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靈之力——中非雕刻藝術

生命之美和神靈之力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非洲中部雕刻藝術

當列維·斯特勞斯擔任駐美國文化參贊時,他第一次見到了當地印第安人的面具,這些奇形怪狀凸眼吐舌的木製雕刻品,在與列維的初次相遇時就讓其深為折服。身為最著名的人類學者,列維也是法國最有名的藝術評論家和收藏者,於是他向法國盧浮宮建議,可以賣掉幾幅畢加索等人的名畫而去收購這一批印第安人的雕刻藝術品。可是,當時的盧浮宮並沒能夠聽從他的意見。

在很多年以後的今天,同樣來自部落社會的非洲木雕,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影響並幾乎改變了整個20世紀的藝術乃至社會風潮。這正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曾被視為“原始”“落後”的文化中,依然可以誕生精彩絕倫的藝術,那是人類原初並且將繼續延伸至無限未來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只要我們放下傲慢和偏見,就能收穫獨一無二的美。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帶角面具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2013年4月7日到7月7日,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剛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藝術展”中的一些展品,這些木雕的面具和人物,來自與盧浮宮齊名的頂級人類學博物館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它們的足跡已經遍佈世界各地。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世界第二大河流的剛果河,橫穿了非洲大陸,兩岸繁茂的熱帶雨林、密佈的湖泊、激流和瀑布,孕育著普努族、頌歇族、芳族、賁貝族、高耷族、奎勒族等數十個部落。他們至今仍然沒有文字,用遠離現代文明的刀耕火種方式生活,這些木製的面具,正來自剛果河及鄰近的奧果韋河流域這些講班圖語的族群。缺乏文字的民族,在藝術上的敏銳除了源自天性,還是情緒宣洩,文明傳承、歷史記錄的需要。於是,木雕等藝術品代替了文字,成為這些部族文化中表達信仰、維繫團體、溝通神靈、平衡自然無可替代的方式。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儀式用斧

這些雕刻原本或用於與祖先的對話和供奉祭祀中,或用於某個社團成員正式成為部族一員的成人禮中,或用於召喚神靈以求庇佑的儀式中,甚至用來盛放逝去親人的骨灰,而祈求人鬼的和諧。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遺骨匣頂飾雕像

面具,是非洲雕刻中常見的題材,而這些面具很多是心形的,它們常在儀式中使用,形狀誇張抽象而線條簡潔,寥寥幾筆已經顯得非常深刻的筆力顯示出一種奔馳粗獷的張力。因為在神秘而充滿神靈的祭典中,由面具傳來的聲音代表神意、祈禱、祝福或詛咒,也因為這個原因,這些面具往往散發著超自然的平靜和威嚴;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帶弧形角的面具

而大量的人像雕刻則源自中非部族中萬物有靈的信仰:森林中處處有神靈,逝去的祖先也沒有真正離去,取自樹木和土地的材質本身就具有靈性。許多的人偶在巫術中使用,以確立神靈和人類的關係;

祖先雕像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巫術偶像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既神秘又慈祥的女性雕像似乎就是剛果河的寫照,剛果河流域的原始部族無比尊崇女性在孕育和撫養生命中地位。女性是生命之源,一如剛果河孕育的中非文明,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地。數萬年前,我們共同的母親正是從這裡走出非洲,人類文明從此繁衍。

臉頰的聖盤

下頜的圖形

唱著緘默的和諧

面具之臉暫時閉合

沒有眼睛,沒有物質

完美的青銅色頭顱和時光的光澤。

([塞內加爾]桑戈爾:黑人面具,樹才譯)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在20世紀初期,幾乎所有有名的藝術大師如吉約姆、布拉克、魯賓斯坦都受到了非洲剛果河流域這些原始的木製藝術品的影響,畢加索在接觸到這些非洲雕刻後,徹底的與歐洲古典藝術決裂,而投身原始文明,開創了“立體主義”流派。在看到這些展品之後,我們似乎可以理解,誘惑這些藝術家的力量究竟來自何方。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遺骨匣頂飾雕像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然而,這些口述和身傳的藝術,與它依為根基的信仰儀式及文明一起,被現代文明阻斷而面臨消亡的命運。或許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也將是黑非洲以及人類原始文明的最後輓歌。

巴黎聖母院起火,全世界的人們都在為此祈福,這確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大災難,這座已經延續千年的教堂,不僅僅屬於法國,也屬於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即便是對基督教文明比較隔膜,對法國曆史比較疏離的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也應當感到痛惜,這是人性的本能:美和創造永遠是人類族群建立文明的基石

此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不為巴西博物館的被毀而痛惜?巴西博物館裡所保存的印第安文明的輝煌,難道不能引起我們同樣強烈的遺憾之情嗎?

當然,有些人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想要證明巴西博物館和巴黎聖母院同樣“不”值得惋惜,為此,我只能覺得為他感到可惜,他捨棄了某些身為人獨有的樂趣,將自己的心靈和人生都變得乾涸和狹隘。

對桃子來說,比起巴黎聖母院,確實更為欣賞巴西博物館中的文物。我想,或許我們應當同樣將目光停駐在這些邊緣文明中,用新的目光,審視它們的美,以及其中包含的那些可能更具超越性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

墓主雕像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傳統頭飾

遺憾的是,有形的事物總有一天會消逝,但只要人類還在延續,我們依然會不斷地創造新的有形,來承載那些無形的,抽象的,而且遠比有形更為長久的無“形”之美。

我相信,只要我們內心銘記,並永遠保有那份欣賞、惋惜和善意之情,巴黎聖母院也好,巴西博物院也好,就不會被烈火徹底毀滅。

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中非雕刻艺术

絃樂器

也許永存本就是一種奢望,但在廢墟中不斷重建,在錯誤和災難中去延續去創造,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命運。

更多閱讀可點擊

吟唱神靈的語言——北美洲原住民藝術(一)

編織出的詩歌——北美洲原住民藝術(二)

永遠的“好東西”——北美原住民藝術(三)

以新的起點,重新開始——北美洲原住民藝術(四)

神玉時代(一)

神玉時代(中)

神玉時代(三)

血與光:阿茲特克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