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十年 這名華西醫生從志願者變援助醫院骨幹!

四川在線消息(譚明劍 記者 張漁)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窗臺的時候,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治療師長張少軍已經整理好了前一天的病歷。他熟練的穿好工作服,帶上病歷本,推開辦公室的門,望著長長的病員走廊,張少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今天,正好是他來到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的第九個年頭,不知不覺間,他已經從當初的青年邁入中年,從一名抗震救災自願者成為了醫院康復科骨幹,回想起初入綿竹的點點滴滴,他如今仍然歷歷在目。

震后十年 这名华西医生从志愿者变援助医院骨干!

故事還得從那場大地震說起。2008年,張少軍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科的一名治療師,已經工作了近十年。5.12大地震發生後,華西醫院康復科承擔了大量地震傷員的康復治療,而從那時起,張少軍就和綿竹結下了不解之緣。

緣起:綿竹的傷員至真至純

原來,他所在的治療組一共接診了30餘名傷員,其中有26個都是來自綿竹地區。那段時間,張少軍和傷員們同吃同住,悉心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和大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由於地震傷員眾多,兩個月後,這批傷員就轉回綿竹,而隨著病人們轉走的是,張少軍那顆牽掛的心。

“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兩個月的時間很難看到康復效果,不知道他們在堅持訓練沒有,恢復得怎麼樣。”張少軍說,綿竹的傷員樸實真誠,非常配合他的治療,相處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和每個人都非常熟絡,友誼深厚。但由於地震傷員眾多,忙碌之餘,綿竹這批傷員的狀況成了他的一塊心結。

時間一天天過去,但張少軍的牽掛卻是與日俱增。2009年4月份,他終於爭取到了機會,在華西醫院的派遣下,以一名自願者的身份來到綿竹進行醫療援助。當時,綿竹市人民醫院還在板房區,所有的病人都會定時來到這裡康復恢復。

當來到病房的時候,張少軍的眼眶溼潤了,26個病人一個不少的排在病房裡,看到他進來的時候,大家齊聲高喊,“張老師,歡迎來到綿竹。”原來,這批病人也不曾忘記他,在得知張少軍要來的消息後,他們坐著輪椅,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沒有多餘的儀式,沒有誇張的話語,他們拖著殘缺的身體,只為等待那個曾經救治過他們的張老師。

然而,相處總是短暫的。才剛剛在綿竹呆了一個月時間,華西醫院因為人手緊張又將張少軍調了回去。而也是從那時起,張少軍萌發了一個念頭:來綿竹醫院工作。

緣續:紮根綿竹 將這份情進行到底

“在綿竹的當志願者的那一個月,我發現綿竹亟待康復的病人還有很多,但他們意識薄弱,很多病人根本就不知道康復治療這一概念。綿竹醫院的康復治療水平也很低,我就想,我能不能給綿竹的病人帶來點什麼。”張少軍說,回到華西之後,他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回到綿竹,一邊做康復治療,一邊瞭解綿竹的康復現狀。

華西醫院是全國頂尖的醫療機構,從畢業之後,張少軍就在這裡工作。醫院造就了他一身的技術本領,他對醫院的感情同樣無比深厚,要離開華西醫院,張少軍萬般不捨。然而,每當綿竹的病人給他發來問候的短信時,他思念綿竹的心便更重一分。

“作為一名醫生,我有責任和義務將醫療技術帶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張少軍說,徘徊猶豫之後,他得到了科室和家人的支持,2010年5月初,他正式來到了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加入到了綿竹這個大家庭中。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於2010年初才建立,張少軍來到這裡的時候,科室僅有一名治療師和5個志願者從事康復治療,僅有一名醫生負責會診全院的康復病人。人員緊缺、技術設備落後、病人意識薄弱是他面臨的“三座大山”。

起航:帶領科室爭創省重點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努力提升科室的康復治療水平,張少軍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計劃。為了提升病人康復水平,他每天堅持跟著接診醫生會診病人,一邊對病人情況進行評估,一邊宣傳康復知識,長達兩年時間的會診過程中,很多病人接受到了康復理念的衝擊。

“如果當初不是張老師對我的勸導,我現在肯定還躺在輪椅上過日子。”回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轉變,家住富新鎮的王樹棟至今仍不敢相信。早年因車禍造成脊椎損傷,王大伯在輪椅上坐了三年,他一度以為自己一輩子再也站不起來。在綿竹醫院就醫的時候,恰好碰到了張少軍會診,瞭解了他的病情之後,張少軍鼓勵他要堅定信心,只要堅持康復訓練,就有奇蹟到來的那天。而王大伯對此並沒有上心,“周邊也有很多和我一樣情況的人,但他們都沒能站起來。”王大伯說。

瞭解到王樹棟的心態後,張少軍堅持定期來到他的家中,給他講解康復訓練的好處,讓他嘗試做一些簡單的訓練。在他苦口婆心的勸導下,王大伯終於動了心。一天,兩天,一個月,三個月,突然有一天,王大伯驚奇的發現,他的雙腿恢復了一點力氣。慢慢地,他可以嘗試站了起來,一年之後,他已經可以拄著柺杖行走。如今,王樹棟基本已經脫離了柺杖,他說,是張少軍給了他第二次生命。而像王樹棟這樣的例子,張少軍還拯救了很多個。

為了提升科室的治療水平,張少軍利用自己在華西醫院學到的技術和理念,不斷加強人員培訓和規範科室建設。他手把手的對5個志願者進行技術指導,幫助他們提升能力,他利用在華西的人脈資源,邀請專家到科室辦講堂,搞培訓,從醫療到護理,從技術到科研,全方位帶動康復科發展。

2014年,新生的康復科便成功創建為德陽市重點專科,2017年,捷報再次傳來,康復科順利創建成四川省甲級重點專科。這對一個成立不到7年的新生科室來說,實屬不易。

遠帆:將康復技術普及到綿竹大地

“全國範圍內的醫聯體建設面向更廣泛群體,如何讓更多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享受到好的公共服務,綿竹的探索或許更具示範意義。”這是2018年5月12日,由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主持的央視十三頻道《新聞週刊》欄目,用近20分鐘的時長就綿竹市康復醫聯體建設工作進行了報道。報道不僅系統闡述了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探索和實踐康復醫聯體建設路上所做的工作,更是作出了以上評價,社會反響強烈。

而這也是從康復科評為省甲級重點專科後,張少軍和他的團隊的第二目標——通過康復醫聯體的實施,將康復技術帶給每一位需要康復訓練的病人。

為幫助更多的病人能夠重新“站”起來,張少軍和他的團隊們結合分級診療指導思想,創新思路,探索綿竹康復醫聯體模式,建立了醫院早期康復、鄉鎮衛生院常態化康復、家庭居家康復的三級康復聯動模式,實現了康復全過程無縫對接,幫助殘疾人早日迴歸社會。

“目前,我們僅在孝德鎮和新市鎮開展醫聯體試點工作,待模式成熟後,將在全綿竹推廣。”張少軍說,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當地百姓不僅對康復的意識有所提升,更是降低了致殘率,減輕了一定的社會負擔。

後記:收回思緒,望著長長的迴廊,張少軍感慨萬千。回望這九年的路程,有辛酸,有收穫,有不如意,也有開心快樂,但帶給他更多的是感動。在他的心中,他早就把自己當做成了綿竹人,當初來到綿竹,他是為了20多名地震傷員,而如今,他要將康復福利帶給每一位需要的患者。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蹟,卻有著無比赤誠的醫者仁心,這,就是一名醫者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