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現代詩為什麼沒有韻?我覺得有點像散文,這樣還是詩歌嗎?

閱海觀瀾


為什麼現代詩沒有韻腳呢?這是因為現代詩沒有強制要求押韻,再加上韻律限制了詩人才情的發揮,與詞語和意境相沖突,索性就不要韻律了。現代詩剛出現的民國時期,多是押韻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都很強烈,比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現代詩沒有韻,是不是語病呢?我覺得大抵如此,凡是詩歌,再怎麼變化,都是有限制的,從古至今,詩歌雖然形式不一,基本上都是押韻的,比如古老的《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唐詩宋詞元曲,當代臺灣詩人席慕蓉、余光中的詩歌皆押韻。

倒是大陸興起了歪風邪氣,詩歌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既無美感,又不押韻,而且還無哲理,寫著除了自己之外誰也看不懂的所謂詩歌。原來的時候,我還偶爾讀一些現代詩,讀著讀著,越來越沒勁,味同嚼蠟。現在的我,甚至一首現代詩也不看了,大多數現代詩內容空洞無物,給人帶來一種厭惡感。


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語言特別凝練,現代詩歌倒好,隨心所欲而寫,與其說是詩歌,不如說是逐句分行的散文。即使是散文,也有統一的中心思想,“形散而神不散”,現代詩歌倒好,不但形散,而且神散,讓人云裡霧裡,不知所云。

另外,還有一些現代詩,一再拉低人們的下限,比如十分流行的“梨花體”和“烏青體”,如果這都叫作詩歌,那麼真是中國詩詞界的悲哀。還有一些現代詩人,更是突破了道德的底線,像那些《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把好乳》等,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讓傳統詩人情何以堪。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離那些低級趣味。


詩歌不景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品味高雅的詩歌越來越沒有市場,詩人們也需要生存下去,挖空心思成為所謂的標題黨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如果唐代的詩人生在今天,李白也會寫“女人啊女人”那些話題,杜甫會寫“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甚至毫無煙火氣的王維也會寫“我與玉真公主,不得不說的事”。

詩歌是一種藝術品,如果變化得過於支離破碎,就不叫作詩歌了。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曾提出詩歌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三點對現代詩歌來說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對於現代詩歌而言,真真印證了聞一多的名篇《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層城鵷雛


我倡導有韻有味寫新詩一段時間了,也作了各樣的嘗試。幸運的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但其中也有些不同聲音,故此說明一下。

首先想問個問題:男女好不好分?肯定有人會說:你有病啊,誰都不憨,男女還分不清?

是的,男女都能分清。那為什麼呢?為什麼小孩一生出來,我們就知道是男是女呢?剛出生的小孩,自己也不會說話,也不會告訴你,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我們憑的什麼判斷?很簡單是吧,男女的生殖器官不一樣。

對於一個女人,我們往往會評頭論足。這個說長的俊,好看。那個說真白,有彈性。這個說身材真好,有胸。那個說腿真長,性感。總之我們評頭論足的基礎,是她首先是個女人。

首先是個女人,才可能成為美女。對吧?男人腿再長皮膚再白,也終究還是個男人。

有些人論詩,就很有意思。

上來就是:我們要看寫的內容,反映了什麼,抒發了什麼,寄託了什麼。我們要看寫的深度,有沒有思考,有沒有關切,有沒有哲理。我們要看寫的技巧,有沒有意象,有沒有氣勢,有沒有文采。是的,品評一首詩歌,這些東西都很重要,正是基於這些基礎,我們才能判斷一首詩歌的優劣。

但是似乎卻忘了最根本的一點,我們品評的這個東西,它是詩歌嗎?人妖也可以有大胸有美腿,但是是美女嗎?連女人都不是,何談美女。

什麼是詩歌?現代漢語詞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辭海: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估計都能看懂。可都提到詩歌一個重要的特徵:韻律。

但是很多人跟我討論,卻總是拋開詩歌這個最顯著的特徵,去談其他。就像和我討論美女,他連女人和人妖都沒能分清,卻要求我這樣那樣。詩歌應該長著詩歌的器官,如果沒有,你怎麼說你的好我的不好呢。我至少有韻,是個女人,你胸再大腿再長,但你沒韻,也只能是不倫不類不男不女的人妖。我還怎麼跟你談?

