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尤溪】新陽這些村名,竟然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今日母親節

“點我”,一起向媽媽表白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老村名

我老家是尤溪縣新陽鎮葛竹村,有兩個鄰村,一個叫大建村,一個叫新建村,過去卻不是這樣叫的。大建村,過去叫漆樹村,一看就知道是個山村,漆樹繁多,森林茂密。新建村,過去叫溪坂村,一看也知道是溪畔之地,新橋溪從這裡形成,並開啟流程。相對來說,我更喜歡漆樹和溪坂這樣的村名。問一問當地的村民,也都是跟我一樣的想法。現在,新建已重新改為溪坂。大建之村名雖然還在使用,但我們那一帶的人,仍是習慣叫作漆樹。

有新建村,還有叫建新村的,稍不注意還很容易混淆,而且兩村還是相鄰,只隔著一二座小山。建新村有四個稱呼,呈祥、東屏、高彰、雙貴山,實則是四個自然村的名字。建新村與龍益村基本連成一片。龍益村的村名來源於龍錢和龍澤兩個自然村,意為合而為一,本叫龍一,後來美化為龍益。龍益村和建新村這一片,以前被人們叫喚為洋頭。有頭必有尾。尾在哪裡?在山上,一個叫南陽尾的自然村,和芹山自然村,共同組成南芹村。林尾村也有個“尾”字,可以理解為林子的末尾吧。

新陽鎮有23個行政村,有的村名自古至今使用,有的村名改了後又改回來,有的村名改過之後一直保留著。比如,中心村這個村名,過去是叫雙橋,新中國成立後建村部,據說是建在一座田螺形的小山之中心位置,故取名之。中心之村名,很容易讓外人產生歧義,覺得是集鎮所在地。實則是,中心村距離新陽集鎮有點遠,處於邊緣地帶,與西城鎮的和平村、七尺村接壤。再比如,龍上村過去叫龍坪,雖然地處高山地帶,村內也是高低不平的坑坑溝溝,一點也不平。後來因與鄰村上地合為一村,各用一字,才用龍上的叫法。再後來,兩村又分開,上地村叫回上地,龍上人似乎懶得再叫回龍坪,便一直使用龍上了。在龍的上面,也挺好的。這是改後被公認為很好的。再比如雙鯉這個村,過去叫公館峽,民國時改為雙鯉,因為村中一條溪流中,有兩塊形似鯉魚的巨石,便取名之。何況,鯉魚向來在民間中頗具吉祥美好的意味,自是人人喜歡的。

文山村,舊稱蒙坑。這蒙,實際是網。在當地方言,網與蒙諧音,以致把蒙作為書寫名稱。有蒙(網),必定有水。文山村有新橋溪貫穿而過,溪面開闊,水潭很深,大魚不少,人們曾經有過打魚的生活。可能是覺得蒙坑有點土吧,後來改成一個文雅的村名,叫文山,一方面是緣於文山絕大部分人都姓陳,祖先從鄰近的高山村登山遷居下來,便取山字,另一方面是希望子孫多讀書有出息,又取文字。文山村名由此而來,一直延續至今。而登山村,過去叫登第,登科及第,多好的村名。不知為什麼改作登山,而其中一個自然村,也叫作登地而不叫登第,有點奇怪。當然,這山確實高,有全鎮第一高峰,棋盤頂,海拔1298米。登高望遠,優美景色目不暇接。還有一個有山的村名,叫寶山村,俗名叫山頭,卻是資源豐富,有著美麗的原生態自然景觀。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有一個高士村,過去叫邱蘇坂,一看也知是邱、蘇人家居住的地方。後來稱高士,便是希望人才輩出,也真出過名流,最著名的有明代工部尚書詹榮,這村名取得算是名副其實。有一個池田村,過去叫池田坂,因村莊在溪邊,有一大片田,原先為池姓人家居住地,因而得名。上井村、下橋村,一看也知道是有井有橋的,井叫劍井,至今存在,為千年古井;橋叫南陽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現僅存一個橋墩。碗廠村,當然是有廠的。這裡自古就有許多製作碗具的作坊,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一個大瓷廠,產品產銷兩旺,聞名遐邇。只是大坋村的村名有點費解,不知道什麼意思。我查了字典,“坋”有兩種讀音。一種念ben,意為塵埃;一種念fen,地名用字。溪坂村有個自然村,也帶有“坋”字的,叫坋頭。那裡有一個水庫,叫坋頭水庫,建成於1969年7月,是尤溪縣第一座小型水庫。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中洋村,過去可能叫嵩洋,因為嵩溪(現在叫文江溪)流經村境,舊時也有嵩溪堡之稱。當地人猜測,“中”與“嵩”讀音相近,有可能是後人讀音不準或為了書寫簡便而改寫為“中洋”的。有人說,中洋是從夏陽村分離出來的。夏陽之村名的由來,與居住於此的郭氏祖先有關。他們的先民來自德化縣的下湧鄉和高陽鄉,各取其中一字,取地名為下陽,意在懷念祖居地,後來改“下”為“夏”,一直沿用至今。夏陽村有個兌坑自然村,坑是指牛壠坑,那麼兌呢?兌是兌換的意思。這就牽扯出了坎裡村名的由來。原來,坎裡一村民與兌坑一村民兌換建房用地,在協商的過程中,坎里人說“怎麼樣?問你。”兌坑人說“兌給你。”他們說的是本地話,“問你”的諧音便是“坎裡”,“兌給你”的諧音便是“兌裡”。傳說,坎裡和兌坑的地名就是由此而來的。也有人說,兌坑以前盛產苧麻(製作土布的材料)。“苧”與“兌”方言相近。兌坑,意為長滿苧麻的坑壠。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那麼,夏陽村名與新陽鎮名都有一個“陽”字,二者有關係嗎?有的。新陽鎮所轄區域過去叫四十九都、五十都。民國時期,兩個都各設一個鄉鎮,分別叫新洋鎮和夏陽鄉。後來,兩個都合併成一個鎮,各取一個字,就叫作新陽鎮。新洋是新橋和洋頭兩個地名的合稱。這新橋之橋,叫乘駟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這個橋和橋頭兩端,是圩市,也稱作新橋圩,自古至今,都是很出名的。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有將近二十年時間,新陽就以新橋作為鄉鎮名稱。至今,新陽人在心底裡和口頭上,仍習慣把自己的鄉鎮稱作新橋。

至於我老家葛竹村,古稱葛陂,因四處葛藤蔓延而得名。後人又因村內多產毛竹更名為葛竹。可是,我們村裡人又說,葛竹村名的由來,是因為一種叫葛竹草的植物。奇怪的是,這種草在我老家並不多見。前年冬天,幾個友人跟我回老家看看,有人特地拔了一棵帶回來,然後上網索查,才知學名叫“硬杆子草”,“杆堅硬似小竹”“多分枝”“葉片條狀披外形”“圓錐花序長圓形”。看上去,這種草形狀修長秀美。不用說,我的老家葛竹村也是很美的。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猜你喜歡

【點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優秀專家”……這個尤溪人,不一般!

【快看】尤溪交警重拳打擊!這些人注意了……小心被罰!

【擴散】公安提醒:用微信付錢的,現在知道還不晚,對你很重要!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行走尤溪】新阳这些村名,竟然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