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為什麼被稱作是航母殺手?

洋姜視頻


說到“航母殺手”,相信絕大多數觀眾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彈道導彈以及反艦導彈,而另外一種古老的兵器卻常常被忽略: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魚雷。

實際上,魚雷早在1866年就已經被研製出來了,要論資歷的話,如今風頭正盛的反艦導彈反而還得叫魚雷一聲大哥,有意思的是,如此古老的兵器至今仍然沒有被淘汰,相反的,最近我國更是研製出了一種設計非常獨特的新式魚雷,而縱觀全球,各國海軍也始終把魚雷視為一種準戰略裝備。

因為魚雷的一項優勢是反艦導彈甚至彈道導彈都無法比擬的,眾所周知,導彈打得位置無外乎水線以上的甲板,艦島,艦橋等上層建築,這些部位即使被擊中也只是喪失戰鬥力而退出戰鬥,海戰史上出現過不少甲板上方都被削平了,艦艇照樣大搖大擺地開回去再修好並重返戰鬥的案例。

而魚雷可就不同了,它專門攻擊水面艦只的薄弱以及要害位置,即水線之下的船底,縱使這些部位都有相應的防禦措施,但在裝藥量極大的魚雷面前,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炸出一個大洞,要知道,再大的船,哪怕是航空母艦這種滿載排水量在十萬噸級別的鉅艦,船底一旦漏個大洞,照樣也得沉沒。

當然,魚雷也存在不少先天缺陷,首先是射程近,相比較動輒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導彈,魚雷那15到20公里的射程根本不夠看,潛艇很有可能在進入最大射程範圍之前就會被反潛武器提前截胡,同時,航速慢,並且沒有制導也增加了魚雷可被規避的概率,限制了該種武器的應用範圍。

但是這些問題隨著國產新式超空泡魚雷的橫空出世,都一一迎刃而解,這是一種設計非常的獨特的魚雷,它最早由前蘇聯發明出來,沒錯,正是大名鼎鼎的,有著“水下火箭”之稱的暴風雪魚雷,由於水的阻力非常大,比空氣大900倍,因此魚雷的速度被嚴重限制,無法和導彈相提並論。

而超空泡魚雷的獨特設計原理,能夠為自身自動製造出一層氣體外衣,讓整個魚雷包裹在其中,最大限度上避免與水直接接觸,從而獲得非常快的速度,據悉,暴風雪魚雷的最大航速可以達到每小時400公里,即每秒111.11米,這已經相當於一架飛機的速度了,幾乎無法被躲避。

我國曾經向前蘇聯加盟國購買過至少100枚以上該型魚雷,並在其基礎之上將航程提高到了90公里,將時速提高到了555公里,同時還通過高速光纖指令傳輸技術賦予了它轉向導航的能力,使其成為了水下的反艦導彈。

那麼問題來,觀眾朋友們覺得,除了彈道導彈,反艦導彈,魚雷以外,還有什麼裝備可以用來反艦艇呢?歡迎各位在留言區發表見解,洋洋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看法。


迷彩虎軍事


魚雷的起爆效果更好一些,這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原因了。

例如,最常用的反艦導彈AGM-84

這是一枚直徑340mm長度為4.64米的導彈,重量只有1110千克,戰鬥部裝藥量為210千克。

通常的情況下命中一枚可以摧毀一艘2000噸級水上艦隻。

而常用的魚雷,例如MK48,直徑為533毫米長度為5.85米,重量為1500千克,戰鬥部裝藥量接近300千克。


看似和導彈的裝藥量差的不算特別多,但要注意一點的事情是,兩種武器的攻擊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AGM-84攻擊一艘大型艦船的時候,導彈在接近目標的時候會爬升到1800米的高度上,然後會近乎垂直的俯衝到目標上空爆炸。這其實是因我200多千克的炸藥很難徹底摧毀大型軍艦,所以就採用了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炸燬大型軍艦的上層結構和指揮、電子系統使這艘軍艦失去戰鬥力。

