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醫院醫生會讓做各種檢查?

安安48806856


醫生最怕什麼呢?最怕的是給熟人看病!檢查不全面,就會有漏診和誤診的風險。而且出了事情,醫生檢查不到位,肯定要受處罰的,這種時候熟人一般不會挺身而出。

人體很奇妙也很複雜,同一個症狀,可能有多種病因引起,全面檢查才能精準診斷。

比如一個最常見的胸悶症狀,可能是肺結核、肺腫瘤、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冠心病、神經官能症等。

像這位中年男子,胸悶憋氣,心電圖顯示心肌供血不足,擔心與心肌梗死的情況。

冠狀動脈增強CT掃描,顯示病根在主動脈,主動脈根部環形增厚,擠壓冠狀動脈開口處,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主動脈壁增厚呢?梅毒!

這個男同志沒有管住自己,感染了梅毒螺旋體,引起大動脈炎,最後檢測梅毒螺旋體陽性,確診!


因為胸悶症狀,竟然需要檢測性病,是醫生濫開檢查嗎?不是!是一步步彙總的線索,指向這個疾病!

醫生能單純根據胸悶症狀想到梅毒嗎?不能!

是先做了心電圖、心肌酶檢測、冠狀動脈增強CT,才一步步排除其他診斷,鎖定病因的。

每年都有很多病人,要感謝醫生的全面檢查,給他們帶來好運氣!

這是一位車禍外傷的女士,撞到腰有點疼,腰椎拍片沒有異常。開點藥回去養幾天?

醫生說再做個彩超看看內臟吧,排除一下內傷。

結果意外發現右側腎癌,已經3釐米多了,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

這位女士及時做了右腎切除,已經快三年了,沒有復發。

如果不是醫生檢查細緻,等到她出現腰疼、腹部巨大腫塊、血尿症狀,就晚了。


還有很多病人,做其他手術的術前檢查,意外發現小肺癌,也都是不幸中的萬幸!

很多人有個誤解:做了一堆檢查,沒有查出毛病,反而不開心,覺得花錢了。卻不知道你輕鬆擁有的健康,卻是別人夢寐以求而求之不得的狀態。


影像科豪大夫


病人:最近走路的時候,總會時不時的膝蓋就卡住了,又痛又動不了,活動一下又好了,啥事沒有,怎麼回事啊?

醫生:先去拍個磁共振吧!

磁共振結果出來看到膝關節內部遊離骨頭塊!

醫生:做個微創手術把它取出來就好了!

病人:................

反覆數了數,是三句半,嗯!沒錯!



當代醫學診斷一個疾病,是要將循證醫學證據的,所謂的證據就是抽血化驗檢查結果,只有實打實的看到結果,才有下診斷的依據。因此,即使是明顯看到骨頭都戳出來的骨折,醫生也得拍個X光片確認骨頭斷了才行!


有些人看到這裡就不開心了,我都知道我骨頭斷了,你就幫我接起來就行啦,還拍什麼片子浪費錢啊!


我想說,骨頭裡面碎成什麼樣子你知道嗎?你知道什麼叫表裡不如一嗎?手術不是病人做他們總會想當然,沒拍片子沒做檢查、術前醫生沒準備就上臺,心裡無數,手術能做好??


醫學可以勉強說成一種經驗科學,有經驗的醫生看的病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了去了,幾句關鍵的話,一般都能給出幾種可能的病,而做檢查的目的就是驗證自己的思考是不是正確,同時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最終給出一個診斷不至於誤診。



檢查既然必須要做了,為什麼不等檢查出來了再慢慢拿著證據解釋呢!


如題,對於大部分疾病來說,診斷一個病必須要有依據。腦海裡經驗中這種症狀見得最多的就是這幾個病,先把檢查做了,拿著檢查結果跟病人跟家屬好好解釋效果更好,而不是憑空在那裡講講講,疾病沒有確診之前,都是自己的猜想診斷,有時候醫生說的你可能聽著都怕。


你這個可能是結核、也可能是腫瘤,拍個片子可以幫助醫生診斷,但如果要100%明確腫物的性質可能要做手術送病理檢查,就是放到顯微鏡下放大來看!


怎麼樣?聽著怕不怕!可能?腫瘤?嚇個半死!


但如果檢查已經做了,醫生可以根據影像學的表現,給你更好的建設性意見:


你這個片子看起來像個良性的可能性大,做個小手術切下來送個病理,良性惡性一下子就知道了!


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



常規檢查能夠緩解門診醫生的壓力


既然檢查遲早要做,還不如簡單問一下病史,心中有個診斷和幾個排除診斷後,開了檢查讓病人去做!


一來可以證實醫生的推測,二來可以加快醫生看病人的速度,不至於後面的患者等太久!等到前面病人做完檢查回來,你其他的病人也看得差不多了,正好可以坐下來慢慢陪前面做檢查的患者好好談談病情。


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迴歸於文章開頭的故事,給大家講講診斷的思路:


有經驗的骨科醫生都知道,對於膝關節突然“卡壓”“絞索”最常見的診斷就是關節內的“遊離體”,可能是遊離的軟骨、也可能是半月板等組織,這些組織在關節腔內遊離,如果卡到關節內韌帶上,就可能引起關節的絞索,並表現出膝蓋的腫脹、疼痛。活動活動、抖抖腿,遊離體掉下來了,膝蓋也就能彎曲了,不痛了!


