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生活狀態大致分為哪些?

秋收萬顆子啊


大學,有的說輕鬆,有的說緊張。這完全取決於個人。要大致分一下的話,大概如下:

1.工作:

在大學,班委之間,學生會部員之間,工作沒有絕對的界限,任務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因為輔導員下達的任務幾乎不會安排到具體某個人身上。有的人想水一水自然輕鬆一點,有的人對工作認真一定上心許多。不過工作態度不同,收穫的人脈和處理能力自然也不一樣。



2.學習:

大學除了專業知識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習能力。寬鬆式管理是對當代大學生的一種鍛鍊,一節更比六節強的大學課,不是聽一聽就能搞清楚專業知識的。課下需要大量時間來理解和鞏固(本人電子學院,其他學院不知道什麼情況,而且教考分離,很傷),否則真的會掛科。自習時間都是自己找的,或許有些東西在智商(到大學已經相信了智商的碾壓)的限制下短時間內不夠優秀,但長時間的不懈一定不會錯。不過有的更注重享受,上課不去作業不交,卷面分數低,那掛掉也沒什麼好說的。



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高中的時候都是儘快完成作業然後去玩,到了大學都是儘快做完工作然後趕作業?”



在工作和學習衝突的前提下,有人選擇工作,有人選擇學習,這都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具體決定的。鍛鍊能力,積累知識都是大學必修的。不過在我看來,在大學,學習雖然不是唯一,但必須是第一。還有就是,多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每天遊戲化妝追劇的朋友確實敬而遠之就好,如果能改變也許會更好了。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你在大學,希望能每天拿出時間來自習,每天跑步,多做一做志願活動參加學校青創比賽,珍惜現在美好年輕的過渡時期。如果你還處於中學,努力吧,考一個好的大學,周圍的生活環境和氛圍也不一樣,越好的學校國家分配的資源越多,自然越漂亮和先進啦,大學的你一定會很感激現在努力的你。如果你已畢業,可以多發一點感想之類的告訴現在當代的大學生一些經驗。



如果想要生活有質量,那就得做些有意義的事,學語言,考證,做志願者等都值得提倡,不過還是看個人追求與意願,當然鍛鍊身體無疑是付出與回報成正比並且能讓人受益終生的。不過私下覺得讀書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它能讓人找到自己,並讓自己變得特別。

身邊也有太多花大把時間看綜藝與國產青春劇的姑娘,出口三句不離當紅小生,妝容尚可卻舉止無禮甚至粗俗,三五成群時靠八卦與背後揭人短來餵養彼此促進感情,一個個隱形的謠言製造工廠就在寢室與校園中冒著蒸汽。

時刻告訴自己不要成為這一類人,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乃至餘生都不要。一直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前人的智慧,甚至是前人的悲劇,都能指引我們去走更正確的路,也警醒自己,走的儘可能謹慎些。

二十歲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紀,

卻也是最容易一無所有的年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