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生存策略——南詔的事大主義

事大主義一詞,由日本革新家福澤諭吉首先提出

。而事大一詞則最早出自於《孟子》一書,事出於齊宣王向孟子問政。齊宣王詢問孟子如何與鄰國打交道,孟子回答“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孟子列舉周太王、勾踐的故事,指出在其力量弱小時,能恭敬侍奉大國,最終得以保存國家,而不至於被大國吞滅。

這種小國的生存之道,在東亞國家普遍存在。如朝鮮對明朝、清朝;琉球對明朝、清朝、日本島津藩;越南對清朝。但要談起事大主義著名案例,還是朝鮮。朝鮮自從成為清朝的藩屬以來,仰清人鼻息從事。其王朝晚期,還曾有趙寧夏、閔臺鎬、金允植、金弘集、魚允中、金炳始、閔泳翊、閔泳駿等代表的事大黨和以金玉均為代表的開化黨之間的黨爭。

但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弱小政權,也採取了這種策略,保存自身,與大國來往,這些歷史卻不被人所知。今日,我以南詔國為例,來分析弱小的南詔國,是如何在吐蕃和唐朝兩個強大政權中間保持平衡,藉助事大主義策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維護了政權的長期存在

統一前的南詔

南詔國,曾經統治現雲南地區和東南亞北部部分地區。從其統治範圍和國力來看,遠不如國境北方的唐帝國,也不如國境西部的吐蕃帝國。當時,南詔興起的時代,正是唐帝國的開元年間,是唐朝國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吐蕃自從松贊干布統一之後,歷經幾代贊普的努力,國力日漸強盛。所以,南詔面臨的局勢異常兇險,如何在兩大強國間立足,拓展生存空間,同時妥善處理南方的陸真臘國和驃國的關係,是南詔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生存問題。

小國的生存策略——南詔的事大主義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的南詔

在南詔統一之初,只是六詔中的一部蒙舍詔。六詔之間彼此勢力相等,互不隸屬。蒙舍詔酋長細奴邏、後來的邏盛相繼在唐高宗、武后時期前往長安覲見,雙方在交往中逐漸建立起鬆散的同盟關係。

在邏盛的孫子皮邏閣即位後,雙方的關係得到實質性提升。唐玄宗分封皮邏閣為越國功,並賜名歸義。皮邏閣也在協助唐軍的戰爭中,幫助唐軍擊敗洱河蠻,受封為雲南王。權力和實力方面,蒙舍詔越來越佔優勢。

此時雲南地區的形勢是,蒙舍詔日漸強大,而其他五詔部落日漸衰弱,這裡形勢上是唐朝的領土,但實行的則是羈縻州縣制度,各部之間互不隸屬,唐王朝在這裡則是形式上的恩主

不久,皮邏閣秣兵厲馬,計劃兼併另外五詔,又通過賄賂劍南節度使王昱,向唐朝請求允許兼併五詔,經過這樣一番運作,完成了統一。唐帝國對於蒙舍詔單方面改變當地政治現狀不予干涉,蒙舍詔順利實現了統一,建立南詔國。後來,南詔又逐步征服了周邊的諸蠻,國力日漸強盛。

這個時候,唐朝在幹什麼呢?當時,是唐朝的天寶年間,唐朝一片歌舞昇平之像,唐玄宗也逐漸不理政事。當時應對吐蕃威脅的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沒有打探南詔的虛實,任由南詔坐大。唐王朝甚至天真地以為,統一以後的南詔會繼續效忠於唐王朝,還可以作為應對吐蕃威脅的有力助手。

吐蕃也有此種打算。吐蕃準備拉攏剛剛立國的南詔,作為攻擊唐朝邊疆的得力助手,同時還可以向南詔徵發兵員,徵發糧食,作為後備兵站和戰略物資補充地

小國的生存策略——南詔的事大主義

吐蕃騎兵

南詔有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小國,它既不想得罪唐朝,也不願惹怒吐蕃,同時也不願意失去政權的獨立性,依附於任何一方。這種生存策略就是歷史上的事大主義,對於南詔來說,維持同大國相對穩定的關係,這是生存的基本條件

