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印象

北京我总共去过五六次,基本都是在因为公司的培训或者会议。最近一次去北京是2016年10月份,在我印象中北京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一次去北京是2005年,那是第一次去北京,总公司做产品培训。公司没有安排我去,我是自己请缨要去的,因为我即将和同事去拓展山西市场。那时候,对首都是有份向往的,在火车上接电话时,抑制不住把去北京的事儿告诉给别人,想想挺好笑的。下了火车就觉得北京的西站门前的马路好宽,我就是一个初入大城市的乡巴佬,好奇的审视着看到的一切。那时候第一次坐了地铁,看到北京拥挤的人流,终于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这第一次也就没有机会去到处转转。

我的北京印象

2006年夏天,我第二次去了北京,还是培训。不过这次有幸被同事带着,上了天安门,去了故宫,爬了长城,又逛了北京的胡同,吃了北京美食,还去后海酒吧喝了些酒。登上天安门楼上,眺望整个天安门广场,遥想当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红色的灯笼依旧,而领袖却已不在。北京的本地的美食偏酱偏咸口,也吃过驴打滚等甜点。天安门广场北京西站展现了首都的官面大气,而胡同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城细腻和烟火气。记得胡同里就有不同装饰,有的门口装点的红红的灯笼,再细的印象就不记得了。走完胡同,北京同事带着我们在后海边的屋顶露天酒吧,感受着从水面吹来的凉风,听着不知名字的歌曲,喝着酒水饮料,仿佛穿越了千年。八达岭长城虽然看起来并不远,然而真正爬起来,也得费一番力气,陡峭的台阶沿着山势蜿蜒前行,犹如盘旋山间的长龙。不知道古代的长城建设者会不会想到,他们辛苦修建的防御工事数百年后变成后代游览的胜景。故宫里数不尽的宫城院落里,藏着中国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无数心血结晶,更有道不尽的秘闻轶事,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击打,宫墙屹立,而却早已换了主人!

我的北京印象

中间还去过几次北京,都没太逛,再逛的也就是故宫天安门。中间隔了五六年没有再去过,直到2016年,带着老爸、妻子和女儿,我们一家一起逛了北京。北京对六十多岁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老爸来说,有着特殊的情结。下了火车,我们原本计划直奔天安门,结果被一穿着制服的给忽悠了,说天安门有外事活动,我们这些乡巴佬哪知道这事儿呀,他力荐我们来个北京长城一日游,原本老爸爬不了高,妻子怀孕,不打算去长城。不过既然没安排接下来的行程,算了就去长城转转吧。后来才知道,哪有外事活动呀,就是忽悠我们这些外地不知道的呢,哪儿都有欺生的主,首都也不例外。八达岭长城感觉跟之前的印象不太一样了,这次有老人、小孩和孕妇,加之一日游只给一个小时上长城,我们也就没上多高。回到下面发现原本好汉坡的那块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头”在下面也有,不知道是挪下来的还是赝品,拍照依然收费,论收钱的本事,这更进步了。走完长城应该去十三陵的,结果人家导游一段“观陵不入陵”的说辞,把原本的十三陵之行,变成了车上远观,这跟谁说理去。其他景点没什么看头,第二天是周二,毛主席纪念堂不开放,所以一家老小逛颐和园,真的好大,好华丽的皇家园林,一天下来估计连一半都没逛完,一路走一路看,却不记得究竟看了什么景点,唯有苏州街算是有些印象。有历史积淀的地方也一定得有知识积淀才能逛的明白,或者听导游讲解。而我们一路信马由缰,走哪看哪,走走停停,除了赞叹之外,好像就没啥说的。那次住的地方离前门很近,每天都会经过前门大街,那满街的老字号让人印象深刻,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布鞋、六必居酱园、全聚德烤鸭、王麻子剪刀,好多之前只在书报上听过的老字号都聚集前门大街。前门没有皇城宝象庄严,更世俗了些,也更生活。

我的北京印象

最后的这次北京之行,觉得皇城的景点门票确实很低,60岁以上老人还有半价或者免票优惠,让我感受到了京城的大气,也可能京城的人流量根本不需要靠门票来创收。再就是北京的公厕很方便,主要的街道,隔不远距离就有厕所,不愧是首都,人文关怀做得好,首都的有它该有的大气,也有了更多细腻和体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