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不是歷史上唯一都城不在自家地盤的朝代?

澹奕


第一、都城和行在雖有差異,但是南宋事實上的都城就是臨安。

史學家是不會在南宋都城的研究糾結的,這是形式的問題並沒有多大價值,所以我們這些不專業的人也就不要糾結了,更不應該提出“南宋是不是歷史上唯一都城不在自家地盤的朝代?”這樣無形中還帶著些許自得的問題。

此外,趙構實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繼位的,所以即便糾結南宋都城,也不是東京開封府,而是南京應天府。

宋高宗將杭州改為臨安,定為行在而不是都城,說好聽點是為了不忘故土不忘國恥,說現實一點不過是一種政治秀,應對百姓輿論。

要知道南宋之初,宋高宗可是著名的“逃跑皇帝”,南京應天府實在紹興二年才被最終被金人佔據的。高宗和一班主和大臣早就忘了故土故地了,毫無收復之志。

但是為了顧及當時人心,便只能稱“臨安”,稱“行在”。

此後大家都很默契,也沒人提出升級為都城。

第二、即便按題主的邏輯,南宋也不是唯一。

中國的類似的例子,可以參考國民黨時期的中華民國。

外國的我可以舉一例:沙皇俄國。

沙皇俄國是以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的。

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末代公主蘇菲亞嫁給了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拜占庭的儀式和禮節帶到了莫斯科,拜占庭帝國的國徽雙頭鷹也成為了日後沙皇俄國和今日俄羅斯國徽。

自從沙俄就以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自居,號稱“第三羅馬”。

按這個法統,沙俄的首都是哪裡?肯定不是莫斯科,而是君士坦丁堡。

有一個說法很流行,那就是彼得一世臨死前告誡子孫:“我們的國都不是聖彼得堡,也不是莫斯科,我們真正的國都是被土耳其人佔領的君士坦丁堡,你們一定要徹底擊垮土耳其人,一定要將俄國的首都建在君士坦丁堡。”

所以歷史上俄國和土耳其死磕不斷。其實所謂的首都問題並不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才是兩國戰爭最關鍵的原因。


微史春秋


導讀:如果問南宋都城是哪兒,估計十有八九都會說是臨安府。其實這不正確,兩宋唯一的正式都城就是東京汴梁。臨安稱行在。什麼是行在?定義是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大明永樂元年為促進遷都北京就先稱北京為行在,在隨後完成遷都後正式建都。所以說至少在名義是南宋皇帝是以東京汴梁作為國都的。也許這也是自我激勵、不忘國恥的一種手段吧。那麼歷史上是否只有南宋一個政權的正式都城不在自家地盤呢?我仔細查詢了一下,還真不是。抗戰時期的民國政府也曾經用重慶做為陪都保持運轉,而正式首都南京淪陷在敵佔區。接下來,我們來簡單闡述一下這兩段歷史以饗讀者。


南宋定臨安為行在的時代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金國鐵騎佔領東京汴梁。sh擄燒殺搶掠後擄走二帝和宗室幾千人北歸。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北宋陪都應天府(商丘)繼位稱帝。改元建炎,延續大宋國號。可河南不安全啊,金國的鐵騎隨時可能追殺過來。高宗趙構一路南逃被金軍追著屁股打。從河南經過江蘇到浙江,最遠逃到了溫州。甚至跑到海上躲避。趙構曾經設想學習南朝以建康為行在,但是建康僅僅隔江和金軍相望。已經被嚇破膽的高宗還是覺得長江天險也不是那麼安全,沒看到陳朝被隋一鼓而下的結果嗎?於是選擇了錢塘江邊的越州改名臨安(臨時安全,也不知道是否是這麼解釋。再說逃跑也方便,坐船出海啊),作為臨時的行在。這一臨時就是就是一百多年。

正式建立臨安行在

如果說建炎年間高宗還有收復故土,還於舊都的想法的話。那麼改元紹興以後基本上就認命了。那麼既然認命了,怎麼不改行在為正式首都呢?這還得說皇帝和士大夫欲說還羞的遮掩手段罷了。名義上我還沒承認失敗,我們還要收復故土,自我麻醉而已。喊喊口號罷了。只能在醉生夢死的虛幻間憧憬一下了: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事要夢迴東京汴梁嗎)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個國度不再自己地盤上的理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民國政府陪都生涯

1928年少帥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國都南京。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日軍逼近南京。1937年11月17日,國府官員撤離南京。11月20日在武漢發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重慶四周環山,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易守難攻。尤其是長江三峽,是一個天然屏障,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始終沒有攻入重慶。自此首都南京淪陷到日偽統治區,脫離了國民政府地盤。1940年9月6日,國府發佈《國民政府令》明確了重慶擔負“戰時首都”的法律地位。八年抗戰時期,重慶是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國共(國民黨與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紅色箭頭為國民政府遷移路線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行在”一詞出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指的是天子所在之初。歷史上的行在最有名的當屬南宋的都城臨安。

