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朝滅亡前夕真實的社會圖景


西安城牆外的風光。本文選取的清末老照片,來自美國著名旅行家William Edgar Geil的著作《中國十八省城》,本書於1911年出版。1911年前的幾年,William對中國18個省會城市進行了廣泛而細緻的考察。

濟南,外國傳教士與信徒。清末最後10年,William多次遊歷中國,他敏銳地意識到20世紀初的中國處在社會大變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對18個省會城市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他用鏡頭記錄了社會各階層的面貌,展現了清朝滅亡前夕真實的社會圖景。

開封一個家庭。這些色調暗淡的照片,正與當時清朝的國運相合。在內憂外患的重壓之下,260多年曆史的大清終於在1911年走到了盡頭。

成都的菜販子,他身後是一座小小的神廟。

四川,小河兩岸佈滿鹽井。

長沙,身體殘疾的乞丐,令人心酸。宣統年間,掌權的滿族親貴無知無識,加速了大清的滅亡。有一個細節顯示了他們的顢頇。1909年,軍機大臣張之洞臨終之際,攝政王載灃前去探望,張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載灃卻自信地答道:“不怕,有兵在。”

楊姓讀書人。載灃等一幫沒有政治經驗的滿族親貴,在推動立憲的過程中,逆潮流而動,不僅不向民眾放權,反而企圖通過官制改革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漢族官吏的權力。此舉大大失去了民心,削弱了自己的統治基礎。


外國人所辦的醫院裡,治療腿病的患者。自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後,朝廷的向心力就日益衰減。官府徵收的苛捐雜稅越來越重,底層百姓生活越來越難。載灃等人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現實情況,他們陷入了對權力迷幻的狀況中難以清醒。

長沙官員與一位外國人合影。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後,如果朝廷的政策能與民心相向而行,在立憲方面有符合現代政治理念的舉措,相信大清還不至於這麼快滅亡。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之時,載灃肯定傻眼了,所謂的“有兵在”並不足恃。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北京阜成門。阜成門是通往京西的門戶,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運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