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歸去來兮辭》?

平平靜靜59


蘇東坡為何最喜愛《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一曲歸去來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心中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記,而在兩宋與民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大量追和之作。這篇文辭能受到如此之大的關注與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子曰學而優則仕,然而仕途又常坎坷,在面對黑暗的現實之際,文人士大夫常常徘徊於入仕與隱逸之間,而《歸去來兮辭》則為知識分子們做了一個範本,文人們也能借此表達自己的高潔志趣。文學大家蘇東坡更是對這篇辭作先後作了三次在創作,能夠得到蘇東坡的如此喜愛,陶淵明應是會嘆惜當時少了一位知己吧。

一、《歸去來兮辭》的抱真隱逸思想

陶淵明在宦海浮沉了十幾年,弱冠之年就開始遊宦,以謀求生路。沈《傳》:"弱年薄宦, 不潔去就之跡。"然則淵明任州祭酒之前嘗為生活所迫出任低級官吏,這種低級官吏雖能親近百姓,但卻更讓人無力,因為小吏權小力微受制於人,只能違背本心強迫自己去做一些傷害百姓的事情,這種生活讓陶淵明痛苦不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在那種環境下無法保持本性的真淳,只有

"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迴歸田園才能找回本心,"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首歸去來便是在這種心境下出生的。

陶淵明一貫以隱士形象出現,以真誠、淳樸的性格示人,希望時事如他所願,但重視難以實現,"大偽斯興",正直之士反而"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陶淵明自詡"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說自己的剛強勝過玉石,這種堅貞高潔之志就是陶淵明所追求的"真樸",這種不僅體現在遣詞造句的質樸自然上,更溢於文辭的精神感染之中。當時晉宋時期的文學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以仿謝靈運的大方巧妙但冗長拖沓的、以故事堆砌對偶成篇的講求雕琢的、與音律相配的智注重辭藻豔麗的風格,其實這三類可歸於一類,即之中形式而忽略詩歌情感功用的文學風氣,而陶淵明的作品超出了但是的文學風氣,成為獨立於一時的佳作。



蘇軾行書《歸去來兮辭》

二、兩宋時期蘇門群和

陶淵明則以他毫無掩飾的真摯人格、簡樸自然的語言風格成為一股清流,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重視,但在蘇軾的推崇下成為了隱逸的代名詞,"淵明文名, 至宋而極。" 而《歸去來兮辭》不僅是陶淵明作品的高峰,更可稱得上是隱逸作的頂峰。

蘇軾一生酷愛陶淵明詩文, 對《歸去來兮辭》尤其鍾情, 先後三次進行仿、改、和等再創作,"東坡酷愛《歸去來辭》, 既次其韻, 又衍為長短句 《般涉調哨遍》,又裂為集字詩《歸去來集字十首並引》 "而對陶淵明其他作品只作一和。蘇軾對《歸去來兮辭》的鐘愛是由於蘇軾自感與陶淵明處境相似、感受相近。蘇軾當時受到的政治波及,幾番被貶,三次和陶都是作於遭貶謫期間,歷經烏臺詩案、洛蜀黨爭,蘇軾心力交瘁,深感宦海深沉,直嘆 "歸去來兮, 吾方南遷安得歸","悟此生之何常, 猶寒暑之異衣",蘇軾已看淡朝堂之上的種種陰鬱詭譎, 其倦遊思歸之心境與陶淵明無比相似,是故有"我其後身蓋無疑"之嘆。蘇軾作的《和陶歸去來兮辭並引》序雲:"子瞻謫居昌化, 追和淵明《歸去來辭》, 蓋以無何有之鄉為家, 雖在海外, 未嘗不歸云爾。"遭貶的自己無何有之鄉,連可"歸去來"的家都沒有,比之陶淵明更悲切,看似曠達實則淒涼

"已矣乎,吾生有命歸有時,我初無行亦無留。"

蘇軾邀蘇轍同和, 蘇轍又輾轉邀請秦觀、黃庭堅、張耒、李之儀、晁補之、李廌等蘇門文人共和。這場文學活動持續了五年,蘇軾逝世時仍在持續,蘇門諸人及其他文人通過和陶來追悼懷思蘇軾,這場和辭可算是浩浩蕩蕩,在當時形成了不小的影響,而"'陶淵明'紛然一日滿人目前矣。"和陶辭從北宋中後期到南宋後期形成了熱潮。蘇門和陶辭成為文壇佳話流傳,後代文人紛紛效仿,每代都出了和陶淵明《歸去來兮》的辭作,然而再沒有一個朝代再出現蘇門群和陶辭那種盛況了。

