進去。


最後,荀彧可能並不想投奔任何一個劉姓宗親,而是選擇忠於漢室的實權派(僅供參考)。先來看看荀彧的擇主經歷,公元189年,他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不久,董卓進京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這時的荀彧恥與董卓同朝為官,棄官歸鄉。冀州牧同郡韓馥相邀荀彧,他就到了冀州。時事變遷,荀彧到了後,冀州主人已經變為袁紹,只得暫時侍奉其。

公元191年,荀彧找到機會,離袁紹而投曹操。荀彧棄董卓,欲投奔韓馥實乃袁紹,最後曹操,都不是漢室宗親。劉岱、劉焉、劉繇、劉表四個實權漢室宗親,他一個都沒投奔,偏偏選擇了曹操,還從一而終。


大膽猜測,荀彧就沒考慮過這些漢室宗親,因為這些漢室宗親如果掌握大權,就有可能篡位,撤掉漢獻帝,自己登基為帝。這和荀彧的初衷相悖,他一生都在為了維持漢獻帝的正統統治如果那些皇族血脈稀薄的地方和實力派得了天下,這和漢朝亡國沒有區別。而外姓實力派,篡漢的概率小,一般也就是以外戚身份掌權而已。兩漢數不清的外戚掌權,如衛青、霍光等,只有一位王莽篡漢。


再看曹操,漢獻帝幾次三番想奪回大權,除掉曹操,又是衣帶詔,又是五大臣許都動亂。曹操不但沒有像董卓一樣將其廢掉,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後,簡直是以德報怨。

綜上,因此,荀彧選擇了忠於漢獻帝的地方實力派曹操,而不是漢室宗親實力派,更加不是沒有任何實力的劉備。

你是如何看待荀彧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荀彧為何不投奔劉備?我很喜歡這種開腦洞的問題。我覺得先從兩人的經歷說。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可謂是名門之後,可算是門閥大族了。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當年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辨,立獻帝劉協,荀彧對此大為不滿,遂辭官歸鄉,不久舉家搬遷至冀州,當時冀州已歸屬袁紹,袁紹待荀彧為上賓,但荀彧很識人,覺得袁紹不堪大任,於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稱之“吾之子房(張良)”,這次的相遇,就是二十年的相伴啊。

再看我們的劉皇叔,當時的劉備還寄於人下,跟著公孫瓚混呢,屢次建功,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來才是平原國相。劉備當時沒有什麼根據地,還處於打擊流寇的過程中。我估計那時的荀彧還不知道有劉備這一號人吧,畢竟當時劉姓宗親眾多,割據一方的也是不少,對於這個號稱中山靖王(據說生了100多兒子的王爺)後裔的人,即使聽說,也是付之一笑吧。

從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隨曹操達到事業巔峰,天下三分有其二,同時期的劉備依然在寄人籬下,從袁紹、陶謙、呂布、劉表到孫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曹操就是那個能夠恢復大漢天下的周公啊。荀彧這是對曹操是充滿著希望的。

不過隨著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給劉備轉運的機會,劉備借荊州五郡,西進攻取西川,北上拿下漢中,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峰。而這時曹操野心初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勸誡令曹操不滿,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病逝,關於他的死亡,那一盒空食器,至今仍流傳著,而同年的劉備剛剛開始進攻西川諸郡。

可見,從時間表上來看,荀彧事業的高峰期,劉備連落腳的地兒都沒有,荀彧去世的那一年,劉備才開始開疆拓土,那荊州五郡也是借來的。也就是說,荀彧的有生之年並沒有看到劉備的輝煌,留在曹操身邊才是恢復漢室最好的選擇。

其實他們也曾經有過交集,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幫助劉備擊敗呂布,劉備也曾在曹操那裡混過,當時的劉備實在是看不出英雄像,雖然曾和曹操青梅煮酒,但我認為更多是曹操試探劉備而已,如果劉備真實曹操的威脅,曹操早就殺了他了,畢竟曹操不是啥好面子的人。

