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就了“對衝基金之王”

“這一切毫無道理。照理說,這些人都是聰明人啊。”

2007年初,美國一家對沖基金“保爾森基金”的老闆約翰·保爾森迎來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市場行情:美國的一些房屋抵押債券的價格開始下降。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在他看來,美國房市當時已經迎來了巨大麻煩。信用不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已經出現問題,各家貸款商焦頭爛額,而次級貸款人為了吸引更多的貸款人不惜一再降低已經低得不能再低的貸款標準。

但當時的華爾街,仍然相信2007年又將是一個創造巨大收益的好年頭。這年的1月,美林證券巨資收購第一富蘭克林金融公司,後者是美國當時規模最大的次貸公司之一,儘管美林證券自己的經濟學家也說房價可能下降。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也有幾十億的貸款出借給信用不良的借款人,卻還是收購次貸公司。

風險似乎變成了市場根本不關心的事情。也還是在2007年初,美國第二大貸款上新世紀金融公司的收入創下新高,股價不斷攀升。新世紀金融公司甚至可以為零首付購房者提供資金,對外的解釋是,他們的貸款調查比競爭對手更嚴密,所以能夠更好地抓住商機。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直到2017年2月,因為新世紀公司的許多借款人的還款出現問題,所以該公司被迫贖回其賣給各大銀行的貸款,其財務報表上頭一年的利潤被抵消。對於約翰·保爾森來說,好戲終於開場,“毫無道理”的次貸熱潮終於要畫上句號了。

約翰·保爾森是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及金融風暴期間,以最高效率賺錢的人,並因此從美國金融市場中的無名小卒變成了所謂的“對沖基金之王”、“賺錢之神”。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他在危機以前就瘋狂做空美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2007年一年就賺了37年美元,旗下基金最高的回報率是590%;2010年其身家超過了120億美元。但在此後的數年,約翰·保爾森犯下了他自己幾年前所鄙視的那些對於美國股市和房市過度樂觀的人所同樣的錯誤,導致旗下基金的業績空前慘淡,甚至被客戶告上法庭,個人財富也極大縮水。另外,2010年美國國會還曾對所謂的高盛“欺詐門”事件開展調查,事件主角同樣也是約翰·保爾森。

但2011年以後的慘淡,仍不足以掩蓋約翰·保爾森在2007-2009年的巨大斬獲:他看空美國房市以及抵押信貸產品的交易,被《華爾街日報》資深專欄作家、前記者格里高利·祖克曼稱為“史上最偉大的交易”——這不是因為約翰·保爾森在這筆交易中賺了一大筆錢,所以就是“偉大”,而是以他為代表的對沖基金操盤手,刺破了美國全國乃至全球絕大多數人對於美國房價永遠不會下降的虛假預期,證明房市和抵押信貸市場在繁榮的另一面就是驚人的高風險。約翰·保爾森強有力的詮釋了凱恩斯等人提出的“動物精神”,即打破市場理論教條的束縛,從現實出發,尊重直覺,從而最大化的利用了市場中多數人的盲目樂觀,賺取了驚人財富。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格里高利·祖克曼所著的《史上最偉大的交易》一書以約翰·保爾森等人在2007年以前,是如何意識到美國房地產市場、股市存在嚴重危機,特別是房產抵押信貸債券的實際風險大大超過了主流投資者的預估,從而堅定實施看空操作為主線,詳細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金融風暴的制度漏洞、社會心理、監管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儘管2007-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已逾10年,但如何防範金融危機、避免金融創新異化為魯莽冒險是永不褪色、永不過時的關鍵議題。這也是《史上最偉大的交易》這本書而今以及今後對於讀者的價值所在。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史上最偉大的交易》全書展現了書作者極強的敘事能力,每一章都宛如一幕讓約翰·保爾森等主角依次登場,盡展各異的個性和風險觀念、投資理念,而這些又使得不同人物在危機到來時迎來了不同的財富結局。

約翰·保爾森是這本書當仁不讓的主角,他曾長期是碌碌無聞的小字輩,在危機爆發前,頂住投資者質疑和被主流機構嘲笑等各種壓力,不斷、反覆進行逆市操作,終於在“多米諾骨牌”開始逐次塌下的時候,以對投資原則和常識的堅守,獲得了罕見的高收益。

事實上,約翰·保爾森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像他這樣在次貸危機以前被排斥的另類、邊緣化的對沖基金經理大有人在,如史蒂夫·艾伯曼、格雷格·李普曼等。這些邊緣角色,並非天賦異稟,也並非純粹的離經叛道——約翰·保爾森2011年以後的投資業績大幅下滑,就證明其智商和投資預見性並沒有真的超出他人。約翰·保爾森等人之所以可以在危機到來時成為贏家,就在於2007年以前,他們按照最基本的投資學理論、數學以及最重要的常識,將一點點分散的市場信息收集起來,認定違背市場規律和數學法則的衍生產品及其經營方案,不可能帶來真正、長期的投資收益,而是隱藏著巨大隱患。所以,他們得出了一個符合邏輯的推論:建立在虛假的衍生品交易繁榮基礎上的地產繁榮、房價攀升、金融市場整體景氣現象,都是必然破滅的泡沫。

《史上最偉大的交易》一書書名中的“偉大”,同時也是具有諷刺性的——不是為了諷刺約翰·保爾森,而是曾長期固守經濟學教條、極力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甚至反對監管者要求投行履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義務的經濟學家們,以及“利令智昏”的投行機構。

書作者對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界和華爾街合謀催生“反監管”、“去監管”政策模式給予了嚴厲批評。在次貸危機前,全球金融衍生品金額就已達數百萬億美元之巨,且仍呈現出規模上繼續膨脹的趨勢,已經是同期全球GDP的12倍,資產泡沫已經超出市場參與者以及“反監管”、“去監管”政策設計者的想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彼時,除了約翰·保爾森等個別“傻瓜”,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不存在所謂的致命風險。這樣的倨傲、固執和盲從,在過去歷次金融危機之前都成為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形態,卻週而復始的一次次重複、後次比前次更大規模的重複,確實是值得金融監管政策、金融市場秩序等多方面的參與者認真思考的命題。

誰造就了“對沖基金之王”

所評圖書:

書名:《史上最偉大的交易》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