1126年,北宋欽宗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東京,史稱靖康之變。女真人將徽欽二帝與皇族集體押往遼東,這在漢人眼裡是奇恥大辱,對外宣稱徽欽二帝“北狩”。作為北宋碩果僅存的一位直系親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天的河南商丘)稱帝,隨後趙構一巡幸招募兵士為由,逃亡南方,先後在揚州、蘇州、建康、紹興等地停留,這些停留之地就稱之為“行在”。當時金朝對這個流亡的小朝廷採取窮追猛打的策略,元帥完顏宗弼更是要“搜山檢海抓趙構”。宋高宗趙構逃得那是相當艱辛,一度在明州下海,在海上漂泊了很長時間。在這些日子裡,這些行船就是南宋的行在。



待南宋朝廷穩定之後,將其都城定在杭州,並稱杭州為臨安府,對外聲稱臨安只是宋朝的行在,都城仍是在異族統治下的東京汴梁。南宋朝廷之所以這樣,是為了向世人宣佈:汴梁城我遲早是要奪回來的!但是,自高宗以來,又有幾個皇帝真心想著怎麼收復故土的?南宋有三次大規模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和端平入洛。三次北伐,三次失敗,從此北伐徹底成為泡影。



其實歷史上北京也曾一度被明朝朝廷宣佈為行在。明成祖朱棣藉著清君側的名義,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奪位之後,將國都從京師金陵應天府遷至眼鏡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金陵降格為陪都。當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後,又將國都改為金陵,北京成為行在。明英宗又將北京恢復為京師。以上是老朱家人自己對辦公地點名稱的改變,即使被成為行在,皇帝還是在北京辦公。



若將行在的範圍再擴大一點,那麼東晉的國都建康也算是一個行在。晉朝的國都早就淪於異族之手,皇室南渡建立了東晉,定都建康。東晉的偏安一隅與南宋相似,雖然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北伐,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東晉滅亡,都沒有收復國都,所以我認為東晉的都城建康也可以認定是一所行在。

此乃本人的一絲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遊在路上的魚1986


南宋是北宋之後宋朝的延續,公元1126年靖康之恥後宋朝趙氏集團除了在外作戰的康王趙構外其餘皇室成員皆被虜至北方,北宋滅亡。趙構便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建立南宋,此時商丘是南宋的首都。但是趙構是個膽小的主,金國的威脅沒有解除,待在距離金國如此近的商丘實在是不安全。

果不其然公元1128年金國藉口南宋殺死了張邦昌而大舉南侵,宋高宗趙構聽聞趕忙南渡,一路過淮河渡長江,躲避金兵的進攻。公元1130年趙構將江寧府改為建康府(今南京),並定為行都,可金兵沒有停止南侵的步伐,趙構嚇得繼續往南跑,同時趙構也不敢再把行都定在離金國太近的地方,像建康這樣靠近長江的城池,一旦金兵南渡將像開封一樣完全暴露在敵兵圍攻之下,無法防守,斷然是不能再作為行都得。

趙構一路南下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最後又由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然後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到1130年趙構知金軍撤兵後才返回紹興府、杭州等地。紹興元年趙構將杭州升為“臨安府”,依舊稱開封府為京師,臨安也是臨時安頓之意。1138年金國將河南、陝西等地歸還宋朝,趙構回覆南京應天府之名,同年以主張求和的秦檜為右丞相,並定臨安府為行都,但仍然稱臨安為“行在”,不承認其首都的地位,同時將建康府改為留都。

南宋的百姓都希望有一天宋軍能夠再次北上,收復故土,還都開封,而且北宋皇帝的陵墓還在中原,若拋棄先帝陵墓肯定是不能讓南宋皇帝接受的,所以南宋一直沒有建立真正的首都,只是將臨安當臨時的首都,官方還只稱它為“行在”,縱使臨安已經具備了首都一切的功能,依舊不能明面上被稱為首都,否則就表明朝廷無北伐之意,只想偏安一隅,這是百姓不願看到的。

就這樣南宋經歷了數個皇帝,臨安也沒有被官方承認為首都,但是當時臨安的繁華程度已經超過了原來北宋都城開封,成為國際性大都城,即便如此臨安也沒有資格成為真正的首都,頗為可惜。由此南宋也成為唯一一個都城不在自身國土的朝代,這是那個時代背景下所註定的。南宋的多少文人墨客都幻想著宋軍能夠北定中原,可惜南宋小朝廷不這麼想,終南宋一朝,北伐都寥寥無幾,甚至不如三國時期實力最弱的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