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妙在何處?

一綠浮芳


這是南宋詩人志南的一首絕句,此詩孤篇成名,描寫早春二月之景,淡雅而細膩,是宋詩的代表作品。

志南是宋代的一名詩僧,詩僧就是擅於作詩的僧人,即既是詩人,又是僧人。志南生平不詳,名字也不識,"志南"只是他的法號。在南宋文壇上,志南並不是什麼風雲人物,但這首詩卻廣為傳頌,也是孤篇留名之作。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全貌: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南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是宋詩的代表作品。為何要說宋詩呢?因為宋詩和唐詩是不同的審美路徑。唐代無疑是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幾乎把詩歌都說遍了,因此清代蔣士栓說:"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

宋人為了不被唐詩掩蓋光輝,或者不因循守舊摹古擬古,只能另闢蹊徑,開創了以"平淡美"為最終審美追求的宋詩風格。著名的宋詩研究大家繆鉞先生在《詩詞散論》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析透闢。"這就較為準確地區分了唐宋詩的不同風格。

題中的這首詩,就體現了宋詩之美。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一、自然本真之樂

首先,這首詩的意思很好理解:詩人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古樹樹蔭下。然後拄著柺杖走過橋東。春光正好,杏花微雨中,"我"在花瓣中漫遊,花瓣沾上衣服,落了一片片花兒,彷彿要打溼我的衣裳,風早已褪去了寒氣,楊柳春風拂面而過,溫和淡然,一如此詩的春日美景,令人沉醉。

古樹林、杏花雨、楊柳風,這都是自然界的景物,這些事物一組合,本身就有詩境,而詩人的路徑也是自然而然,停下小船,扶著柺杖去到橋東,沿途賞春日美景,不知不覺間落了一身杏花雨,吹了清爽的楊柳風。平平淡淡的經歷,毫不獨特的景象,卻看起來如此的美好,是因為這本就是春意盎然的自然之美。

二、爐火純青的詩藝

其次,雖景本身就美,但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寫得妙的,這首詩之所以能以簡單平常的景物寫出如此的情致,主要還是歸功於詩人詩藝的爐火純青。

先來看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本應該是"我"扶著柺杖,詩人卻寫"杖藜扶我",一方面語序顛倒,打破常規,給人新奇之感,一方面又把藜杖(即杖藜)擬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態,使得整個句子生動起來了。

再看第三四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人寫杏花雨似乎沾溼衣服,用的是"欲溼"兩字,寫楊柳風吹拂著詩人,用的是"不寒"兩字。

""寫出了杏花的密,因此給人"雨"的感覺,這寫出了這情景的真實,並非為了將杏花形容成雨而故意誇張成"杏花雨",而是這杏花紛紛揚揚落下的情景,的確就像極了下雨,這樣的場面給了詩人這種下雨的錯覺,這種觀感寫在詩裡,才顯得真切動人。而""則更妙,點名了杏花雨的實質:看似是雨,,實則不是雨,因此不可能真的打溼人的衣裳。

而"不寒"也有類似的妙處。詩人本可以直接說春風"溫和",而用"不寒"這兩個字,除了在格律平仄上的考慮之外,還是從反面著手,用不寒冷形容春風,恰巧寫出早春二月剛剛退寒,而如今溫度剛巧溫和"不寒"的這樣一個情況,可見詩人心思之細,觀察之深

此外,三四句還以對偶精工聞名,且用"楊柳風"代替春風,也是情態宛然,和王昌齡《閨怨》中以"楊柳色"代替春色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平和中庸之美

這還要回到詩的三四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還請讀者再次凝聚目光到中間這兩個詞上——"欲溼"和"不寒"。

"欲溼"是將溼未溼,"不寒"是不冷不熱,都是剛剛好、恰好、正好,正巧在那個"度"上,就像這早春二月的天氣和詩人此詩的心情一樣,都是平和淡然無慾無求。而這,正符合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正平和。這和宋詩所追求的平淡美,也是不謀而合。因此筆者才說這首詩是宋詩的代表作。

