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逸聞之吞津老叟

養生逸聞之吞津老叟

宋.楚地有秀才郭束,字靜,晚號“吞津老叟”,江蘇寶應人。其人乾瘦,素體虛火內熾,心悸、五心煩熱,夜寐不寧。長年延醫求治,醫者多投以清熱滋陰之劑,真是:

湯火心徒切,

君巨劑有神。

能將上池水,

盡與濟生民。

可是,每取時效,而未能除其疾矣。一年春夏之交,郭氏赴福州鼓山遊覽。葛仙岩洞的一首洞壁詩吸引了他:

葛洪吐飯幻成蜂,

洞壑風生響萬松。

恰似放衙聲亂嚷,

巖前奇石化仙蹤。

這時,一位道士走近郭明經身旁,向他介紹起葛洪的生平: 葛氏,生於西晉後期,為東晉名醫。他主張“儒道合一”,提出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葛洪,曾於此洞求仙煉丹,認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長壽)也。”葛氏養生強調心理素質和精神健康,當年在朝野頗有影響,曾被元帝召為丞,賜“內天候”。其晚年隱居廣東羅浮山中養生保健,著《玉遂方》、《肘後方》享年81歲。

道士又說:“葛氏於此洞靜養,常以咽津代食,而被時人俗稱為‘葛仙’”。

郭氏聽了道士這番意味深長的講解,深受啟迪,茅塞頓開。於是他從福州鼓山歸故里後,在家中園林內仿《葛仙岩洞》建造—座“滴水洞”,如志曰:“郭明經於南涵洞西首,疊吝湖石為山,引太湖之水,注之波流,瀠洄數山,水晶四布,似泉水湧注而下,水聲如語,故立雅號‘水語山房’。”

郭明經,從此仿葛洪吞津養生保健,法於每日午後少食咽津,坐禪氣沉丹田,聆聽水語,攪舌吞津,即所謂“赤龍攪水津。”刺激唾液分泌,頻頻嚥下,意送丹田,久則果然虛火漸清,諸恙悉平。《友漁齋醫話》:“若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漱津滿口,作三次嚥下,如是數行,可除浮火(陰虛內熱)。”猶如《吞津》歌曰:

津液頻生在舌端,

尋常漱嚥下丹田。

於中暢美無凝滯,

百日功靈可駐顏。

吞津老人,以唾液這種自身蓄積養生,正如中醫所云:“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益五臟之氣,清老人全身虛火,故對其形神健康大有裨益,壽越耄耋而貌若壯年矣。

選自歐陽春早《中國古代養生逸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