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看完後才發現,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非平面 | 寧可孤獨也不庸俗 | 埃及四千年 | ……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的作者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提出了一個很新奇的觀點是: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

初讀這段話,強烈的不認同感就讓我想把這本書從書桌裡刪掉,但我還是想要知道作者會如何說服我,畢竟,豆瓣9.3的書值得我繼續探索作者的理由。

最終,我給作者說服了。

01

瞭解思考的機制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腦是如何進行思考這一活動的,請看下圖: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其中,環境指代你所見所聽的事物等,也就是外界信息,如花、草、試卷上的數學題等;

而短時工作記憶則是你思考的平臺,所有信息在這個平臺加工完成,例如推理,決策,解決問題等;

長期記憶則是存儲在你大腦中的知識,也就是內部信息。

包括事實性知識(北極熊的顏色和8X7的數值)以及過程性知識(簡單地舉例:15X26的解題步驟:不同類型的步驟相對比,你會發現,既有高效也有低效的。例如:15個26相加與15乘6進一位15乘2,上下相加等於390,你覺得哪個更快?)

作者認為,總的來說,思考的成功取決於四個方面:環境中的信息、長期記憶中的事實、長期記憶中的步驟,以及工作記憶中的空間大小。缺少任何一方面,思考都有可能失敗

《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有寫:

由於工作記憶對人們能使用的信息數量有限制,因此,我們沒有計算最佳解決方法的能力。

我們經常參考曾經學習過並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許多事實和程序。

02

思考的三個特性

現在,請你試著解決下面一道問題:

一間空屋子裡有一支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圖釘。你的目標是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高。你已經嘗試過把蠟燭底部蘸上蠟液,但還是粘不到牆上。那麼,怎樣才能不用手扶,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高呢?

據證實,很少有人能在二十分鐘內得到正確答案,但是,一旦知道了答案,你會發現這並不難:用盒裡倒出來的圖釘把盒子釘在離地五英尺的牆上,再把盒子當做放置蠟燭的底座。

如果你的長期記憶裡有相關背景知識,那麼,解題會容易得多,甚至可以直接說出答案。

但是,如果缺乏背景知識,那麼很難解決問題並且很可能會得到錯誤的答案。

所以,思考存在三個特性:緩慢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不可靠的。

如果我們不擅長思考,那麼我們如何度過平常的生活?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當我們能僥倖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賴記憶。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已經解決過的,因此我們只要重複之前的步驟就可以了。

大膽思索一下,這其實跟養成《習慣的力量》中講解的神經迴路類似,暗示——習慣性行為——獎賞。

我們將環境以及自己的思想中得到信息(即暗示)送入工作記憶的平臺,接著提取了長期記憶裡的知識進入工作記憶的平臺。

因為這些長期記憶裡的知識在平臺中幾乎不佔據空間,我們的行為顯得自然而然,也就避免了大量思考。

從記憶系統提取知識比主動思考得出答案要快得多,而且也不費力。

"

隨著不假思索下意識即可操作的事情的增加,人類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

"

03

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其實,本文並不是要推崇人不應該思考,顯而易見那是十分愚昧的想法,也不可能做到。

而且作者認為人的大腦其實是喜歡思考的,因為每當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大腦就分泌少量的產生愉快的化學物質多巴胺以獎勵自己。

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如果你想要將知識穩固地牢結在長期記憶裡,思考知識的意義能有效幫助你。

但正如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的答案一樣:

一旦意識到問題太難,我們會在瞬間失去解決它的興致,如下圖所示,你願意去思考哪個問題呢?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填九宮格的數字,使任意3X3個格子都含有數字1~9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你會發現,如果我們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那麼相應的解題興致會有所提高,因為難度降低了。

那麼,請問那些在各領域內的傑出者為何能達到頂峰,依靠天賦嗎?不,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儲存了相關領域的大量背景知識。

研究表明,初學者和特級大師的工作記憶容量相似,因為在面對隨機擺放在棋盤上的棋子時,兩類棋手能記住的棋子數相當。實際上,特級大師所擁有而初學者欠缺的,其實是長時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國際象棋的知識。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在面對一個“有意義”的棋局時,特級大師所能記住的棋子數就會大大增加。

人們意識到的比他們知道的還要多。

著名的書籍《社會心理學》中有寫道:如果人們能夠擁有足夠多的專業知識,他們就可能利用直覺獲得問題的答案。那些有關情境線索的信息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打電話時我們只要聽到第一個詞便可以辨別出這是哪一位朋友的聲音,儘管我們對如何做到這一點一無所知,國際象棋大師憑直覺便可以抓住有意義的棋形,而一個新手只會讓它從眼前溜走。

04

技巧

看完以上內容,你可能會著急拿一本書拼命吸收知識,以期待它能儲存進入長期記憶。

但我個人認為死記硬背這種消耗大量時間達到成果的方法就應該少用,甚至能不用就不用。

我曾經以為只要在時間上比別人學得久,那麼就可以別人學得多。所以,我保持過長期在十分睏倦,甚至頭疼的狀態下學習。

只是這是十分愚蠢的,在一定時間上達到高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裡有一個公式:專注力(效率)X時間=工作量

當然,把工作量簡單地換成學習量並不準確(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逐漸遺忘知識,不去練習的話就會遺忘更多),但也能明白效率的重要性。

一天五個鐘的高效學習(《刻意練習》一書證實很少人能達到)比一天八個鍾低效學習要好得多,畢竟你還有時間放鬆。

例如:

100%X5=5

60%X8=4.8(學八個鍾還沒別人5個鐘的學習量,簡直虧死)

那麼,有哪些技巧能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個人推薦去你看看這些書籍和方法(排名不代表重要程度)

1.《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美】羅伯特·普爾

如果你不瞭解什麼叫“刻意練習”,那麼這本書可以看看,蝸牛上就有。現在鋪天蓋地乾貨都是要你“刻意練習”。

2.《如何高效學習》

作者斯科特·揚是麻省理工大學高材生,他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而這些課程的考試內容不像國內大多數考試一樣需要死記硬背,更需要的是理解。

所以,你能理解他的恐怖了吧。

這是一本需要你持之以恆地反覆應用其中建議的書籍。

3.《學習之道》

【美】芭芭拉·奧克利、教育無邊界字幕組兩種思維模式

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

4.《為什麼精英是時間控》

【日】樺澤紫苑、郭勇

個人認為作者的人生經驗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畢竟他有神經學家的身份,行為有理論知識支撐。

但最好依據各自的情況安排,畢竟身處於不同的環境以及不同的身心情況,註定了不能將人一概而論。

比如我一般會午睡20-40分鐘,以及每一次睏倦的時候會閉眼休息一小會(讓自己從專注模式中解脫出來,進入發散思維)

5.費曼學習方法

20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理查德·費曼的學習方法,被人稱作為:終極學習法。

歡迎下載網易蝸牛讀書app

- END -

豆瓣9.3,看完后才发现,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

長按下載

不疾而速 與你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