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一個不太多人知道的德國科學家——弗裡茨·哈伯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先看他的成就,他在1909年發明了哈伯合成氨法,是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並憑此項貢獻獲得了1918年瑞典科學院的諾貝爾化學獎

光這麼說可能很多人都沒概念,那哈伯製出的氨對人類究竟有多重要?

氨在我們的化學課本中只不過是一種味道不好聞的氣體,但實際上它是最重要的一種化肥原料。在此之前,人類只能通過一些天然的物質獲取利用其中的氮元素,為了爭奪這些寶貴的資源還爆發過不少“鳥屎戰爭”。

1864年,西班牙對智利和秘魯發動了戰爭,為的只是爭奪一些蘊藏巨量鳥糞的山洞。15年之後,智利和秘魯又為山洞裡的這些鳥糞打了一場,最後智利獲得了勝利,靠著鳥糞帶來了幾倍的經濟增長。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方法可以說讓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有人讚揚哈伯: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

今天,每年有一億噸氮肥是通過哈伯發明的方法生產出來的。

但天使也會瞬間變為惡魔。

靠著獨家的合成氨技術,哈伯的事業蒸蒸日上,也頗受當時統治者威廉二世的重用。而威廉二世有了哈伯的合成氨技術,再也不用依賴進口的天然硝石,這給了他很足的底氣。

一戰爆發後,英國海軍曾經想截斷德國進口硝石的海上貿易線路,打斷其炸藥生產,結果可想而知,英國人失策了。

而這時的哈伯被自己的偉大沖昏了頭腦,變得盲目而激進。他想威廉二世進諫,提出了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殺敵方法——化學毒氣。哈伯選用的毒氣遠沒有今天的那麼複雜,就是最簡單的氯氣。

第一場毒氣戰在1915年4月21日打響,哈伯親自來到前線進行指導。德軍藉助風勢,派出幾十架飛機空投毒氣彈,黃綠色的氣體滾滾飄向英法聯軍。士兵們雖然很快就反應過來這是敵人釋放的毒氣,可是沒有專用的防護裝備,他們也只能靜靜地體會從頭暈目眩到口角流血,最終抽搐死去的全過程。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到這場被稱為“第二次伊普爾之戰”的戰役結束時,約有1.5萬名協約國士兵中毒,超過5000人被毒死。在遊戲《戰地1》中,也有不少毒氣的戲份。

這場慘烈的毒氣戰直接導致了之後英軍報復性地使用芥子氣,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的希特勒就因此遭了殃。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哈伯作為化學武器的鼻祖,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成為了被全人類譴責的惡魔。可諷刺的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哈伯也在同一年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1933年,當年深受毒氣傷害的希特勒上臺,猶太人哈伯的好日子到頭了。

霍金一大喜好就是叫一堆脫衣舞女在自己輪椅上跳舞,你該如何評價呢 ?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