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捷克語:Praha;德語: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歐盟第十四大城市,和歷史上波西米亞的首都,位於該國的中波希米亞州、伏爾塔瓦河流域。該市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擁有重要地位,與周邊國家的聯繫也相當密切(特別是在地理上恰好介於柏林與維也納這2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中間)。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積為496平方公里,人口為118.3萬。

捷克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城堡始建於公元9世紀。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兼波希米亞王國的首都,而達到鼎盛時期,並興建了中歐、北歐和東歐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15世紀和17世紀,在布拉格先後由於宗教原因發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別引發了胡斯戰爭和影響深遠的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工業革命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拉格屬於歐洲工業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在奧匈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布拉格也曾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顯著特色,不過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布拉格已經基本上成為單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戰時期,布拉格又發生過數次震動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產黨奪權、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市內擁有為數眾多的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築,從羅馬式、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風格到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其中特別以巴洛克風格和哥特式建築更佔優勢。布拉格建築給人整體上的觀感是建築頂部變化特別豐富,並且色彩極為絢麗奪目(紅瓦黃牆),因而擁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稱,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歷史中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2017年數據,每年有870萬旅客慕名而來,是歐洲第六受歡迎來旅遊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選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布拉格也是歐洲的文化重鎮之一,歷史上曾有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眾多傑出人物,如作曲家沃爾夫岡·莫扎特、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東尼·德沃夏克,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維爾、米蘭·昆德拉等人在該城進行創作活動,今天該市仍保持了濃郁的文化氣氛,擁有眾多的歌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電影院等文化機構,以及層出不窮的年度文化活動。

自從舊石器時代起,布拉格所在的地方就已經有人類定居。大約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的波伊(Boii)部落居住在這一地區,他們將這個地區稱為波希米亞。後來,日耳曼人趕走凱爾特人,移居到這一地區。到公元6世紀,日耳曼人部落多數移居到多瑙河流域,一支斯拉夫部落乘機從西面入侵,定居在波希米亞地區,他們就是捷克民族的祖先。

根據傳說,布拉格的創建者是莉布絲公主和她的丈夫,農夫培密索爾,並以培密索爾的名字命名,建立了霍什米索王朝(Přemyslid)。傳說公主在她位於中波希米亞的莉布新(Libusin)城堡中說了許多預言(得到7世紀以前考古學發現的證實)。其中一個預言說,她預見到了布拉格的榮耀。一天,她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偉大的城市,它的榮耀能達到天上的繁星!我看見它在在森林中伏爾塔瓦河畔陡峭的懸崖之上,那裡有一個男人,他正在為房屋鑿出門檻(

prah),在那裡要建起一座名叫布拉格(Praha)的城堡。王子和公爵們都要在門檻前彎腰,他們要向城堡和環繞它的城市低頭。它將得到尊敬,得到人所共知的榮譽,整個世界都要讚美它。”[6] 無論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布拉格確實是以9世紀在伏爾塔瓦河右岸居高臨下建造的高堡(Vyšehrad)為核心,而逐漸形成的。後來在河對岸建造了另一座城堡,就是今天的布拉格城堡。不久布拉格成為波希米亞的首都,併成為歐洲南北商路上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吸引了許多猶太人。973年,該市成為一個教區中心。

13世紀,在布拉格城堡周圍的3個居民點獲得了市鎮的特權。1257年,在布拉格城堡以南新建了小城(Malá Strana),這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區,擁有自治權。緊鄰城堡西面和北面的布拉格城堡區(Hradčany)在1320年獲得自治權。伏爾塔瓦河對面的布拉格老城則早在1230年就已獲得自治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戰敗,布拉格成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城堡則成為總統府。這一時期,布拉格仍以工業發達聞名歐洲。1922年初,周邊37座自治城鎮劃歸布拉格,居民驟增至676,000人。1930年人口達到85萬。到1938年,布拉格人口增加到100萬。

