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顧愷時(1913-2005),江蘇啟東人。我國胸心外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著名收藏家。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顧愷時

從窮苦長工到大戶世家


顧家原籍江蘇太倉。顧愷時祖父顧西樵(1855--1934),學名漢儒,18歲時父親病故,故來到崇明內沙謀生,成為昝姓地主家中的幫傭。由於他勤勞淳樸,深得主人信賴,昝姓地主就委派他管理沙地上的柴息。後來沙灘地越漲越多,昝家就與長工們約定,外沙墾荒收成,一半歸昝家,一半歸開墾者所有。於是,顧西樵就帶領卓樵、松樵、啟樵、協樵四個弟弟及其餘幾個單身青年來到大同村附近,夙興夜寐,艱苦奮鬥。寒暑數易,昔日荒灘終成阡陌良田。70歲時,顧家土地已積累到80萬步(3200畝)之多,成為外沙有名的大戶地主。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顧西樵雕像


顧西樵富而思貧,樂善好施,每年總要請人做一些薄皮棺材,送給無力殮葬的苦難人,此舉稱為“化材”。同時,他關心社會民生事業。1922年與三沙董事黃國華、黃召甘建了63間房子,租給別人經商,大同村隨之興起,成為啟東東部有名的集鎮。為安定社會秩序,顧西樵還發起創辦了遊民習藝所,將附近的一些盜賊、賭棍、煙鬼等收羅進去,進行教育改造。1928年,啟東設縣之初,以顧西樵捐款購地二千步,籌建中山公園,即今天的人民公園。

在家業略興之後,顧西樵堅信“書包翻身”理念,延請永興沙老秀才吳建興為業師在家授學。光緒21年(1895)開始,顧西樵在自己宅上創辦了一所三沙小學。1928年,他將學校遷至住祝字圩,改稱祝字小學。對於子女教育,顧西樵擁有超越時代的眼光。他將多個子女送往日本深造,5子3女,後來皆成為傑出才俊。顧氏眾兄弟學成歸來後,均胸懷大志,在地方治理、醫學事業等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4年,因偶患感冒,顧西樵先生在上海辭世。國民黨高官以及上海地方名流紛紛題詞致哀,極具哀榮。蔣中正題詞:西樵先生象贊 義方啟後 蔣中正。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詞: 西樵先生遺像 世有谷貽 林森。題詞的還有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居正、戴季陶等,上海軍政代表吳鐵城、楊虎,上海名流虞洽卿、杜月笙等,另外還有軍隊部分將領。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顧愷時之父顧南群(1892~1964),字澤民,顧西樵第三子,畢業於日本愛知醫學專門學校,1917年回國。1918年在上海創辦南洋醫院(後改為上海胸科醫院、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南洋醫科專門學校,任院長、校長。1938年創建南洋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在淞滬會戰等國家危難之際,顧南群昆仲能堅持民族氣節,積極救助死難將士、流民,得到了國府上下及上海各階層的廣泛讚譽。1949年,顧南群赴臺灣,1964年病逝。2008年10月,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建院90週年,該院報經上級批准,為顧南群樹立銅像一尊。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顧南群雕像(現瑞金醫院盧灣區分院內)


胸心外科“顧一刀”


顧愷時(1913~2005),1913年1月出生於江蘇崇明外沙大同村(今屬江蘇省南通市啟東惠萍鎮)。

少年時代的顧愷時就深愛科學。在上海中學讀書時,他就和幾個化學興趣愛好者一起成立了學校的中華化學社。校方十分重視這件事,同意讓化學社利用學校的實驗室開展研究活動。顧愷時就和同學們在實驗室興趣盎然地試製雪花膏和香皂等,還寫了許多論文,自行出版了鉛印的《化學》雜誌。儘管顧愷時熱衷於化學學科,不過,受父親影響,他的志向還是當一名醫生。