但航母基本上艦橋的大小就差不多是一艘驅逐艦的噸位了,AGM-84這種攻擊形式是沒有太多效果的。


相反,魚雷的攻擊則是依靠接近於水位線的位置爆炸,由於水是一種幾乎不可壓縮的物質,因此水是可以傳遞大部分爆炸能量到船體上的。

這樣一枚裝藥量並不比導彈多更多的魚雷則可以直接炸斷一艘船。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在於魚雷並不好防備。導彈的防禦是可以靠雷達進行早期預警的,但是,魚雷運行在水面之下,對魚雷探測只有靠聲納系統進行。而目前很多軍艦僅僅使用被動聲納,需要精確探測目標的時候才會開啟主動聲納。因此對魚雷攻擊的防禦窗口太大,往往會探測不到魚雷的來襲。


而且

即便探測到魚雷來襲,軍艦除了做出機動躲避外,很難實施真正的有效防禦手段。近防炮一類的武器是很難打到水線以下航行的魚雷的。


現代魚雷又大多具有很高的智能性,對於航母這類的大型船隻,只要一旦鎖定,則很難脫靶。

至於射程,雖然水下運動是一個短板,但目前魚雷通過攜帶大量燃料射程已經可以達到過百公里的距離。

配合潛艇等投放手段其實對航母的威脅還是很大的。


另外,傳統意義上的魚雷也被做出很多改進。

例如現在已經將魚雷和巡航導彈進行合體了。在這樣的狀態下,前段飛行是導彈,後段攻擊是魚雷的兵器也是切實存在的。


軍武數據庫


任何軍艦(包括航母)寧願挨一枚重型反艦導彈,也不願挨一枚重型魚雷,世界獨立研發導彈的國家有兩位數,而能獨立研發重型魚雷的國家也就只有個位數。魚雷自誕生以來就是一等一的軍艦殺手,並且在不斷完善,威力也不斷增大,它也是小國打不對稱海戰當中的利器,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日本那麼重視魚雷的研發,而日本海軍的整個九段漸漸邀擊戰術都是圍繞魚雷來制定的。而經歷過百年的蛻變,對於這一種,水下武器不僅沒有像大口徑主炮那樣被反艦導彈給淘汰,反而成為海軍的技術核心。



魚雷之所以能讓所有軍艦這樣忌憚就是因為它的破壞來自於水下,而軍艦則是就是浮在水面上的作戰平臺,一旦自身浮力遭受破壞,那麼即使你擁有再強的戰力也不頂用。因為來自於水下的結構破壞是損管解決不了的,艦艇損管三大項目排水、堵漏、滅火中,有兩個項目就是專門是針對魚雷破壞而制定的科目,軍艦就算你上層建築被燒到稀巴爛,只要水密結構不被破壞就不會沉。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的沉沒的4艘航母有聲書就只是上層建築被炸得稀巴爛,但是並沒有喪失浮力而沉沒,最後你只是被幾分發射魚雷擊沉而已。


同樣是被飛魚導彈命中,上圖還爆炸了,而下圖沒爆,但是下圖的卻沉了?為什麼?

而現代航母1000多個水密隔艙中,水下就有幾十個大型防雷隔艙,一旦中雷它唯一的自救方法只有關水密隔艙並在向未中彈的一側注水恢復平衡,並積極抽水,才有可能將軍艦拯救回來。所以這也是魚雷一直被潛艇攜帶沒有被導彈替代的原因。而據說中國海軍能在魚雷技術上快速突破,我國南海地區的漁民功不可沒,南海作為美國的常客,經常在南海搞一些小動作,經常在南海“撒魚苗”,而中國漁民就經常打撈起一些奇奇怪怪的“魚”,聽說這種魚的價格非常高,經常有價無市。所以有想要去南海“打魚”的嗎?ヽ(•̀ω•́ )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