1939年3月10日,希特勒命令德國軍隊佔領了布拉格,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1945年5月5日,布拉格的捷克人發動了反對納粹佔領的布拉格起義。同一天,美軍攻佔了距離布拉格只有一小時路程的比爾森(而蘇聯軍隊尚在摩拉維亞邊境),帕頓將軍意圖解放布拉格,但被艾森豪威爾將軍阻止。根據此前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秘密協議,波希米亞將由紅軍解放。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投降的第二天),蘇聯坦克開進了布拉格。戰後,布拉格再次成為捷克斯洛伐克首都。許多捷克人真誠地感謝蘇聯士兵。戰爭結束數月後,蘇聯軍隊離開捷克斯洛伐克,但蘇聯保持了對捷克強烈的政治影響。1948年2月,共產黨發動非流血政變獲取了布拉格政權。

這時,布拉格長期思想活躍的知識分子群體無法適應戰後的高壓控制,1967年,該市舉行的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協會大會上,米蘭·昆德拉等許多作家開始批評共產黨。1968年1月5日,捷克新領袖亞歷山大·杜布切克開始政治民主化運動,即布拉格之春。同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撲滅了這場運動。

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布拉格街頭擠滿了人群,開始了天鵝絨革命,捷克斯洛伐克擺脫了共產黨和和蘇聯的影響。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治後,布拉格成為捷克共和國的首都。此後布拉格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響,2000年爆發了15000人參與的反對全球化的抗議活動。2002年8月,布拉格遭受嚴重的洪災,城中多處毀壞,比如布拉格地鐵系統遭受重大破壞,幸好主要的景觀(如查理大橋)無恙和大多數藝術作品也倖存。

布拉格位於歐洲的中心部位,捷克的西部,伏爾塔瓦河河畔,經緯度為50°05"N和14°27"E,其緯度與法蘭克福、巴黎和溫哥華大致相當。伏爾塔瓦河在北面40公里處的梅爾尼克注入易北河。布拉格向北110公里、向西170公里,均可抵達德國邊境;向南170公里,就可抵達奧地利邊境;向東北170公里,可抵達波蘭邊境;向東320公里,則可到達斯洛伐克邊境。布拉格與柏林、維也納、慕尼黑、弗羅茨瓦夫、布拉迪斯拉發等外國大城市的距離都在200-300公里;距離布拉格最近的外國大城市則是德累斯頓,距離布拉格只有130多公里。

布拉格的氣候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潮溼。7月平均氣溫為18.5攝氏度,1月為-1.1攝氏度。記錄的最低氣溫是−27.5攝氏度,最高氣溫為37.8攝氏度。

在布拉格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一直處於多種族雜居狀態,主要是德國人、捷克人和猶太人(說意第緒語或德語)。納粹德國佔領布拉格後,該市大部分猶太人遭受屠殺,活到戰後的少數猶太人也紛紛移居以色列(1948年成立)。戰前布拉格有5萬猶太人,到1990年代初,僅剩約800人。在19世紀,布拉格的德意志人與捷克人人數幾乎相等,工商業和文化事業基本掌握在德意志人手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獨立建國,布拉格德意志人的比例有所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住在布拉格的德意志人基本全部被驅逐出境,在這過程中曾發生過對德意志人的集體屠殺,但今天已經無法確知受害者的數目。此後,布拉格基本上是捷克單一民族的城市。根據2011的人口普查,人口中14%是外來移民。

2006年,布拉格登記註冊的人口為118.3萬,約佔捷克全國人口(1060萬)的11%。人口密度為2392人/平方千米。

布拉格是捷克的經濟中心,佔全國GDP的25%。傳統上,布拉格的工業以機械製造為主,產品有運輸機械(汽車、機車和車輛)、機床、電機等。工業區位於城市的西南郊和東南郊。1990年代以來,布拉格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重工業比重明顯下降。2004年,布拉格的人均GDP為33,784(購買力平價),超過捷克共和國全國的兩倍,為歐盟平均水平的157.1%。布拉格在歐盟最富裕的地區中排名第12位。不過其價格水平仍然顯著低於同類城市。該市也成為許多跨國公司的歐洲總部。在2011年的調查中,布拉格被評為中歐和東歐經商的最佳城市。在2005年,布拉格被《經濟學人》中歐和東歐城市宜居排行榜中排行第3。

自從1990年代末,布拉格成為包括好萊塢在內許多外國電影公司的熱門外景地。與許多歐洲城市不同,布拉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遭受嚴重破壞,該市經常被用來表現其他戰前歐洲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或倫敦。建築、低成本、避稅和現有的電影基礎設施,這些結合起來,對國際電影製片公司產生了相當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