對於無法自己活動開的遊離體,可以完善X線片明確診斷,磁共振明確遊離體周圍解剖構造,在微創關節鏡下手術把它取出來,術後恢復一般都比較好的!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的話,不要忘記點贊關注【骨科小黑鍋】


骨科小黑鍋


不同層級的醫生,對於同一個病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臨床判斷,因而所開的檢查也就不一樣,因為著重點不同。

醫學真的很複雜,有些疾病的確不容易診斷清楚。為了確診,需要做相關檢查。我覺得,這可能是醫生做檢查的主要目的,即查明病因,做出正確診斷。

就拿急診科的病人來說,多是危急重症患者。我們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患者出現突發的呼吸困難,醫生在仔細詢問病史以及查體之後,肯定要做一些相關檢查,比如,心電圖,這是最常見的;比如血的化驗項目,該病例有心肌梗死的可疑,所以要查心肌酶、心梗三項等;有心衰的可能,要查BNP;還有肺栓塞的可能,要查D---二聚體等等。這些檢查自然不是毫無根據的亂查。

以前沒有先進的檢查設備病死率非常高,很多病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之後很多人不明不白就死了,比如癌症,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等。過去的媒體、網絡、社交不發達,傳播力度很小加上普通大眾認識有限,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以前得病死的人少,其實這是假象。所以先進的檢查設備和血液檢查都是科技的進步,是人類的福音,科技發展使醫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一點絕對不可以否認的。

雖然視觸叩聽是臨床基本功,但通過檢查可以明顯提高疾病的診斷正確率,比如無論心臟聽診如何厲害,是聽不出來室間隔增厚的。很多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都必須依靠相應的檢查。

有人說古代沒有檢查,就是靠“望,聞,問,切”,古代的誤診率是多少,你知道嗎?而且中醫現在傳的只有治病如何如何神,沒有傳治病如何如何差,這種過濾式傳播對大眾造成了嚴重的誤解。

因此,總結為一點,進醫院看病做檢查是必要的,是診斷清楚的前提和基礎,(當然,有時候,即使檢查做了很多,診斷還是不明確,甚至找不到病因,這是個特殊情況),但是醫生不會強制你去做各項檢查,不做可以簽字,換句話說,做了檢查會有利於診斷和治療,不做檢查可能會耽誤診治。但是,檢查的項目不要過度,不能一概而論,來了病人,所有的檢查都給開,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最後想說的就是,有些醫生做檢查會和病人商量,並且會提前告知,讓病人有一個基本的瞭解,而有些則不會。



我是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生,屬於內部人士,應該有發言權。老實說如果不是現在醫患矛盾這麼尖銳,也不會有這麼多檢查,屬於保護性醫療措施,保護病人也保護醫生,此其一,其二是為完成上面下達的藥檢比指標,減少用藥到一定程度減不下去,只能增加檢查,其三,的確是診斷或監測病情的需要,最後可能有個人利益在裡面,反正我們科肯定沒有。我給病人開單都是必須的,而且準確率很高,前一陣一個朋友找來說心跳快,彩超甲狀腺曾有光點增粗紊亂,後來再做又沒了,我就讓她驗個甲狀腺功能加抗體,結果就是橋本甲狀腺炎。一般給病人從不來什麼“大生化”,這裡基本可以省一半的錢,肝腎功能也只做需要的那幾項,基本做常規就可以了,但肺部檢查必做CT,普通拍片漏掉太多東西了。總之裡面水很深,給各位看官一個建議,找一兩位信得過的醫生,長期看,最好發展為自己的健康顧問。



我想,先問問你自已為啥上醫院吧。如果你不是醫院工作人員,也不是探親、仿友、陪伴患者,那一定是感覺不舒服身體出了啥狀態想去看看醫生啦。

可醫生不是‘’神仙‘’也看就知你病在哪,也沒有‘’天人感應‘’之能;更不能報個生辰八字或憑藉卦籤就能知前世今生、旦夕禍福。所以要通過檢查才能準確把喔你的身體狀態。

況且,半年前的檢查報告不足以證明你的健康狀態,生命是動態的,昨日好好的今天就感冒或病倒也是常事,不足為怪。這有啥難理解的?不作細緻檢查,才是醫生對你不負責任。


資料完善度低


因為你要查出病因,想看出病因就去找中醫,中醫吃不好可以看西醫,很少有因為中醫沒看好醫鬧的,但是西醫就是看不好要鬧,越鬧醫生越怕漏診誤診檢查就越多,惡性循環!


口是心菲love


大概會有以下幾點原因:

1.檢查疾病明確診斷,這是做檢查的首要原因。

2.判斷病情進展,瞭解預後,指導治療。

3.自我保護,留存證據,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但是也是最無奈的,環境如此,雙方都吃虧。


七通亂碼


不想專業描述。 說了你也不懂 什麼是腸梗阻 腹部水城像看什麼。

一句話,如今醫生是弱勢群體,一言不合就醫鬧。 不給你做個全面檢查 ,我特麼的能放心?我不保護好我自己啊。

醫生 我劍突下疼 ,到底是膽結石 還是主動脈夾層? 先做CT看結石 看不清?磁共振看 ,正常? 做個CTA看看。

去正規的醫院看。誰幾把有時間和你墨跡 一天病人那麼多,給你多開檢查?浪費醫療資源。病人多的一匹。


二薇薇女士


很滑稽的問題,


探索三界1


醫院?我從來沒去過,因為身體健康,但是我聽說醫院就是個掙錢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