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後期為什麼會產生《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其作者是誰

中國是一個多神的國家,自古以來,各路神仙鬼怪,難計其數。而中國古代不少帝王有一個喜好, 給這些神鬼以及歷代名士加封號,封王、封神、封聖。比如,唐代將老子加封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太皇大帝”,莊子封號“南華真人”,文子封號“通玄真人”,列子封號“沖虛真人”。宋代加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孟子為“鄒國公”,元代又加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加封孟子“鄒國亞聖公”。還有齊太公姜子牙,宋代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周公旦封為“文憲王”。

在明代中後期為什麼會產生《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其作者是誰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關羽。佛家奉之為“珈藍護法”;道家封為“東嶽主令司驅陰雷大將”“豐都朗靈馘魔大神”;儒家尊稱一聲“關夫子”;民間供為財神。而皇家給關羽的加封就更多了,僅舉幾例,宋徽宗封其為“崇寧真君”“義勇武安王”;元泰定帝封其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神宗萬曆皇帝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乾隆皇帝封其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光緒皇帝封其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在明代中後期為什麼會產生《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其作者是誰

這種加封號的皇家行為,基本起於唐代,宋、元達到頂峰。清代人曾說,從宋真宗開始,宋、元兩代的皇帝,把天下各路神祇,古今忠烈義士,各地名山大川,能封的都封了,封濫了。特別是宋代,中書省官員一年下來,有一半的時間都是應付封鬼神的差事。朱元璋統一天下以後,把這些亂八七糟的封號都革掉了,還山川以本來稱號。並下令將天下大小神廟鬼祠能拆的都拆掉。可下面的人辦事未盡力,廟是拆了,塑像尚存。到了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崇揚道教,嚴嵩等輩又趨炎附和,一時間道家的傳說故事盛行。於是開始有人編寫“封神”類的小說演義,刊行坊間,流俗傳播。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才產生了《封神演義》。

受封神類書籍的影響,民間百姓經常舉辦各種祭祀神鬼的活動,這種風俗一直傳到清代。而可笑的是,當有人問起百姓,祭祀這些神的具體封號,百姓們卻茫茫然答不上來。乾隆時的一位官員李調元,想到孔子的古訓“敬鬼神而造之”,認為應該糾正這種習俗,於是編寫了一部《神譜》,把古往今來,各種神明鬼怪的封號,以及來龍去脈,做了考證,寫進書中。

關於《封神演義》是如何產生的,還有一個說法。清嘉慶年間的宗室,禮親王昭槤認為《封神演義》是在暗諷明萬曆時期的黑暗朝政。他指出,小說暗指明神宗為紂王,鄭貴妃為妲己,太子朱常洛為殷洪王,朱常洛生母恭妃為姜後,張維賢為聞仲(張維賢是明成祖時英國公張輔之後,萬曆年間襲英國公爵),朱希忠為黃飛虎(朱希忠和錦衣衛指揮史陸炳一樣,是嘉靖皇帝在老家時的心腹,後總管神機營、提督十二團營及五軍營,封成國公,死後追封定襄王),西岐暗指播州楊應龍(楊應龍是萬曆初年四川播州宣慰使,嗜殺,勾結苗人據關造反,事敗自焚而死。)以孫丕揚為楊任(孫丕揚是萬曆初年的右副都御史,據說學識不大,全憑手下為耳目,打探各類官員的消息。)三教暗指齊、浙、楚三黨。托塔天王暗指李三才(李三才是萬曆進士,累遷右僉都御史。後巡撫鳳陽諸府十三年,甚得民心。善籠絡朝中人士,結交遍天下,但是不夠清廉。)鄧九公暗指鄧芝龍。申公豹暗指申時行(申時行是萬曆時的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鄭貴妃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朱常洵做太子,萬曆皇帝也有這個意思。申時行首鼠兩端,在皇上面前表示支持,在群臣面前表示反對。最終被彈劾歸鄉)。

在明代中後期為什麼會產生《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其作者是誰

禮親王昭槤一直奇怪,如此明顯的諷刺朝堂的作品,在大明竟然會很流行。看來要麼是昭槤深受清朝文字獄的影響,不理解大明的文風開放;要麼他的這些猜測只是猜測,也許《封神演義》與萬曆時期的朝政並無關係。

至於《封神演義》的作者,通常認為是明代的許仲琳,根據是,《封神演義》最早的萬曆年間的版本現藏於日本內閣文庫。書中題作“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但是這個說法存疑,因為學界認為這是孤證,而且許仲琳生平事蹟不詳,在古籍資料中查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另外還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王世貞,王世貞是嘉靖間進士,官刑部主事。因給楊繼盛殮棺下葬,得罪嚴嵩。萬曆年間官至刑部尚書。二說是道士陸長庚,他精通道家之學,有《老子玄覽》《南華副墨》《陰符經測疏》《金丹就正篇》等著作。三說是一朝廷大員在獄中所作,有人看到此書,懷疑他精神不正常,希望朝廷能赦免他。四說是一老翁所做,老翁嫁長女時,嫁妝豐厚,等嫁二女兒時,一無所有,只送了《封神》書稿一部,說是有此書一生吃住不愁。於是二女婿刊刻發行《封神》,賣書致富。第五種說法是那位禮親王昭槤提出來的,他認為《封神》是明代鍾伯敬做編。鍾伯敬,名惺,字伯敬,萬曆間進士,官禮部主事。父親去世後回家丁憂,再也沒出來做官。晚年感慨人生,精研《首楞嚴經》。

以上的五種說法都沒有什麼具體的實證,全是“據說”。《封神》是一部完整描寫中國神仙體系的小說,把儒釋道,三教九流融合貫通,反應了當時的文學特色,可比肩四大名著。的確是不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