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唐 龍

《平復帖》為東晉大文學家陸機的作品,乃我國傳世最早的名家法書,有著“法帖之祖”的美譽,被評為我國九大“鎮國之寶”。其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因文中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名。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陸機《平復帖》手卷 紙本 23.7×20.6cm

《平復帖》全文9行84字,有行無列,結體緻密,大小錯落有致,書寫自然靈動,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用筆沉靜遲澀,果斷狠辣,圓勁渾厚。點畫之間,彷彿能夠聽到筆在紙面上沙沙作響,大有“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之勢。

筆法、字法、章法分析

《平復帖》用筆簡約,多以篆法筆意書之,裹鋒束毫,藏頭護尾,中側鋒並用,尤其是以很多側鋒寫出了中鋒的質感。結字大多左緊右松,左收右放,單字大多向右上方傾斜。全文字數較少,在此,我們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平復帖》進行分析。

我們從大小、空間、重心、字勢、墨色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運用幾何框線分析對比後發現,在字的外形上,單字外輪廓看似平正卻變化多端,可大可小,亦方亦圓,上下左右、大小錯落而渾然一體,空間分佈上參差錯動而無固定規律(圖1、圖2)。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1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2

通過中軸線及重心的對比可知,字與字之間均不在同一中軸線上,上下字之間相互倚側而重心均有錯位,但整行中軸線及重心平穩,行與行之間存在著相背或相向的某些關係(圖3、圖4)。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3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4

在用墨方面,墨色層次清晰自然,充滿了節奏感與旋律感,極富音韻性(圖5、圖6)。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5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6

臨習的關注點和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於《平復帖》的書寫材質,許多書友以為乃禿筆糙紙所書。筆者對此觀點持保留態度。書寫效果固然和材料密切相關,但本質上還取決於書寫的方法。筆者參加全國第二屆書法臨帖展的作品(圖7)便為新毛筆與雲母熟宣所作,當然尚有諸多地方待改進,但可以證明並非僅禿毫糙紙方能達到這種效果。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圖7

筆者以為,學習書法,方法第一,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看勤奮,比悟性。方法不對,是在“重複”錯誤,“鞏固”習氣。因此,在臨習時要明白自己所需,缺啥補啥,要從古人中尋找營養。《平復帖》作為章草裡難度係數較大的範本,筆者認為不宜初學。可在《出師頌》《月儀帖》等下過一番工夫後再臨《平復帖》,效果當更佳。

臨帖可以分階段解決問題,先關注外形,對外輪廓有了較精準的把握後注重書寫性,關注線條。《平復帖》在線性上屬於大篆系統,對控筆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對篆隸有一定認識。因此,如果想在章草上做文章,還得尋根問源,在篆隸上下一番苦功。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唐龍臨《平復帖》

學習書法首先要以技法系統為支撐,技術性即“法”是首要的。有了一定的技法之後,需要從多種藝術門類汲取營養,融匯貫通。藝術源於生活,缺乏了對生活的感受去理解書法便是紙上談兵。在完善技法體系的同時,感受音樂的柔情,繪畫的宏大,太極的圓融……同時,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瞬息萬變,體會生命的廣度和厚度……

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平復帖》,該如何臨出其沉靜遲澀的特點

唐龍臨《薦季直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