注意宋詩並不是指宋朝的詩,而主要是指宋人開闢的這種平淡自然而內含玄機的風格,因此就算在宋朝之後,清朝也有宋詩派和唐詩派,這並不是完全按朝代劃分的。

志南的這首小詩,雖筆者分析了這麼多,也只是令大家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的妙處而已。其實哪怕根本不注意其中的這些小技巧,我們仍會覺得這首詩讀起來很妙,這就是長期的詩歌閱讀經驗給予我們的基本詩歌鑑賞修養,也歸功於這首詩本身的自然氣質。

宋代在《白石道人詩說》中說:"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志南的這首絕句,就可稱得上是"自然高妙"。哪怕你什麼詩藝都不瞭解,單純讀這後兩句,都會覺得這一定是名句。這就是"自然高妙"的代表。(一往文學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學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記述的是在一場微風細雨的春天裡,詩人拄杖郊遊的事,寫了春風的溫暖,表達的當然是對大自然的喜愛。

要說妙呢,就妙在他對春的描寫與眾不同,當然,不止於此,我們慢慢說來,先看全詩: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第一妙

整首詩的前兩句是敘事,說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一顆古樹的樹蔭下,他把船系在樹上,拄著柺杖等上了岸,走過橋東,欣賞著無邊的春色。

第一個妙處:本來是自己年老體衰,需要拄著柺杖才能行走,但他偏說是柺杖扶著自己“杖藜扶我”,這就把柺杖擬人化了,它不再是一個工具,而是詩人的遊伴,並且是值得信賴的遊伴,有了這位老友相伴,詩人才得以駕舟出遊。

第二妙

這裡還有一處也很妙,那就是“橋東”。為什麼一定是橋東呢,橋南、橋西、橋北行不行?答案是不行!橋東跟橋其他方向風景有很大差異嗎?一個小破橋而已,能有什麼差異!

其實啊,在古代特別是詩詞裡,“東”經常就是“春”的同義詞,比如我們常在詩詞中看到東風, 實際上就是春風,因為只有春風是從東面吹來,《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借東風是在秋冬季節,他卻借來了東風,所以周瑜才會認為他會妖術,要殺他。

既然是春遊,那麼肯定只能是“橋東”,換做西南北,情趣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妙

這兩句寫景,眼前有杏花盛開,有楊柳依依,有細雨綿綿,但是他又不直接寫眼前所見,而是寫身體所感,把重點放在了“浴溼”和“不寒”上。

浴溼,是細雨綿綿,若有若無,滴落在杏花上,更添幾分嬌豔;不寒:是春風拂面,暖暖的,吹動著柳條輕輕揚起,更添幾分春色。輕巧的兩個詞,就把繽紛的春色渲染得十分生動。

你想想,如果春雨是大雨傾盆,如果春風是冷冽透骨,誰還有心思拄仗郊遊呢?

第四妙

這首詩最妙之處,在於它的與眾不同。

歷來詩人在寫春天的時候啊,要麼寫得非常“大”,比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比如朱熹“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份大,是包羅整個春天;

要麼寫得非常“小”,比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比如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個小,是春天的一角。

但志南這首詩,既有大“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又有小“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他把兩種不一樣的春天結合起來了,從大處感受春天,再從小處品味春天。

這樣的春遊,才真正對得起大自然賦予世間的所有美好!



也可自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南宋僧人志南之手。該詩並沒有題目,僅以“絕句”二字流傳至今。志南只是改僧人的法號,其生平已不可考,其作品留名於世也就僅此一首而已。但是僅此一首,便讓其留名宋朝詩壇。

《絕句》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一首沒有“書生氣”的詩

仔細讀過全詩便可發現,對比於詩壇名家作品,該詩全篇用詞樸實無華,文字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質樸而又自然,一句話說就是沒有“書生氣”。整首詩就是描寫一個老和尚在初春小雨中的見聞,結合詩者的身份,倒是真的符合一個出家人的心緒,所見皆是景,心中了無情。一個出世之人,自然視一切皆來渡我。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全詩的點睛之句,也是千古名句。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春天的兩種事物:春雨和春風。但是秒在詩人並未直接描寫這兩種事物的特點,比如詩中描寫春雨,多以紛紛、潤等詞以突出春雨的綿柔;描寫春風則多以輕、拂等詞以突出春風的和煦。

