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為什麼總有要屈自己卻成全他人的人呢?

很快樂的遊戲


因為心思細膩,因為善良,因為自卑,還因為怕失去。

我就是這樣的人。

30年這樣為人,累成了抑鬱症,對所有都好,和人交往首先想著對方舒不舒服,想方設法滿足別人,買單永遠是我,我買十次單別人買一次我都覺得我欠了對方。一群人不說話我就去帶動氣氛害怕別人尷尬,客人來我家恨不得把所有東西拿出來招待,人家一個不好的眼色都讓我覺得自己做錯事,然後心神不寧掙扎著去文清楚甚至道歉!

我爸爸不是一個負責的人,對妻子對孩子都是,它對家庭沒有貢獻,和我母親爭吵了幾十年,甚至到現在都分床睡,為了討好他們,為了他們能好好說話好好相待,17歲開始我就把家裡的擔子全部承擔了,沒有過多的學歷更不可能有👌🏻工作,他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有求必應,甚至不求的事我也會去為他們著想!

2014年開始我反覆發燒,徹夜難眠,心臟加速,再也不想和別人交往交流,一開始以為自己身體有毛病,各種檢查並沒有什麼問題,就這樣擱置著,自己艱難去前行,直到2018年旁人覺得我心理有問題,強拉去了醫院檢查是雙向情感障礙!醫生建議住院。

到現在我都在和抑鬱症作鬥爭,不過我在裡面認識了自己,學著拒絕,學著為自己著想,學著“自私”愛自己,也學著精減朋友圈,澤明白沒有多少人值得我在乎,努力活出另外一個快樂的我。



狗狗80432378


人類既有協作的自然優勢——大腦的語言文字能力,也有協作的強需求性,因此在人文社會中的長期積累中產生了無數的道德標準、行為規則和限制,維持協作的穩定和高效。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會努力讓別人覺得自己好,即便這需要付出很多身體力行的勞動、費神的思考和痛苦的情緒壓抑。被看“好”和看“不好”有完全不同的協作效果,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感受。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人,並不是自然本能慾望讓他們這麼做,而是他們要佔據道德的制高點。如果順利,他們被人看“好”,關係中則皆大歡喜。如果不順利,他們被人看“不好”,關係中就能理直氣壯的指責別人,他犧牲了能做的一切,是對方不夠好。

即便,有顯而易見的更理想的選擇,他們也不會要,因為那沒辦法讓他站在人文社會定義的道德制高點。

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就是如此,他的選擇總是犧牲自己,經常表現得“我無所謂”。然後會說:他要什麼我就做,我都這麼做了,行不行看他的了。

是的,這類人都是披著好人皮的非主動攻擊型雙不利(不利己不利人)人格。關鍵時刻,他們總會做一些明顯有缺陷的選擇,為事情挖個大坑。


南拳過家家


因為自卑,想要從外界來尋求肯定,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所以不由自主的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

經歷過求不得的無力、被拒絕的失落、放不下的委屈和問天無路的孤立無援,而這種感覺太深刻。因為自己經歷過,所以不希望別人也有這樣的經歷。

每次想要拒絕、無視的時候,曾經自己體會過的感覺就會再一次爬上心頭,拒絕別人就好像拒絕曾經的自己,條件反射一樣的,就答應了。


路過地球的塵埃


魔要家還是地基還是受挑唆奪命划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