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的老母親六十歲了還老是下地幹活,怎麼說也不聽,怎麼辦?

湘俚伢子


我的母親也六十多了,一生養育了我們三個兒女,除了弟弟沒有成家外,我和哥也都成家生兒育女了,父母一直生活在農村,在農村什麼活都有,每天都有忙,其實經常乾點活,還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母親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康,有點時間就會到菜園裡呵護菜園裡的菜。我們做兒女的經常勸她,不要在這麼辛苦了,是應該到了安度晚年享清福的時候了,可是母親就會說,閒下來就會覺得不舒服,每天做點活吃飯都覺得很香。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可能就是幹活的命,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一不幹活心裡就不舒坦,一閒下來容易生病。其實這是他們對土地的一種依戀的情懷,覺得只有種地才會讓日子更加充實。農村老人跟城市的老人不同,城裡的老人到了退休年齡,有了養老金,每天沒事公園散散步,喝喝茶,跳個廣場舞就好了。但是農村的老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在農村,不管多大的年齡,只要還有體力,都會去工作,不會閒在家裡,除非生病不能動。有些老人去工廠或者農場打短工,更多的是做自己家的工作,比如下地除草,收穫糧食等。農村老人幹活乾的習慣了,不讓她幹,她們反倒不舒服了。

辛苦幹活一輩子的習慣扔不掉。農村老人出了一輩子力氣,對於老人來說幹活出力,但凡是自己能幹的了,絕對不會看著不動。農村老人都是吃苦受累,儉省節約多年的習慣,老人家絕對不會看著活不幹,看著事情不做,如果讓他們知道事情或者農活,因為不幹而導致耽誤事情,或者瞎了農活他們會勃然大怒會罵人的。幹了一輩子的習慣,他們從內心深處已經空閒不下來,所以只要是身體能幹的了,他們大都會活到老幹到老,一輩子不停止。

乾點輕鬆活就好,勞動筋骨,鍛鍊身體,因為畢竟上了年紀了,乾重活,身體承受不了的,反而讓子女擔心。





清清qing姐


想幹活有活,不想幹活可以不幹。才有福才叫享福。說個真實的事。以前我村有一老太太。家中貧困愛弄生產隊一些東西,久了養成了習貫。。只她走一圈回來必帶三瓜兩玉米的。冬天只啥莊稼,帶點葉子枯枝也絕不空手。後來兒子媳婦出門打工幾年有錢了。她還那樣,兒子媳婦怕丟人,就說她不讓她出門,結果幾天病啦。打針吃藥也不好。村醫生說∴別管她病就好了。果然如此小籃一提到地裡弄幾個黃瓜,西紅柿。她也沒病了。村裡人也不和她計較,。她活到九十多歲。她以“偷″😂為幸福。


完中五班4號




在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下地幹活,太正常不過了,如果說農村裡的老人都不下地幹活,那才是奇怪。具體是什麼原因讓老人們不願意閒下來享清福呢?我是這樣分析的:

歷史原因

出生在40.50.60年代的人,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每天的頭等大事就是考慮怎麼填飽肚子,不捱餓。那個年代物資匱乏,能吃飽肚子是最重要的事,挨餓受凍是家常便飯,所以,他們把土地當做命根子。



這個老爺爺是我鄰居,今年86歲了,還是堅持每天干活,身體好點很。

聽我媽媽說,她年輕時,那個時候還是吃大鍋飯,集體制,大家一起勞動,按工分分糧食,多勞多得,即使天天上工,分的糧食也不夠吃,然後就吃野菜,吃能吃的一切。集體制的缺點是偷懶,濫竽充數,只要把公分混到手,管他糧食種的好不好,這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毛病。

後來分產到戶,把土地分給個人,自己種地自己管理,自己種的糧食自己收,就這樣,老百姓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幹活,巴不得天天干活,多種點莊稼,不捱餓。

現在的老人們經歷過舊社會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更加珍惜現在,他們已經養成愛幹活的習慣,改不了的,不幹活就難受。

這個奶奶今年85歲,每天跟著86歲的老伴下地幹活,健康又長壽。


我們年輕的這一代人是理解不了的,我們只要有吃有喝,巴不得天天玩耍,啥也不幹,那是因為趕上這個好時代,如果我們處在爺爺奶奶的那個年代,我相信任何人都和他們一樣,敢不幹活,只有等死。

我覺得,農村裡的老年人喜歡下地幹活,就讓他們幹吧,他們手裡有一點事做,心裡才踏實,如果強行不讓老人幹活,他們很難受,他們怎麼開心怎麼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照顧好老人的生活飲食起居就可以了,只要老人開心就好。


黔世界榮哥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你很孝順,給你點個贊👍。其實你也不必過度擔心,農村人忙習慣了,一下子叫他們不要幹活,停下來,他們會很不習慣。再說了,只要身體好,乾點輕體力活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我媽70多了,還不一樣下地幹活,我們這有90多歲的老人還在幹活呢。所以你呀不用擔心,她願意幹活就讓她幹,關鍵是你要多陪陪她,子女經常去看她,那她幹活的機會不就少啦!最後祝你母親身體健康,祝你們全家幸福美滿!也請大家多多關注我哦!