現代詩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把不押韻當成了自己的標識。祖宗留給你的最重要的器官你都閹割了,還談什麼繼承傳統發揚創新?有人說,現代詩是自由的,是不押韻的,放屁,你只要冠上詩歌的名義,就先有了韻律再說。

對於普通的作者,我還是很寬容的,但是對於冠著中國名義的所謂正統,比如詩刊啊,比如中國詩歌網啊,對於他們推崇的那些晦澀玄文朦朧斷句,從來就是高興了就去罵兩句。口口聲聲中國傳統,你傳統個屁,那些歐化體翻譯體,這主義那潮流,你看看你們都引領了什麼。先低頭摸摸自己襠裡邊,看看祖宗傳下來的那個東西還在不?


季朗濤


國學的跳出和古裝的凸顯,本該是一檔怪異外化又非合乎情理的徵兆。京劇藝術唱唸做打只限於舞臺表演;即使舶來品文明戲的話劇藝術,初來乍到於民國時,也是男扮女裝才能粉墨登場。現當代人使用現代漢語表達現代思維交流當代情感,絕無可能需要返回古代音韻。

中國漢語的古體詩和格律詩的考究音韻,就在新文化運動之後,已經被現代詩、自由詩、白話詩的興起,而大規模解放和大面積覆蓋。儘管以文字為生的當代著名的小說家賈平凹、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沈鵬,也都提筆忘字或很少寫繁體字,應邀題寫的匾額楹聯竟多遭質疑。

現代詩大體有抒情詩、哲理詩、敘事詩、諷刺詩,每一小節或句末一字可不押韻,佳構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詩中不可以含散文;散文中呢,必須有詩,警句箴言。現代詩不講韻,但整體韻律遠比散文凝練,絕非散文分行;常有國際行走前後感性觸碰和理性認知的足音。


注:以上副標題“一一A-Y.R.”為作者給又然。


注:艾青給李又然的詩集《歸來的歌》和《彩色的詩》的書影和題簽;艾青和李又然在廣西(1952年3月),艾青、高瑛和李蘭頌在哈爾濱(1979年9月)的合影。

注:左上為李又然;左下為丁玲。右上從左至右為戈揚、丁玲、艾青;右中為陳企霞;右下從左至右為李蘭頌、魯藜。



【延展閱讀】

李蘭頌:網上詩詞淺近而落俗,卻有很多人點贊,為什麼?

網上詩詞淺近而落俗,卻有很多人點贊,為什麼?詩論與詩創作,若從古今中外放眼,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一時分開過。

詩創作的批評家本不好當,至少自己要能寫詩也寫過詩才好發言。一般的讀者或聽眾,卻不必背此包袱,開口就說便是理。

然而,對於詩的評論絕不在於說你的詩好與壞,最大的否定是說你寫的根本不是詩。連李白也在《將進酒》中豪飲低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無論放眼望,還是側耳聽,從介紹詩的種類入手,敘說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至關重要,興許容易些。首先要說,詩的種類。我理解,大致來看,詩可分為:

一、舊體詩(格律詩)很顯然:1,古體詩詞,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大多還有民風浸透。另有——格律詩詞,只是格律詩頂峰凸顯近代,且讀清詩——文字獄之無以復加,豈能不出嚴苛之作。2,古體詩詞皆與書畫同源。毛澤東的詩詞為古體的詩和詞——詩人詞家,賦詩填詞,作曲演唱,盛會無前。

二、新體詩(白話詩、現代詩)其中有:1,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諷刺詩、愛情詩等。艾青的詩,從《大堰河——我的保姆》到《光的讚歌》,他除了愛情詩以外,他其他的詩,都有上上品。2,短詩,長詩。魯藜擅長寫質量詩,短詩,最著名的是那首《泥土》。長詩中還有:長篇敘事詩。《唐璜》般的詩體小說,16000行沒寫完畢,實在罕見。3,也還有:詩報告、朗誦詩。如張永枚的《西沙之戰》,四天即寫成——電臺播的詩報告。4,莎士比亞的劇本,本質是詩。所以還有——詩劇叫法。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京味話劇,更偏重於市井呈現。小劇場話劇,則歸類先鋒,不太講詩意。5,胡適寫了許多的打油詩,多有幽默以及諷刺意味,白話風趣,神來之筆,屬新文化。其原詩為《希望》,後改歌詞《蘭花草》,至今一再重新編曲翻唱。6,紅軍中的快板詩屬說唱曲藝類。肖華《長征組歌》就有,如“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句,雖有“戰地黃花分外香”之俏,則非同於“西風烈”殘陽如血。7,散文詩、雜文詩。魯迅雜文要當詩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李又然一直這樣寫,如《國際家書》等,充滿警句,散文即詩:“傾聽人民的聲音就是接受最高命令”。