1931年,顧愷時在上海中學畢業,因品學兼優被推薦入天津南開大學生物系,後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七年制本科,1938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在中山、華山、南洋等醫院任職。1947年,他和妻子成言嘉赴美進修,先後在美國梅育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附屬馬薩諸塞州醫院學習胸外科。1949年,兩人決計放棄國外優越工作生活條件,回國工作。

1956年,顧愷時把父親顧南群一手創辦的、擁有250張病床、價值上億元的南洋醫院捐贈給國家。在他的帶動下,全上海60餘傢俬立醫療機構把3000多張病床和價值重大的設備都捐獻給國家,由私立改為公立。195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顧愷時創辦了上海市胸科醫院,並擔任院長。

1958年,顧愷時與工程師鄧振秋等人合作,造出了中國第一臺人工心肺機。同年7月12日,顧愷時用人工心肺機代替一位12歲少女顧永貞的心肺功能,血液暫時通過這臺機器在體外循環。顧愷時抓住這位患有右心室漏斗部分狹窄病人的心臟暫時休息的片刻,迅速把她的右心室上一塊1釐米大小的多肉切除了。病人在手術中全身血液在人工心肺機內循環八次,僅用了12分30秒,手術圓滿成功。這是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醫學界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震動全球醫學界。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有“顧一刀”美譽的顧愷時還開創了中國胸心外科數個“第一”:在國內施行第一例全肺切除獲得成功;1954年發明了“骨膜外塑膠球填塞術”和“肺切除並行胸廓成形術”;1957年創制成功無縫塑料纖維人工血管,為我國血管移植開創了新途徑;1960年首創心臟二尖瓣擴張器進行二尖瓣分離術,被中外醫術權威稱“偉大的外科學家”和“醫術驚人”等讚詞,為我國醫學界贏得了國際盛譽。

顧愷時先後編著《心臟血管外科學圖解》、《實用肺結核病治療學》、《臨床心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等多部醫學名著。2002年,年屆九十的愷時先生懷著對胸心外科專業的無限熱愛,又組織編著出版了《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鉅著,為我國胸心外科事業的發展再次做出重大貢獻。

1983年,在全國心血管外科學術交流會上,顧愷時與黃家駟、吳英愷、蘭錫純三位教授一起被確認為我國胸心外科四大先驅和奠基人,次年他被聘為美國胸心外科學會終身會員。1985年,顧愷時獲“世界心臟直視手術外科學術”會議頒發的“顧愷時醫師在心臟血管外科手術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偉大貢獻”金字獎牌,再次為祖國贏得榮譽。

收藏收成“託孤之交”


不少人知道顧愷時是 “上海一把刀”,但不知道的是,他也是滬上文物收藏界非常推崇的文物鑑賞家和收藏家。

顧愷時說過:"1947年我和夫人成言嘉在美時曾多次去波士頓、紐約等博物館,看到不少我國本土文物,觸景生情,深感祖國對人類文化貢獻之偉大和藝術水平之高,令人感慨萬千。回國後,在工作中巧遇古董商,暢談之後,一見如故。其後,有機會收藏罕見珍品,實為無價之寶焉。"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上海博物館新石器晚期五孔玉刀,顧愷時舊藏


顧愷時夫婦回國後,結交了不少文藝界的朋友,如畫家劉海粟、謝稚柳陳佩秋夫婦、文學家秦瘦鷗等。在夫婦倆的床頭牆壁上,懸掛著著名花鳥畫家江寒汀的巨幅畫作……他倆偶爾也會逛逛古玩商店,購進幾件喜愛的文物,藏品也就漸漸多了起來。但兩人的收入畢竟有限,不可能形成氣候。不過一來二去,顧愷時見識多了,有了一定的鑑賞力,成了業餘的文物收藏家。

正在這時,出現了一個病人,是南洋醫院一位副院長介紹來的,要求顧愷時為他的腹部動手術。此人名叫葉叔重,是做古董生意的商人。診病之餘,顧愷時向他敘述了他在國外看到的文物。玉刀、玉璧、玉笏、敦煌壁畫……令顧愷時既興奮又難過,冷不丁葉叔重插進一句:“那些都是我經手賣出去的!”一時間,顧愷時愣住了。

