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楊絳,(1911年-2016年),原名楊季康,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蔭杭之女,錢鍾書之妻。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高齡仍成書《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錢鍾書曾給她一個最高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假如說話有藝術,聽話當然也有藝術。說話是創造,聽話是批評。說話目的在表現,聽話目的在瞭解與欣賞。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會聽說話,正好比古今多少詩人文人所鄙薄的批評家——自己不能創作,或者創作失敗,便搖身一變而為批評大師,恰像倒運的竊賊,改行做了捕快。

英國十八世紀小詩人顯斯頓說:“失敗的詩人往往成為慍怒的批評家,正如劣酒能變好醋。”可是這裡既無嚴肅的批判,又非尖刻的攻擊,只求瞭解與欣賞。若要比批評,只算浪漫派印象派的批評。

聽話包括三步:聽、瞭解與欣賞。聽話不像閱讀能自由選擇。話不投機,不能把對方兩片嘴唇當作書面一般拍的合上,把書推開了事。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我們可以“聽而不聞”,效法對付囂張的厭物的辦法:“裝上排門,一無表示”,自己出神也好,入定也好。不過這辦法有不便處,譬如搬是弄非的人,便可以根據“不否認便是默認”的原則,把排門後面的弱者加以利用。

或者“不聽不聞”更妥當些。從前有一位教士訓兒子為人之道:“當了客人,不可以哼歌曲,不要彈指頭,不要腳尖拍地——這種行為表示不在意。”但是這種行為正不妨偶一借用,於是出其不意,把說話轉換一個方向。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當然,聽話而要逞自己的脾氣,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藝術。可是我們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綿一般,能儘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養。因為聽話的時候,咱們的自我往往像接在盒裡的彈簧人兒,忽然會“哇”的探出頭來叫一聲“我受不了你”。

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錘百煉也是徒然。除非聽話的目的不為了解與欣賞,而另有作用。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臺勒爵士(Sir Henry Taylor)也是一位行政能員,他在談成功秘訣的“政治家”一書中說:“不論‘賽人’(Siren)的歌聲多麼悅耳,總不如傾聽的耳朵更能取悅‘賽人’的心魂。”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成功而得意的人大概早就發現了這個訣竅。並且還有許多“賽人”喜歡自居童話中的好女孩,一開口便有珍珠寶石紛紛亂滾。

傾聽的耳朵來不及接受,得雙手高擎起盤子來收取——珍重地把文字的珠璣鑲嵌在筆記本里,那麼“好女孩”一定還有更大的施與這種人的話,並不必認真聽,不聽更好,只消凝神傾耳。

也不需瞭解,只需擺出一副欣悅欽服的神態,便很足夠。假如已經聽見、瞭解,而生怕透露心中真情,不妨裝出一副笨木如豬的表情,“賽人”的心魂也不會過於苛求。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聽人說話,最好效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若要細加註釋,未免瑣細。不過,不求甚解,總該懂得大意。

如果自己未得真諦,反一筆抹煞,認為一切說話都是吹牛拍馬撒謊造謠,那就忘卻了說話根本是藝術,並非柴米油鹽類的日用必需品。

責怪人家說話不真實,等於責怪一篇小說不是構自事實,一幅圖畫不如照相準確。說話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體,一方面襯托顯露身上某幾個部分。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我們絕不譴責衣服掩飾真情,歪曲事實。假如赤條條一絲不掛,反惹人駭怪了。難道了個人的自我比一個人的身體更多自然美?

誰都知道藝術品的真實並不指符合實事。亞利斯多德早說過:詩的真實不是史實。大概天生詩人比歷史家多。(詩人,我依照希臘字原義,指創造者。)而最普遍的創造是說話。

夫子“述而不作”,又何嘗述而不作!不過我們糠戲聽故事或賞鑑其他藝術品,只求“詩的真實”。雖然明知是假,甘願信以為真。

珂立支(Coleridge)所謂:“姑妄聽之”。聽話的時候恰恰相反:“詩的真實”不能滿足我們,我們渴要知道的是事實。這種心清,恰和珂立支所說的相反,可叫做“寧可不信”。同時我們總借用亞利斯多德“必然與可能”的原則來推定事實真相。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舉幾個簡單的例。假如一位女士嘆恨著說:“唉,我這一頭頭髮真麻煩,恨不得天生是禿子。”誰信以為真呢!依照“可能與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頭好頭髮。

假如有人說:“某人拉我幫他忙,某機關又不肯放,真叫人為難。”他大概正在向某人鑽營,而某機關的位置在動搖,可能他鑽營尚未成功,認真在為難。

假如某要人代表他負責的機關當眾闢謠,我們依照“必然與可能”的原則,恍然道:“哦!看來確有其事!”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假如一個人過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對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騙在內,自己說過幾遍的話,便信以為真。

假如一個人當面稱諛,那更需違反心願,寧可不信。他當然在盡交際的責任,說對方期待的話。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假如一個人背後太熱心的稱讚一個無足稱讚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餡媚,準備拐幾個彎再送達那位被讚的人,比面諛更入耳洽心;也可能是上文那位教士訓兒子對付冤家的好辦法——過火的稱讚,能激起人家反感;也可能是借吹捧這人,來貶低那人。

聽話而如此逐句細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則無魚”了。我們很不必過分精明;雖然人人說話,能說話的人和其他藝術家一般罕有。

辭令巧妙,只使我們欽慕“作者”的藝術,而拙劣的言詞,卻使我們喜愛了“作者”自己。說話的藝術愈高,愈增強我們的“寧可不信”,使我們懷疑,甚至恐懼。

笨拙的話,像亞當夏娃遮掩下身的幾片樹葉,只表示他們的自慚形穢,願在天使面前掩飾醜陋。譬如小孩子的虛偽,哄大人給東西吃,假意問一聲“這是什麼?可以吃麼?”使人失笑,卻也得人愛憐。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們不免同情憐憫,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費力。

逢到笨拙的餡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實的罵人,往往只為表示自己如何賢德,並無多少惡意。一個人行為高尚,品性偉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點偏得人愛。

乖巧的人曾說:“你若要得人愛,少顯露你的美德,多顯露你的過失。”又說:“人情從不原諒一個無需原諒的人。”

憑這點人情來體會聽說話時的心理,尤為合適。我們欽佩羨慕巧妙的言辭,而言詞笨拙的人,卻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喜愛。

大概說話究竟是凡人的藝術,而說話的人是上帝的創造。

楊絳: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