沾衣欲溼杏花雨

志南則藉助衣和杏花這兩種事物,從側面反映春雨的纏綿。春雨沾衣說明雨是細的,飄在空中,不疾不徐沾於衣上,別有一番情趣。杏花和雨這兩種景物放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當然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還有溫庭筠的《春日雨》:細雨濛濛入絳紗,湖亭寒食孟珠家。南朝漫自稱流品,宮體何曾為杏花。等等。

杏花景物一處,便知要有春雨,細雨滋潤杏花使得杏花更豔,而杏花滿枝也反映春雨不急,何其妙哉!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春風在詩句中被認為是春天的使者,自古便有春風和煦之美稱,更有李白的:春風爾來為阿誰,蝴蝶忽然滿芳草。但是詩人並未直接描寫春風,而是藉助楊柳這一特殊春日景物反襯春風的和煦。

楊柳柔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春風的輕,所以才有“拂提楊柳醉春煙”的名句。風拂楊柳,卻拂面不寒,自是一幅春日景象,美哉!

志南的詩源自於其“出世”的身份

志南的這首絕句以清新為特點,自然愜意為精髓。全詩用詞樸實,不刻意雕飾,但又手法巧妙,使其在書生氣十足的詩壇中脫穎而出。

這也多半與詩人的身份有關,自古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中都模稜兩可,以入世的身份寫出世的詩總是缺了點自然,多了點刻意,比如王維的田園詩。而志南本身就在世外,自然也就更加淡然,面對自然之景,那就是真的在欣賞,沒有入世與出世選擇的雜念,當然也就更加純粹。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這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的詩。志南和尚生平不詳,寫詩的名頭也不大,但因為這一首詩,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的詩史。

這兩句詩,妙就妙在作者對春天與眾不同的感受。

寫早春的詩有許多,對早春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志南和尚以一個僧人的身份,對春天的感受充滿了禪意,這才是這兩句最妙的地方。


絕句
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的 開頭兩句寫詩人的行蹤,首句,斑駁的古木、濃密的樹蔭,潺潺的溪水、輕巧的篷船。這幅畫面,不由讓人心生清涼,幽靜,忘卻塵事,禪意油然而生。

第二句,虯曲的藤杖、古樸的小橋和悠閒的老僧,構成一幅悠然自的的遊春圖。

“杖藜扶我過橋東”,我與柺杖物我兩忘,融為一體,這不正是禪宗崇尚物我合一的禪境嗎?

在滿眼滿心都是禪意的老僧眼裡,早春是一幅怎樣的景色?

第三句,走到小橋的東邊,詩人看到了杏花在煙雨中悄然綻放,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真是令人無限愜意;

第四句,堤岸兩邊的楊柳,在和風中搖曳,那楊柳和風,吹在人臉上清涼而不覺寒冷,真是善解人意。

這兩句,以一個禪者眼光看到早春的美景:早春的杏花煙雨、楊柳和風,沾人衣而不溼人衣,吹人面而不寒人面,真是善解人意。大自然把最美的給了人,可惜的是,人往往被理性的頭腦、知識的觀念佔據了思想,結果處處都去追逐、去較真,是發現不了這個世界的美的,人只有超脫塵世的外物利祿雜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最美饋贈。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生活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們感受美的一顆禪心。現在正是楊柳婀娜,杏花嬌嬈的季節,讓我們也放下世俗中的塵世煩憂,用一顆充滿禪意的心,感受一下“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最美早春吧。


煙花三月09


南宋無名僧人,用28個字描繪出一幅畫面,最後兩句話令人回味無窮

開卷有益,詩詞閱古今,人生本該充滿詩意。且看《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絕句》的後兩聯非常有名,相信很多朋友見過,以上是整首詩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描述一下這首詩的情境。