三、民國再興

在民國時期,民眾對陶淵明格外關注,出現了大量《歸去來兮辭》的仿作, 而且時人常常引用《歸去來兮辭》中的語句或借其題旨以表達情志, 而以"歸去來兮"命名的文學、藝術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小說、電影、話劇創作中,時常出現"歸去來兮"之名。這種滲透不僅是由於這一辭作被選教材,更是由於其中的浩然正氣以及對城市喧嘈生活的不滿和官場黑暗的厭惡。民國時期,戰亂頻仍,動盪的時勢讓時人更為困惑,選擇更加艱難,而《歸去來兮辭》中崇尚自由的意志正是民國時人急需的信念,由此可知民國時期《歸去來兮辭》備受推崇的原因了。


一往文學


一彎盛開荷花的清流

——簡析《歸去來兮辭》(並序)的語言特色

武漢一中 高尊平

關於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緣由,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拋開爭議不談,從文本切入,或許看得更加真切。 在《歸去來兮辭》序文中,作者陳述了辭官的動因。一是妹妹在武昌(今鄂州)去世,身為彭澤縣令的作者要趕赴外地奔喪,不得不離開衙署。此為直接原因。二是詩人受老莊思想影響,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與官場的繁文縟節、循規蹈矩、格式化、程式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於是心生歸隱之念。這才是根本原因。由此看來,陶淵明不是一株開在華屋高堂的水仙,而是一莖開在曲水清流中的荷花。 就語言特色而言,陶淵明的詩歌則像一條盛開荷花的清流。自然、清新、雅緻、淡遠、綿長,是該詩基本的語言特色。 從詞語選用看,該詩較多地採用了疊音詞、雙聲詞、疊韻詞,既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又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其中,疊音詞有“遙遙”“飄飄”“翳翳”“欣欣”“涓涓”“遑遑”等,表意形象鮮明,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傳達出輕鬆、閒適的韻味,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強烈期盼和無比喜愛的情感。雙聲詞有“惆悵”“崎嶇”,疊韻詞有“盤桓”“窈窕”,連綿詞的使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音樂感。 從句式運用看,該詩以整句為主,偶用散句,語言整飭,節奏鮮明,形成明快、流暢的格調。全詩以6字句為主,兼用七言、四言、八言、三言。大致說來,四字句和六字句可劃分為兩個節拍,如“乃瞻/衡宇”“奚惆悵/而獨悲”,相對歡快;七言和八言則劃為四拍,如“田園/將蕪/胡不/歸”“胡為乎/惶惶/欲何/之”,相對舒徐。疾徐相間,較好地反映了詩人情緒的變化。如第一節,首句用四字句,反映詩人急迫歸隱的心情;接下來連用三個七言句,表達誤入官場、遠離田園的沉重心情,一疾一徐,配合情緒的表達,可謂恰到好處,渾然天成。 從修辭使用看,除大量採用對偶外,詩歌還採用了反問、比喻、用典、借代、誇張等修辭,修辭的運用增添了文采,增加了蘊含,突顯了清新、雅緻、淡遠、綿長的語言風格。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採用對偶,化用典故,表達迷途知返之意,富含哲理。“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採用對偶、借代和誇張修辭,“容膝”指代簡陋狹小的居室,該句表達蔑視富貴、安於貧賤、知足常樂的情懷,表意鮮明顯豁。“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採用對偶、比喻(雙關)修辭,畫面清新淡遠,而蘊含十分豐富,物我無間,情景交融,詩味濃郁。“胡為乎惶惶欲何之”,採用反問修辭,傳達出自我商量、自我勸勉的語氣,反映詩人摒棄名利思想、根絕仕宦念想的決心,在迂迴委婉的語氣中表達一種決絕的志向,回味悠長。 從韻腳使用看,第一節押灰堆韻,第二節押人辰韻和言前韻,第三節押油求韻,第四節押衣期韻,押韻強化了語言的迴環美和音樂美。 總之,《歸去來兮辭》宛如一彎盛開荷花的清流,呈現出清雅、淡遠、自然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既與文章內容有關,也與作者人格有關,還與語言運用有關。


平平靜靜59


題不俗,出題者必不俗之人!

辭為陶淵明的帶有現實主義色彩而又歌頌大自然抒情大作o

他淡泊名利視官場如枷索,還抒發了對大自然對樸實農民的熱愛o

在如今現實中有此偉大情懷者能有幾人?

棈神珍貴,太珍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