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有哪些?總結歸納介紹所有自然災害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指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火山爆發,是指火山從地面下經由一個通道,將氣體、碎屑或岩漿噴出地表的過程。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海嘯,是指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自然現象。

颱風,是指在臺灣島附近出現的或與來自臺灣的風有相關聯繫的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風暴。最大風速12~13級為颱風;最大風速14~15級為強颱風;最大風速≥16級為超強颱風。

洪水,是指暴雨、急劇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漲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種是在地表鬆散或半鬆散的沉積層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鬆散到細密的成巖過程;另一種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

土地沙漠化,是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

乾旱,是指長期無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的氣象災害。

海岸線變化,是指地殼的運動造成海岸線後退或者前進。由於受地殼下降活動的影響,引起海水的侵入或海水的後退現象,造成了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臭氧層空洞,是指地球大氣上空平流層的臭氧從1970年代開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遞減的一種現象。

水體汙染,是指排入水體的汙染物在數量上超過了該物質在水體中的本底含量和自淨能力即水體的環境容量,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及其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功能的現象。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風暴潮,是指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

凍害,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是指作物在0℃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

冰雹,是指對流性雹雲降落的一種固態水,不少地區稱為雹子、冷子和冷蛋子等,它是中國的重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冰雹出現的範圍雖較小,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常伴有狂風驟雨,因此往往給局部地區的農牧業、工礦企業、電訊、交通運輸以至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森林火災,是指失去人為控制,在林地內自由蔓延和擴展,對森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人類帶來一定危害和損失的林火行為。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龍捲風,是指大氣中最強烈的渦旋的現象,常發生於夏季的雷雨天氣時,尤以下午至傍晚最為多見,影響範圍雖小,但破壞力極大。

酸雨,是指pH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