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和“嚴母”到底哪個更好?

老衲法號是道濟


我觀察了一下,孩子的煩躁和牴觸主要是因為這個題目他總做不對,或者這個字寫了很多遍都寫不對、寫不好。他自己想又想不明白,又覺得很生氣,總想趕緊糊弄完事兒。

雖然我態度很好地給他講解,他卻聽得很不耐煩。但是我不講的話,他確實理解不了,或者他理解的是完全錯的。

最後雖然孩子明白了,題目也會做了,但這個過程我倆都挺痛苦。這個時候,我就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做才是真的對他好?

奕斐來支招

其實孩子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他自己解決不了事情的時候是他最生氣的時候,而且有的時候他會很想逃避,有的時候他會想發脾氣。

比如說我之前碰到我們家的侄子就是這樣子。他第一次期中考試考得很好,但是期末考試就考砸了,他回到家裡第一個反應是發脾氣,扔東西。他媽媽就很生氣說:“你考得不好,我又沒有批評你,你反倒回到家裡來發脾氣,你有什麼資格發脾氣?”然後就把他給揍了一頓。揍了一頓以後,這個孩子就開始出現問題,開始逃避,甚至索性就考得不好。反正他就是很生氣,但就是不想著去解決問題。

所以當孩子在很生氣的時候,你沒有去體會他的生氣,他對自己的力不從心。你馬上就給他講,你覺得怎麼做就能做好的。實際上,你是在告訴他,這個事情本來就很簡單的,你看這麼做,就能做得好的。他就會對自己更生氣了,對自己更不滿意了,因為他覺得這麼簡單事情自己怎麼都做不好。

所以,我們要先去和他一起感受這種力不從心的情緒,這種情緒他需要有人體會。

比如我們家兒子上個學期很努力,但是到最後他覺得效果並不好。他就跟我講:“努力一點用都沒有啊!”我就說:“是的,真的,有的時候,努力就是不能馬上取得成效的。有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努力能起作用,但媽媽知道這種感覺很不好受!”那這事情就過掉了。

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去解決問題,給與孩子一定的時間讓他去處理問題,尤其是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或者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更不需要去批評他了。

在共情後,父母再多多觀察,孩子之後怎麼做?也可以在孩子情緒平穩後,和他聊聊他考試哪一部分有問題,哪一部分考得還不錯,之後應該堅持什麼,改變什麼?當我們和孩子心意聯通後,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是有自己的改進方案的。當然,在執行這個改進方案的時候,孩子還會遇到各種問題,各種反覆,我們家長需要更耐心,這個時候,等和忍就很重要了:忍住你想幫助他快速成長的心,等他找到自己的方法。信任孩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量,可以給與孩子成長的動力。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馬上和孩子認真的談一談: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比如,當我兒子明明為了考試什麼都沒有做,但是他卻和我講他盡力了的時候,我就覺得有問題了。因為那個時候他沒有任何情緒,他只是告訴我說他考了這個分數是他已經盡力的結果。我就很心平氣和地問他說:“什麼叫盡力?你怎麼理解這個詞的?”然後,我們兩個就討論盡力是指什麼事情。如果我只是把作業做掉了,我只是把老師要求我做的事做了,這是不是我盡力了?如果跟別的小朋友比較,他們做了更多的事情,那相比較而言,哪個是盡力了?

這個時候才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而不是在他沮喪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去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不是說一直不處理孩子的問題了。而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首先梳理情緒,我們可以和孩子共情,因為那個時候指導是沒什麼用的。梳理好情緒以後,過一陣子當我們找到合適的契機了,再去處理問題。或者在某個時間段,孩子正好找到一個方法,做了某件事情改變了現在的狀況。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優勢累積法大大地給他加油鼓勁。你會發現,這才是比較好的一種方法。


精視訊


我認為一位合格的母親不應該是侷限於一成不變的教育及教導方法。無論慈母還是嚴母都是一種偏執的教育方法,不完美。教育如果是固定的模式那麼孩子的德行一定會有高低之別。因為每個孩子的個體不同,針對不同的個體容融入(慈母+嚴母)=脾氣相結合的方法才能把教育體現的更完美。一一一不能讓孩子摸透家長的脾氣,孩子都很聰明。教育孩子我認為就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後期觀注我可以私信交流孩子教育問題)


田金果33


該嚴的時候嚴該慈的時候慈,慈母多敗兒,懂的度


Andy坤


嚴父慈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零度免打理燙髮培訓


都好 要看你會不會運用的恰到好處 該慈祥的時候就慈祥 該嚴厲的時候還是得嚴厲 不能一概而論的! 因為孩子有時候對事物的認知度以及對社會的複雜性並不能看的很透徹,哪些事該做哪些事絕不該做 還有什麼年齡段學習什麼事物,他們很懵懂,這個時候該嚴厲就得嚴厲,當然平時我們還是應該慈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