如果說荀彧是一心向漢,那代表漢的,只能是漢獻帝劉協,而不是劉備,當時曹操迎接劉協時,荀彧就是非常支持的,可見荀彧認為曹操能夠完成他的夙願,而不是當時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而劉備之後的表現也證明,劉備是有自己的霸業理想的,對於漢獻帝實在是不感冒。最好的證明就是章武元年(221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稱帝,劉備馬上稱帝,在成都建立漢政權,別忘了漢獻帝也沒死(劉協熬過了好幾個魏國皇帝),你著急稱帝幹啥,如果劉備代表漢,他理論上應該伐魏啊?為啥先稱帝呢?而且同年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進攻東吳,可關羽是在上一年死的,難道第二年他才想起來嗎?呵呵。可見劉備真梟雄也。


黑水布衣


荀彧認識曹操時,劉備還不知在什麼地方。況且曹操初期是一心輔漢的,但隨著權力的增加,感受到的挑戰就越來越大,實現治世之旅臣這個目標,必須要做亂世之奸雄,儘快結束這個亂世。因此曹操要平定天下,必須牢牢掌握權力,就要狠狠打壓一切反對勢力。荀彧既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基本也是同意曹操這個做法,曹操登上丞相職位以後,打擊政敵的手段越來越兇殘,曹操不得不這樣做,士族勢力壯大必然威脅曹氏家族的安全,荀彧作為士族世家的代表人物,他既同情曹操,但同時也反對曹操的兇殘手段,裂痕逐漸產生,直至曹操稱魏公,兩人就達到不和的境地。

至於劉備,早在煮酒論梅時,荀彧就看到劉備他的野心比曹操更大。對於忠於漢室的他來說,更沒必要幫助劉備。

曹操變成奸雄,是為世道所迫,是士族勢力阻礙政府統一安定,荀彧與曹操的決裂是因為曹操違背了當時的所謂法則,威肋到士族世家的利益。


東莞死得有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漢,卻跟著曹操這個“大奸賊”混,而不去投奔打著漢室旗號的劉備,這是為什麼?

無他,天下大勢如此。

荀文若何許人也?潁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龍”之後,被稱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諸葛亮、張昭等人齊名的頂尖謀士。諸葛亮尚能不出茅廬而三分天下,荀彧難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勢嗎?漢室傾頹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儘自己最後一份大漢臣子的責任“盡人事聽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現給了他一線曙光。

棄袁投曹

漢室傾頹,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無疑成為國家的柱石。但荀彧卻離開袁紹投奔曹操,這是為何?

荀彧自投奔袁紹以後,看到的只有廣交權貴、蓄養私兵的袁氏,而不是為國家分憂解難的袁氏。這個時候荀彧就已經意識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漢的他產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出現了。

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嚴懲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任議郎時,為前朝竇武、陳蕃鳴冤不平。如今又刺殺董卓,起兵維護漢室。這一切在荀彧看來無疑是大漢最為忠誠臣子的所作所為,於是他義無反顧的投身於曹操陣營。

事實證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術第一個稱帝。

為何不投劉備?

劉備的事業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醬油的角色。當曹操大放異彩的時候,劉備還在跟著公孫瓚混吃混喝。

這等小勢力還沒有進入荀彧的眼中。

劉備真正出現在荀彧視野當中,應該是在得到徐州之後。但是徐州沒守住,劉備還被曹操帶回許昌。雖然在曹操眼裡劉備是個人物,但荀彧不會看好一個連地盤都守不住的人。

漢室宗親就能讓荀彧來投嗎?