六安旦旦哥


第一,對生活的無奈。

他們也知道老了要休息,但是不敢歇下來。但是很大一部分老人沒錢養老,處在養老難的困境裡。兒女們日子也不富裕,都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他們覺得自己幫上忙也就罷了,但絕不能再拖累兒女,也不好意思再管他們要錢。所以能幹活就儘量下地,能動彈盡就可能地自給自足。

第二,對土地的依戀。

他們也知道老了身子骨不行了,不能再拼命幹活了。其中一部分老人日子還算富裕,兒女也都出息,但他們還是會繼續種地。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可能就是幹活的命,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一不幹活心裡就不舒坦,一閒下來容易生病。其實這是他們對土地的一種依戀的情懷,覺得只有種地才會讓日子更加充實。

第三,對糧食的敬畏。

他們也知道一大把年紀了,累壞了身子還得花錢治。但是還有一部分老人,都過過鬧饑荒的年月,都有過餓肚子的經歷,他們對糧食有一種敬畏之情,們的口頭禪就是,“家有餘糧,心裡不慌”。總覺得種點糧食心裡就會踏實,兒女們就多了一條退路。

農村老人就是這樣無私,即使沒有條件,也會盡最大的可能來減輕兒女的負擔,農村老人就是這樣勤勞,即使有條件,也會繼續下地幹活。他們是可悲的,也是可敬的。





閩鄉小志


生活在農村的老母親六十歲還老是下地幹活,怎麼說也不聽,怎麼辦?四個字:順其自然!

首先,農村老人,在農村生活了一生,養成了下地勞作的習慣,不會因為到了六十歲就不去幹活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子女,愛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一下子不如母親幹活,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對其身體反而沒有好處。

其次,人是需要價值實現的,也就是說,人因為有價值而活著。老母親下地幹活,就是她體現自身價值的行為,這樣,她才會有滿足感,覺得自己不老,自己還是有用的人。所以下地幹活,對於老人的身心都是極為有利的。我的一個遠房親戚,八十歲了還下地幹活,誰阻擋跟誰急。

第三,作為子女,當然也不能任由母親勞作不管,可以通過談心,增加彼此的理解,跟母親約法三章,保證勞動量的適度。讓老人知道自己很有用,但也要讓老人知道,歲月不饒人,兒女牽掛著她的身體。這樣,老人在幹活時,也會顧及到子女的感受,從而不會太要強。

第四,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常跟母親一起下地幹活,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知道老人的幹活情況和身體情況,同時便於提醒老人一些注意事項。很多兒女沒有時間,那也只能在電話裡視頻上問候了。

我有一個朋友,其母親眼睛生病致盲,沒有了生活的信心。我的朋友不是讓母親整天坐在家裡,而是讓母親去村口小賣部買東西啊,去菜園裡拔蔥拔棵菜,讓母親知道自己不是廢人。當時很多人不解,認為其不孝,後來才知道其苦心。他的母親漸漸適應了眼睛看不見的生活,覺得自己雖然看不見但對於兒女還是有用的,不是兒女的累贅,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因此,對於母親下地幹活這件事,切不可強行要求其停止,這對於老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沒有任何好處。


農家講壇


六十歲種地在農村來說太平常啦!簡直是小菜一碟,七八十歲還在地裡忙碌的大有人在。不用刻意管她,下地幹活起碼比老窩在家裡強,鍛鍊一下自己的身體,實現一下睌年生活樂趣,生活在與運動,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還是好的。


大聖157743350


其實老年人適當的乾點活還是好的,活動活動筋骨,身體更健康。不幹活反而這裡疼那裡疼的。這是我個人觀點


農村低調


其實在農村這種現象很多!現在農村裡面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一輩子都在幹農活!根本就閒不下來!兒女又經常不在身邊!乾乾農活讓自己生活變得充實!不讓自己感到空虛!也是一件好事!所以農村老人只要不是幹太累的農活!種種菜之類的!我覺得還是挺好的!


全職媽媽小王


老人忙了一輩子了,越是歲數大了越要運動,幹過活的人突然不幹活,身體機能會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