“我”將一葉篷舟系在老樹濃蔭裡,倚扶著藜杖穿過了小橋。這滿目的春色多麼令人愜意啊!浸透了杏花如雨幾乎要打溼了衣裳,而穿過楊柳拂來的微風不帶絲毫寒意。

這是一首描寫早春的詩,不帶一個“春”字,卻盡顯春季的空濛輕嫩。前兩聯是在敘事——繫好小舟,走過橋東。精妙之處在頷聯的一個“扶”字。不是“我”扶著藜杖,而是藜杖像隨行的一位小童一樣扶著“我”。一處擬人化的手法運用,使得整個敘事妙趣橫生。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那個“東”字。為什麼是走過橋東,而不是橋西呢?這裡帶點約定俗成的意思。在古詩詞中,“東風”象徵春天,而“西風”代表秋天。如果您有一定的古詩詞閱讀經驗,看到“東”字,會自覺得有關於春天的聯想,而觸發讀者聯想,讓讀者自己在腦海中構建意境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聯是一組對仗句,描寫了走過橋東後對春天的具體感受。先寫了雨,又寫了風。是什麼樣的雨呢?是幾乎要打溼衣裳的杏花雨;是什麼樣的風呢?是不帶絲毫寒意的楊柳風。雖然只寫了風和雨兩個事物,卻用了“杏花”和“楊柳”兩組別開生面的限定詞來加以修飾,以致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早春美景。我們似乎看到了雲蒸霞蔚的杏花,帶著淡淡清香搖曳在如絲的細雨中,而涼爽的微風又拂動著岸上嫩綠初點的楊芽柳花。色彩繽紛,動靜相宜,圖畫般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而欲溼未溼、吹面不寒的細節刻畫又浸透出一種水墨般的朦朧美。

“沾衣欲溼”的潮而未溼,“吹面不寒”的涼而欲酥,使得整句詩又從視覺感受深入到了觸覺感受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嬌豔的杏花、碧嫩的楊柳,而且感受到了雨的迷濛溼潤和風的柔和涼爽。這不但豐富了描寫層次,也使得意境更為立體可感。因此,也讓這兩聯成為了千古名句,廣為流傳,以至於“杏花雨”、“楊柳風”漸漸成為了一個固定名詞,分別代表清明前後的雨和這個節令的花信風 。

讓人意外的是,這首清麗爽豔的絕句居然是一首宋詩。我們知道,宋詩多以說理為主,難免難免顯得“枯瘦”,而這首詩卻非常的豐潤細膩。詩人是南宋的一位僧人,法號誌南,該詩被記錄在《宋詩紀事》裡。志南的生平已經不可考證,但這首《絕句》的精美卻讓他的名字永遠的載入了詩史,而這首小詩也被傳誦至今。

你也跟我一樣喜歡這首詩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每天讀宋詞


這首詩,是一個和尚所寫,這個和尚,就是南宋時期的僧人志南。比較遺憾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任何關於他的生平記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他姓誰名誰,經歷過什麼。作為出家人,一般情況下很難在史書上留下記錄,因為他們對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政治和文化所能發揮的影響十分有限。加之出家人天性散淡,喜歡隱姓埋名的特點,在歷史上查不到他們的記錄也很正常。

宋朝年間比較有名的和尚是佛印,因為他是蘇東坡的朋友,而蘇東坡是宋朝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才子。佛印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是沾了蘇東坡的光。很顯然南宋年間的志南和尚,沒有遇到蘇東坡這麼一位朋友。但是從他留下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才華或許比佛印還要高。佛印雖然出名,但是並沒有留下什麼膾炙人口的作品。

迴歸正題,“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志南和尚筆下的一首七言絕句《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詞,收錄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厲鶚這個人所編寫的《宋詩紀事》。所謂“唐詩宋詞”其實是後來才有的說法,清朝雖然小說流行,但是士大夫們普遍比較推崇宋詩。厲鶚順應潮流,編撰了這麼一本專門輯錄宋人詩歌的集子。這本書一百多卷,收錄了三千多首宋詩。

奇怪的是,在這三千多首宋詩裡面,志南和尚只有一首,就是《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憑藉一首絕句詩,短短二十八字,志南和尚就能在宋詩史上留下自己驚豔的一筆,可見他的才華非比尋常。和志南和尚同一時代的朱熹,對這首詩評價也非常高。

朱熹:“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那麼志南和尚這首詩到底妙在何處呢?能夠引來歷代文人的陣陣掌聲。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新脫俗”。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詩歌發展到了宋朝,呈現出了衰敗之勢,為什麼呢?因為你能想到的寫法,什麼豪放派、邊塞詩、閨怨詩、田園山水、詠物言志等等,都被比你早之前的人寫過了。