原來,葉叔重在上海開了一家文物古玩店“禹貢”,店面雖然不大,但收藏品的品位、數量在當時的中國都屬第一流的。他的生意也做得特別興旺,找他的外國人很多很多。1951年至1954年,上海博物館還從禹貢收購了商代晚期四羊首瓿、西周晚期龍紋大鐘等珍貴文物11件。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商四羊首瓿,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高38.8釐米,口徑31.6釐米,底徑29.1釐米,重1.4千克。葉叔重舊藏,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說起顧愷時收藏的第一件重要文物,就與葉叔重有關,而且還真有點小故事。

有一天,顧愷時、成言嘉興沖沖地到葉叔重的禹貢古玩店去拜訪。那間古玩店是小小的木板房,一點也不起眼,可裡面的寶貝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夫婦倆自知囊中羞澀,僅僅是欣賞欣賞而已,未作非分之想。不料,葉叔重想重謝這對救命恩人。故而一再追問:“你們看中什麼沒有?”兩人只好笑笑,未作回答。

時隔不久,那位介紹葉叔重請顧愷時開刀的副院長也提起這事。顧愷時終於按捺不住說:“那把馬口鐵匣子裡的玉刀,我很喜歡。但我的力量只不過500元。” 隔天,副院長告訴顧醫生:“我給叔重說了,他說只要200元。”那可真是天上掉下一個餡餅!價值連城的玉刀,竟只要200元,那不等於是白送嗎! 但是,這話說出去已經兩個月了,後面卻竟無一點下文。莫非葉叔重反悔了?顧愷時也就不再問及。

一天,副院長對顧醫生說:“葉叔重請你吃飯,我是陪客。”在飯桌上,葉叔重捧出一個兩尺多長的錦緞盒子,裡面正是顧日思夜想的玉刀。原來,葉叔重曾對副院長說:"這玉刀本是無價之寶。我原先以為顧醫生在古董方面是外行,沒料想他如此有眼力。既然他是知音,如不嫌棄的話就贈送給他吧!今後,凡是他需要什麼古董,只須開口便是。"

買了第一件,就有第二件、第三件……顧愷時有點靦腆地說:“真不好意思呀,一件件寶貝,每件他只收我100元,其實值1萬元呀!” 但葉叔重夫婦是重感情的人,且為顧愷時夫婦熱愛文物的真誠所感染,願意做這樣的“生意”。

隨著時光的推移,葉叔重和妻子夏佩卿,不僅是顧愷時、成言嘉的病人,也成了他們的至交朋友。顧愷時夫婦從精鑑文物的葉叔重那裡學到不少鑑別、欣賞文物的知識和竅門,漸漸也成了有見識的文物鑑賞家。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鑲嵌獸面紋戈(商晚期),顧愷時舊藏,現藏上海博物館。

1954年,人民政府對文物外流作出規定,對私營文物店號進行整治。葉叔重解放前做過不少外國人的生意,一下子成了整治對象。其時,葉叔重想到了顧愷時。顧愷時瞭解事情後,原不想沾手,但又怕極品文物流失,故而答允收下那些至寶。謹慎起見,顧愷時要求葉叔重一一開具發票,作為正式的交易。後來,葉叔重與另一古玩大亨張雪庚被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徒刑十五年,財產被沒收,在青海服刑並最終命折於此。

在此之前,葉叔重已把家中尚剩的古董,連同自己的六七個孩子全部託付於顧愷時。於是,顧愷時一面用工資收入來幫助葉叔重的孩子們生活,一面卻真的成了古董收藏家了。當妻子感受到生活的壓力時,顧愷時對她說:友人的家庭有難,我們理應伸出援手,何況,我可以盡力使這批珍貴的國家文物不至於散失。