這裡,特別要說,詩的價值,“嘿喲嘿喲派”是人類有史以來先於文字的史詩;網上詩詞淺近而落俗也好,蘊含深情與深意也罷,根本在於無可替代的同頻共振:

一、詩是文學的王冠。詩之美,是詩的內質的定義。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詩是中國的名片。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紀念國際文化名人就有屈原。

二、詩是歷史的命脈。詩之廣,涵蓋社會各階層,史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瑰寶,偉大的詩是史詩。孔子編訂的《詩經》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三、詩是民間的絕唱。詩之風,來自於老百姓,比雅和頌都普及也高級。造福一方的“僕”和禍國䘧民的“官”,常有民謠褒貶,或留芳千古或遺臭萬年。



注:該譯詩發表時恰逢普希金逝世100週年。


注:艾青贈李又然的《煤的對話一一A-Y.R.》一詩,由錢仁康譜曲。以上為該歌曲五線譜。


注:魯藜贈李蘭頌的《泥土》一詩的手書。


李蘭頌


詩歌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本來近代“新文化運動”後已經基本沒什麼異議了,特別是八、九十年一批現代詩人如北島、舒婷、海子等,業已將現代詩的大旗立在了中國文壇。



可是,到了近幾年隨著一批詩人的“創新”,隨著詩刊雜誌的“引領”,新詩由一批莫名其妙的“詩人”給強行“睡”了。於是沉渣浮面,於是“口水”四濺,於是現代詩懷孕了,於是生出了許多“四不象”。



說寫現代詩必須要壓韻的人,多半在前幾十年都不寫啥詩的,閒了後才涉足詩歌。古人從小童始便學習背誦詩韻平仄,幼時潛移默化,及長有那個詩詞環境,整個社會需要並推崇,今天怎麼能比?學點皮毛便涉足詩壇,古詩詞不咋地,現代詩不懂,批判講說到是有一套。



韻律平仄是舊體詩詞的基礎,但現代詩寫起來可有可無,看你內心的詩境是什麼,用什麼形式,怎麼表達最好就怎麼寫。如此,寫詩才不會像舊時的女人纏小腳,走不好路。還是把壓韻平仄留給舊體詩吧,這樣對擬古和寫今的人都好。


祥河詩語




散文是散文,詩歌是詩歌,不能說不押韻的詩就是散文。詩歌和散文在語言上它的表現方式就有著根本的不同。

詩的語言注重的是表現,散文的語言依靠的是描繪。詩的語言力求精煉,跳躍。散文的語言則要求按照邏輯的順序精確地描述事物;



詩的語言可以用象徵、暗示、暗指、隱喻等。散文語言只要要求語言的明析性,不需要一詞多義。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運用重於修辭運用。比如我最近寫的幾首小詩,題主不妨看下,它像散文嗎?



春雨

一枚心事

被二月的桃枝擊打著

一滴欲滴的淚

掛在紅槭樹上





不負蔥蘢

滋養一段歲月

洇滿三月的山坡

把一些不請自來的喜歡

烙印心上

只要眸裡有景

定能不負蔥蘢




微詩·桃花辭

一闕粉紅

繡在沁染花香的衣襟

朵朵 洇滿三月的柳眉


紫墨軒


在八九十年代,詩歌理論界有人認為:韻,限制了詩歌創作的自由,甚至認為,在詩歌這一名稱上,要把“詩”和“歌”分離,去掉“歌”,只留“詩”。

對於這個理論,我是不太贊同的。刻意的要求詩歌去韻,是另一種創作的不自由。詩主情。任何創作形式的探索,都要服從於詩人情感是否得到最自由最充分的表達,有韻也好,無韻也好。

任何藝術都是美的傳達。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應該得到現代詩人的重視和發揚。事實上,散文也是講究情感和語言節奏的。