而志南和尚的這首詩,就像詩中所寫,恰似一陣春風。它什麼都沒有,就是乾乾淨淨的白描,就像出家人的禪房一樣,簡單質樸,卻又意蘊無窮。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古樹參天,在樹蔭下的小河中,一個和尚搖船而來,緩緩地走下船,在一棵樹下拴好了船繩。杵著一根“藜杖”,慢慢悠悠地走過了橋頭,進入一條幽靜的小道。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小道的兩邊種滿了杏樹,樹上開滿了粉白色的杏花,一陣風吹來,片片花瓣如同雨點一般跌落在衣服上,好像要打溼和尚的僧衣一般。遠處楊柳依依,清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沒有一點冬天的寒意。

朱熹寫《春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一種視覺感受,但是志南和尚“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所表達的春天,是一種觸覺上的春天。讀著這短短的十四個字,卻如同站在杏花樹下,如果春風拂面。視覺上,杏花雨下,春風吹來,觸覺上,你彷彿已經感受到了杏花落在頭上,衣服上。

志南和尚把春天寫活了。“杏花雨”沾衣欲溼不溼,“楊柳風”吹面似寒非寒。五彩繽紛,生機勃勃之中,我們通過這句詩,彷彿已經來了一次春日遠行。



END.


博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絕句》


志南:南宋詩僧,法號誌南,生平不詳,其代表作就是上面所引用的那首《絕句》。也正是因為此詩,其名才得以被載入宋代詩史。

古詩多有“言志”或“言情”之宗義,若想尋得其中之精妙所在,我們就必須得抽絲剝繭般逐句來分析。

古木陰中系短篷――古老的樹蔭下,系(栓)著一隻小篷船。“古木”可直譯為“古木”或“古樹”;“陰”通“蔭”,即樹蔭;“短篷”翻譯為短小的篷船,即小船。這句只是對眼前場景的簡單敘述,無需過多解讀。



杖藜扶我過橋東――“我”(詩人志南)拄著藜乾製的柺杖,(緩緩地)走過橋東。“杖藜扶我”說明此時的詩人已經是位老者了,眼前緩緩展現一位老人拄著柺杖慢悠悠的走過橋東。這句是對詩人自身的一個畫面感的簡短概述,這裡的“橋東”應該是有雙關之意的:明為詩人所過的橋之東,暗裡也隱藏著詩人生活閱歷之過往。但二者均指向詩人之去向――往西。

沾衣欲溼杏花雨――身上的衣服被這“杏花雨”給打溼了,但好像還未溼透,在微風的吹拂下,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杏花雨”指清明前後杏花開放時的春雨。“沾衣欲溼”說的就是貼在身上的衣服處於半乾半溼的狀態。

吹面不寒楊柳風――迎面吹來的陣陣微風,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寒冷。“楊柳風”指的就是吹動楊柳的風,結合上句“杏花雨”一起,我們就知曉了此時是春季清明前後。

這首詩整體看來,屬於描景繪境之詩,讓人看不出來是“言情”還是“言志”。但透過詩句所繪之場景和境像,我分明看到了詩人的“追思”與“懷念”之情。何以見得?

其一、“杖藜扶我”表明詩人已老,所過之“橋東”既有真實之場景“橋的東邊”,恐怕也有生活閱歷之“橋東”吧(逝去的歲月),“過橋東”,也即是“往西”了(走向西方)。猶如“昨日一去不復返”!

其二、“杏花雨”和“楊柳風”雖有對美景的讚歎之意,如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但也格外點名了時節的特殊性――清明時節前後,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清明不僅僅有“杏花雨”和”楊柳風”,更重要的還有祭祖追思之情!祭奠先祖,追思恩德,乃人之善根所在!同時,也感嘆自己的時日無多了。此時此景,雖美致,然而時光如水般一去不返!尤其是在一位老者的手中寫就出來,此情更甚!


因此,這首詩(尤其是後兩句)表面看來,全是對場景的描繪,讀不出來任何的“言志”或“言情”的感情來,但只要深入探尋並思索,我們還是能體悟到詩人的“言情”所在的,那就是對歲月的留念與緬懷之情!