書畫收藏


顧愷時對藏畫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建國初期,顧愷時從友人那裡得到幾幅古畫,他便帶著這些畫慕名來到謝稚柳先生府上求教。雖然素昧平生,但是以畫會友,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謝稚柳的夫人陳佩秋也是名書畫家。顧愷時對她的草書讚歎不已,稱她的字體秀麗活潑,堪稱一絕。“君子之交淡如水”,幾十年來,顧愷時和謝稚柳夫婦之間的畫誼十分深篤。凡是顧愷時請謝稚柳先生繪畫的,他從不謝絕,而且馬上應允,並按規定的時間專程送上。

“文革”之後,顧愷時更廣泛地和諸位畫家聚會。劉海粟先生和他是世交,經常在一起敘舊。有一次海翁專程來顧愷時府上造訪,並大筆一揮,繪成《鯤鵬展翅九萬里》贈送給他。顧愷時把這幅畫裱在客廳正中。

1987年年初恰逢顧愷時的75歲壽辰。他準備了一本冊頁,由朱屺瞻、謝稚柳、朱復戡、唐雲、程十發、劉旦宅等題詩作畫。97歲高齡的朱屺瞻原本已經封筆,顧愷時親自登門拜訪,朱老先生念其心誠,便破例為他繪了一幅蘭石圖,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啊!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北宋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高4.8釐米,口徑23.2釐米。顧愷時舊藏,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緣於愛國,歸於愛國


陸陸續續地,顧愷時、成言嘉夫婦收藏了200多件文物,從玉器和瓷器到青銅器及書畫,時間從夏代到清代,其中不少都是是稀世珍品。

“文革”十年動亂中,顧愷時也未能倖免。“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洩露國家機密”,“裡通外國的特務”,欲置死地,何患無辭。顧愷時被關了四年大牢。四年的牢獄生活,分分鐘都是煎熬。後在成言嘉的四處奔走下,周總理在病中親自過問了這件事,顧愷時才得以釋放。

當造反派前來抄家時,顧愷時義正詞嚴地說:"這百多件文物都是國寶,必須讓博物館來收。否則,一件也不準動。"他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竟把這幫人給鎮住了。由於前後幾次抄家的“紅衛兵”兩派對立,不幸中的萬幸,這二百多件文物最終得以封存不失。

“文革”結束後,市裡落實政策,要把這二百多件珍奇文物發還給顧愷時,可是他堅辭不收,說:"早有捐獻之意,還是如數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能鑑賞這批國寶。"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商獸面紋斝,商代中期的青銅器。高31.3釐米,口徑18.4釐米,重1.8公斤。顧愷時舊藏,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1978年,顧愷時和夫人成言嘉教授將畢生積蓄購置的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的225件珍貴文物,全部捐獻給國家(上海博物館),其中有商代的獸面紋戈、大玉戈、遊父癸卣北,宋代的定窯印花雲龍盤,南宋的哥窯葵口碗,金朝的鈞天藍釉紫紅斑罐,明萬曆的景德窯五彩花果盤等等,有一把玉刀甚至成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畫部分則包括:元代趙松雪字卷、宋代朱潤清山水卷、明代陳嘉昌花卉鳥獸長卷、董其昌山水大軸等十餘幀精品。

為此,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向他倆頒發了褒獎狀:“顧愷時先生偕夫人成言嘉女士將歷年收藏的商代玉戈、商代獸面紋斝、宋定窯刻花雲龍盤、宋哥窯葵口碗等珍貴文物貳佰貳拾伍件率先捐贈給國家,這種酷愛祖國文物事業的精神殊堪嘉尚,特予褒獎。”

2005年7月7日,九三學社成員、上海市政協第一至第七屆委員、我國胸心外科的創始人之一、上海市胸科醫院名譽院長和上海鐵道醫學院名譽院長顧愷時先生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3歲。


大收藏家442期:顧愷時,“上海一把刀”的收藏奇緣



宓正明《憶著名胸心外科專家顧愷時教授》

啟東老蔡《啟東拓荒先輩顧西樵》

其它


歡迎朋友們提供更多大收藏家資料!謝謝!


大藏嘉——您的藝術財富管理專家

服務10000名會員

收穫10%以上年化收益

發現·收藏·傳播人類新文化

這是您的追求,也是我們的光榮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