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 赤子之心

靜夜思 赤子之心

夜已經深了,窗外只有星星點點幾戶人家亮著燈光。從現在住的房子看不到商業區的燈花輝煌,反倒可以去體會夜的安靜,心的平靜,思緒的寧靜。

坐在書桌前,安靜的打開書,好像又回到了當年在如豆的煤油燈下打開書一樣。那個時候夜更加靜,只能偶爾聽到遠處狗的叫聲。

那時雖然已經通了電,但是三天兩頭的會停電,我一直記著晚上經常點煤油燈,真正不用煤油燈那是到了90年代初的事情。

已經很久了,真的到現在已經很久了。那種靜下安心讀書看書什麼也不想的狀態,已經很久沒有這種體會。

那個時候看書只是為了喜歡而看,一本《安徒生童話》三年級的時候買的,我愛不釋手看了至少五遍以上,那時真的就是喜歡看書,不是為什麼目的。

1

讀書是否應該有功利性呢,如果有功利性那讀的應該都是一些有用的書,實用的書,當學生時可以考出好成績,工作後可以很好的應用的工具書。

但是是否可以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讀書?一直都在問讀書是為什麼,讀書可以改變生活,但是不讀書一樣可以生活,可以活下去。

在能夠安心安靜的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讀書是為什麼,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如果將讀書功利性以後,讀書就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娘在編著蒲草的樣品,我拿著書在看,看一會就會趴在炕沿上睡著,窗外是漆黑的夜,夏秋的時候還能聽到外面的蟲鳴,亦或能看到高高地掛在天上的月亮。

在冬天的夜晚,如霜的月光灑滿了院子,到屋外上廁所的時候,外面冷冷的風一下子讓人清醒過來,這個時候彷彿感覺到時間就是那清冷的月光,如果河裡的水一樣蕩著波紋向前流淌。

如果安靜下來,真的可以感覺到時空的流轉,就如果細細的流水一樣,在那童年的記憶裡,那清冷的月光下,照著院子裡大樹的影子,好像一切都動了起來,是那種柔緩的靜靜的流動,就像家門口平靜流動的河水,就像娘撫過我稚嫩臉龐的手。

以後的很多年,屢試不爽的就是帶有功利性的讀書參加考試,幾乎每次都不會有好的成績,就像帶著過強地功利性去做事情一樣,都是事倍功半。

2

還沉浸在過去的那種回憶當中,感覺自己還是年紀不大,但是今天回老家,我說過一會要去理髮,爹說年紀大了,不要把頭髮理的很短。原來我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小孩、少年、青年,已經步入中年的門檻。

曾經無數次想過中年會怎麼樣,也聽到別人說人到中年會怎麼樣,但是時光已經悄悄的牽著我的手,將我帶過了那個門檻。

中國人的年齡都是按照虛歲來算的,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中國人認為在出生以前,在孃胎中孕育為有神的胎兒那一刻開始,就算是生命的開始,而不是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算。就像更加喜歡中國的陰曆的歷法一樣,更傾向於虛歲的年紀。

感覺那清冷的如霜的月光又盪漾在眼前,那個看著月光的孩子也出現在眼前,可能是上蒼讓我在中年際,再一次回首看到當年的自己,那個小小的熱愛讀書的孩子,那個生活在最平凡的農村家庭的孩子。

他永遠不會想到我現在的樣子,但是我卻可以回首看到他的樣子,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程又一程,一段又一段。

我們沒有在奔跑,雖然我們感覺在奔跑,不過是讓那清冷的月光帶著一起流淌。感覺到奔跑,感覺到時光波濤洶湧,那是你的心境變了,時光只是那清冷的月光,永遠不會變,變得只有時光裡的人的心境。

3

為什麼再也難以體會到以前的安靜、平靜、寧靜,每天充滿了焦慮,有各種的心情,感覺生活應接不暇,或者迷失在這人潮人海之中,或者彷徨在這人群當中。

為什麼呢,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一直不停地問,也沒有答案。終於在這同樣清冷的夜,那個在清冷的月光下小孩告訴了我,那是因為失去了赤子之心,失去了生命本源的安靜,本來一切都是靜,為何又要動。

生命的伸展都是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何來伸展。這一切都是來源於浩渺無盡的宇宙,那無盡的夜空,那天上的繁星,都是以靜以為基礎,存在的這一切,不論是否是你我肉眼所及的這個世界,都是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所有的動都是以靜以為基礎,所有的迷茫都是因為脫離了這個基礎。所求越多是不是越迷茫,所求越多是不是越繁複,是不是越糾纏,只有回到那個曾經的原點,才能看清該去往何處。

靜下來,安靜得看看自己,看看自己是怎樣走過了一程又一程,自己所求為何。

夜已經深了,其實不論如何,我們該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