綜上,志南詩人不愧為一代詩僧,字裡行間平靜而淡雅,看不出任何漣漪或起伏不定之情感。這不是一般人能寫就的,尤其是對於詩人而言,心若止水,這種境界非常了得(好比“此時無聲勝有聲”)。因此,當我們沉浸在其勾畫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場景裡,除了對其稱讚有加,我們更應該感謝他,感謝他對我們的提醒:歲月如梭,珍惜時光!當我們也步入他的年齡段,緩緩走過“橋東”時,我們是否亦如他般靜若止水呢?


時光流水橋東過,當年老僧吟古詩。

心若止水嘆年華,教我後生多惜時。

謹此作結以謝志南老先生之教誨。


一刀斷髮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宋初詩人.僧志安(宋詩紀事作僧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詩句。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小船;我拄著柺杖,迎著春風,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濛濛細雨中,感覺不到衣衫的溼寒;杏花在雨中,顯得更加清純豔麗。那拂動楊柳的微風,輕拂著我的面頰,感到無比的舒爽愜意。

詩句中的“欲溼”和“不寒”,表達了作者完全陶醉在醉人的風景中,感覺不到衣服溼和麵頰的寒。也暗含著雨的細小和春風的和煦。其意境深遠,妙手天成。

詩句中“杏花雨”和“楊柳風”更是妙筆生花,雨似乎專為杏花而下,風好似專為楊柳而吹。也暗喻雨的細,風的微。原來這雨、這風是“杏花”和“楊柳”的陪襯。作者整個身心都融化在這迷人的春景裡。


戈壁灘上的駝鈴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南宋僧人志南之手。關於這個志南和尚,史上沒有什麼記載,籍貫無考,生平不祥,畢竟是個方外之人。就這麼個名不見經傳的僧人,單憑一首七言絕句,驚豔詩壇。我們先讀這首詩:


古木陰中系短蓬,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春天,僧人志南劃一條小船,“短蓬”就是帶蓬子的小船。靠岸後將小船系在岸邊一古樹上。可以想象,只有在西岸才可停靠小船。然後拄著木杖向橋東走去,杏花時節的細雨欲溼未溼,只能感受到潮氣。楊柳風迎面吹來,並不感到寒冷。


這首詩廖廖四句,二十八個字,讓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兩個字:春雨時節的“柔美”。作者先用擬人化手法,讓人們知道,他手裡握著的不是生硬的木杖,而是一隻體貼周到童子的手,攙扶著他過了橋東。這表現出了作者出遊時心情的娛悅。

後兩句是神來之筆。“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裡的細雨,似下非下,若有若無。看不見,摸不著,沾衣欲溼未溼,只能感到絲絲涼意。這和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密密地斜織著。”這兩種寫法極為相似。再加上後一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個“欲溼,一個“不寒”,表現了春雨時分的柔美。



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刻劃了細細雨絲,柔柔柳風,一絲一縷,見微知著。襯托出了作者春雨中踏青的娛悅心情,正是此詩的精妙之處。


飛火流雲84853236


古往今來,描寫“春天”的詩句也非常之多。有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有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還有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等。讀之無不欣喜,又有一種明快、喜悅之感。

但是以作者之見,以上詩句雖然各有妙處,也各有境界,但是也不能稱之為寫春的“妙極”之作。唯獨有這麼一首詩,並非出自名家大家,但卻有非常獨到的藝術價值。

那便是出自南宋詩人志南筆下的一首絕句,詩的名字也沒有,目前考證的只有“絕句”二字。詩人一生作品非常之少,傳世的只有這一首。但是也正是這僅存的一首,奠定了他的地位。

嚴格意義上講,志南並不是一位詩人,他是南宋的一位僧人。志南生平不詳,名字也無從考證,志南是他的法號。志南的生活狀態也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

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以及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也成為後世公認的,描寫“春天”最美的古詩。

南宋·志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詩人行蹤,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

尤其是“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其實是詩人拄著柺杖過橋的動作,卻被詩人比喻成“杖藜”扶著他過橋的場景。

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是後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造語疏清,給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

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對於這首詩的評價,宋朝著名詞人姜夔,在《白石道人傳說》中有記載:“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而縱觀志南這首絕句,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志南的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由不得宋朝理學大家朱熹,也十分喜歡,對其也有高度讚賞。

讀者們,關於志南的這首“絕句”,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和見解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