南詔與唐朝結怨

局勢在發生變化。皮邏閣晚年,因劍川節度使章仇兼瓊的使節禮節不周,雙方不歡而散。皮邏閣因此與唐朝結怨。皮邏閣死後,兒子閣羅鳳即位,又與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雲南太守張虔陀結怨,天寶九年,閣羅鳳發兵攻殺張虔陀,雙方衝突後,閣羅鳳並未擴大沖突,而是向鮮于仲通請罪。鮮于仲通拒絕了閣羅鳳的請求,並率兵攻打南詔,反為南詔所敗。

這次衝突的結果改變了雲貴高原的政治態勢。閣羅鳳為求自保,與吐蕃結盟,吐蕃封閣羅鳳為贊普鍾,授以金印。唐朝徹底失去了對雲貴高原的控制。天寶十二年,楊國忠擔任同平章事,徵天下兵,自今廣西浮海到交州,準備從南詔後方發動攻擊,但由於水土不服,大多數兵士死在路上,到了南詔都城大和城北,被以逸待勞南詔軍對擊敗。

小國的生存策略——南詔的事大主義

南詔士兵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南狩,唐軍無力關注南詔局勢變化。與此同時,吐蕃從西北方攻佔唐朝的安西、北庭、河西走廊地區,甚至攻佔長安,南詔則北攻巂州及會同軍,俘虜大批人員返回,同時招降唐與南詔接壤地帶蠻部。結果,唐朝在雲貴高原的疆域不斷北縮。此時,南詔的策略是一邊倒,全面倒向吐蕃。

南詔與唐朝恢復友好

轉機發生在唐朝大曆年間,當時閣羅鳳的孫子異牟尋即位。南詔與吐蕃結盟後,吐蕃不斷在南詔境內強制徵兵,又向南詔收取重稅,攻佔吐蕃與南詔交界地區,設立堡寨,同時要求南詔王族和大臣質子於吐蕃。為了方便了解南詔消息,吐蕃派使節駐紮南詔王庭,一方面監視南詔舉動,一方面遙控南詔王。吐蕃這些舉措,使得南詔王室極為反感,南詔籌劃與唐接洽。

小國的生存策略——南詔的事大主義

南詔德化碑

於是,在南詔清平官鄭回的多次勸諫下,南詔派使節向時任劍南節度使韋皋求和。當時的吐蕃也因與回紇戰爭,國力消耗巨大。韋皋審時度勢,雙方約定會盟,南詔遣使長安,向唐朝請罪。南詔使節返回後,南詔便殺死吐蕃使節,摧毀吐蕃設立的堡寨,去除吐蕃封號,恢復南詔國名,以示與唐朝結盟。此後,南詔再度倒向唐朝,一直持續到南詔亡國。雙方除了寶曆年間的衝突,大體上維持了和平狀態。

南詔採取事大主義的原因

南詔的生存策略是事大主義,具體表現在唐和吐蕃的國力消長上。當吐蕃勢力強大時,南詔投靠吐蕃,反之,則投靠唐朝。南詔之所以採取這種生存策略,其原因在於國境的西和北都是兩個超級大國,小國若想生存必須在大國之間選邊站,如果站錯隊,極有可能面臨亡國之禍。

南詔又因為地處中原和東南亞的過渡地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國土三面都被唐朝的國土包圍,唐軍攻打南詔時,便取道交州(今越南北部),因此南詔曾一度攻陷安南都護府。唐朝若想有效控制雲貴高原,必須保證交州和劍南節度使控制,因此唐朝的國家利益與南詔在此頻繁衝突。

最後,南詔無論是反唐還是依附唐朝,本質是都是希望維持雲貴高原的政治平衡。無論是吐蕃還是唐朝,任何一方不復存在了,對南詔存續都是不利的。這是南詔始終堅持事大主義的根本所在。

1.(唐)樊綽:《蠻書》;

2.(後晉)劉昫:《舊唐書》;

3.(北宋)歐陽修:《新唐書》

4.孫衛國:《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係》;

5.方鐵:《南詔、吐蕃與唐朝三者間的關係》;

6.(美)查爾斯·巴克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