確實,現代詩不刻意要求“韻”。但是如果一首詩讓人感覺是散文,那就是問題。有些人把詩歌寫得像散文,其實是創作能力問題,可能連散文都算不上。詩就是詩。詩歌是語言的最高藝術,有著凝鍊和跳躍的特點。它跟散文的“敘事性”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在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還有一種體裁,叫散文詩。散文詩在語言上有詩的跳躍的特點,在表達手法上有散文的敘事特點。


巴人日記


目前現代詩的寫法確實沒有標準,相信寫詩的人本身都有些迷茫。但我個人認為,拋開是不是詩的問題,內容更為重要。有的詩東拼西湊,故意讓別人看不懂,以為這樣才能顯示作者的水平。

有的詩評過度解讀作品,牽強附會,把讀者大大忽悠一番。

我個人覺得,詩總得有點詩性和詩意,如果沒有,確實象分行的散文。那與散文的區別不過是長短字數的問題。

偶爾我也寫詩,這樣的詩大概有些過時吧。

《端午》

說是端午的貴客

著竹葉的衣裳,攜艾草的香

款款密密而來

你看她帶一季的熱烈,一年的激情

從從容容,率性認真

母親已不在

姐姐做的肉粽,有方形的美

我細細品讀那香草美人般的韻味

“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惜”

不忍再憶,何須重提

“路漫漫,其修遠兮……”

從今後,盛夏便不離不棄

你不必訝異於它似火的熱情

那正是草木欣欣的生機

從今起,只修好一對多情的眸子

盡閱大街小巷中裙裾翩翩的美女

你不必驚慌也無須刻意

端午,便這樣痴痴地相愛與你





木簡有聲


這個問題中,把現代詩歌和散文都提出來了。其實這兩種文學創作形式本身就有許多相同和相似之處。

現代詩歌的產生,得益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的興起。白話文一改文言的艱澀難懂,把敘事抒情的語言變得明白如話。劉半農的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不僅直截了當表情達意,而且還首創了一個"她"字。這就是創新的魅力。加上這首詩本身就音韻和諧,語言流暢,所以被廣為流傳。

現代詩沒有音韻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一首好詩,講究的就是曉暢明白,起承轉合,一氣貫通。能讓人讀出意境意蘊就是一首好詩。

詩歌的語言,畢竟不同於敘事散文,高度的凝鍊,集中表達一個主題,這是需要講究的。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要看詩歌的語言是否符合這個時代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需求。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看它傳播的是不是正能量。

作為受到大眾喜愛的文學樣式詩歌,發展前景廣闊。生活給了我們太多創作的激情,只要大家勇於探索,用滿腔熱情投入改革開放的大潮,就一定會創作出劃時代的新篇章。


棲哈丶


我們現在有些人論詩,一上來就是:要看詩的內容,反映了什麼,抒發了什麼,寄託了什麼。且要看詩的構思、深度,有無思考,有無哲理。有無技巧,有無意象,有無氣勢,有無文采……

這些都不錯,都缺一不可。但真正去品評一首詩歌,這些都是基礎,只有看清了這些,才能判斷一首詩歌的好壞。

但是大家似乎都忘了,用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去品評一首詩歌。

什麼叫詩歌?現代詩:雖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也應該通過強有力的節奏感、韻律去構思,去完成。去反映當今社會上的人和事。若要抒發真感情,必須要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感情、超凡的想象,才能高度集中地反映出詩人的寫作水平、精神世界……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離不了寫作詩歌一個重要的特徵:韻律!

但是,現在確有很多人,總是拋開詩歌這個最顯著的特徵,去談其他。

試問:一首沒有主心骨,沒有押韻、背離了主旋律的詩詞、詩歌還能叫詩嗎???


靈猴問天司空


談到寫詩就不能不談韻、音律和韻律.因為它們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韻和音律合稱韻律.可以說,沒有韻律,就沒有詩歌的神,沒有韻律,詩歌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恐怕早就被文取代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詩下一個定義:詩是能唱易記的、講究韻律的文學體裁. 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詩是應該講究韻律的. 不過,由於我國的音樂已由宮商角羽的五音發展到引進的西洋音樂的多來米發七音,音律的作用在現代詩中已不太重要了,但韻的作用依然存在,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試想,沒有美感的聲音能給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嗎? 有人說西洋詩歌不壓韻.錯了,你那是誤解,那是翻譯惹的禍,至少在80年代以前,外國詩歌都是壓韻的.即使你不懂外語,但只要懂韻,都能聽出外語歌和詩歌的韻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