別的不說,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那個不是漢室宗親?那個不比劉備的勢力雄厚?但這些所謂的“漢室宗親”都幹了什麼,屁事沒幹反而藉著漢室的名義積蓄實力攪動天下風雲。所以說荀彧是個明白人,不會見到一個不值錢的皇叔就俯首稱臣。

歷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當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時候,就會有一大批知識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為他們有禮儀、知榮辱,亂世降臨讓他們的理想無處安放。

荀彧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

他一心匡扶漢室,但天下勢力都與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曹操,最後發現其實他們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內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漢室授予他“三公”之職,他憤而拒絕。

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興復漢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願意自己輔佐的曹操傷害漢室。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死亡是他最好的歸宿。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為什麼很多人會這麼說,其實是有原因的,那麼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話說荀彧年紀大了以後,發現曹操這個人居然要稱王了,而一直追隨他的荀彧,居然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倒是讓曹操有些吃驚,後來曹操就把荀彧賜死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說荀彧是因為心向大漢,所以才會阻止曹操稱王,甚至新三國都這麼改變,把荀彧改成了一個仁義道德滿滿之人。每次看到這裡我都覺得好笑。有以下這麼幾件事我們必須清楚。

第一件事,當年荀彧可是跟過袁紹的人,後來他為什麼背叛了袁紹投靠了曹操呢?

難道說他看出了袁紹是不支持大漢朝的嗎?當然不是,那個時候大漢朝已經分崩離析,荀彧作為當時非常聰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他之所以離開了袁紹,是因為一件事,袁紹沒有擁護天子的想法。這件事大家不太理解,荀彧反對袁紹不擁護天子,那是不是代表著荀彧是支持大漢朝的呢?我們往下看。

第二件事,荀彧為什麼去曹操那邊呢?袁紹不聽取荀彧的建議,但是曹操願意聽。

所以荀彧就來了,就是這麼簡單,而且荀彧還給曹操出了一個驚天的建議,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一定驚呼,這不是曹操原創的嗎?沒錯這是曹操做出來的,但是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就是荀彧無疑。荀彧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建議,你還會覺得他是擁護大漢的嗎?

第三件事,荀彧為什麼會反對曹操稱王呢?

難道真的是像大家所傳的那樣,他是為了維護漢獻帝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皇后被殺的時候,漢獻帝被辱的時候,為什麼荀彧沒有站出來呢?所以很顯然,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並不是為了支持大漢朝。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牽扯出第四件事了,當時的荀彧之所以反對曹操稱王,是看出了曹操已經沒有雄心大志了。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年荀彧跟曹操坐在一起攀談的時候,荀彧曾經就告訴過曹操這麼一個道理,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這才是奪取天下的策略,可是此刻的曹操心態變了,已經對自己的成就滿足了,所以荀彧心痛地阻止他稱王,還做出了一系列反常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表現而已。那麼你現在還會覺得他會投靠劉備嗎?


江湖小曉生


荀彧出身穎川荀氏,名門望族。

公元189年,27歲的荀彧因才被舉為孝廉,在京城洛陽任守宮令(掌握皇帝筆、墨、紙、硯的官員)。同年,袁紹在洛陽任司隸校尉,35歲的曹操在洛陽任典軍校尉,而29歲的劉備在河北同門師兄公孫瓚處任別部司馬。



荀彧因董卓之亂辭官回家,次年北上翼州避亂,受到袁紹的接待,荀彧忠於漢室,而袁紹當時有另立皇帝的想法,政見不同,並且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事。

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荀彧為什麼投奔曹操,而沒有投奔劉備呢?



一是荀彧認識曹操,不認識劉備,荀彧和曹操都曾在洛陽做官,而劉備沒有在洛陽做官,一直在地方上闖蕩。

二是191年前的曹操可是英雄,為人正直、心懷天下,而當時的劉備並不知名。



20歲的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執法如山,打死不守法的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26歲的曹操任議郎時,勇於上書進諫,為前朝竇武、陳蕃鳴冤不平。30歲的曹操任濟南國相時,打擊貪官、整頓吏治。36歲的曹操自費招兵,不計個人安危,勇於討伐董卓。

曹操的所作所為,在當時正直的士大夫眼裡,簡直就是英雄,當然荀彧也這麼認為,經過與曹操的交談,雙方相見恨晚,志同道合,齊心扶漢,荀彧就一直跟隨曹操。而當時的劉備,還在翼州協助公孫瓚對抗袁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