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接近太陽的地方越冷,如珠穆朗瑪峰。越離太陽越遠的地方越熱呢?

懂你熊遠飛


實際上,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是很長的,大約有1.5億公里。因此,地球海平面與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頂峰到太陽的距離差異比例極低,兩者吸收的太陽熱量差別微不足道,這也不是海拔高度引起的溫度變化的原因。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4-6度,主要原因如下。

大氣壓變化是對流層溫度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大氣壓力隨著海拔增高而變小。對於氣體,壓強的變化意味著溫度的變化。壓力是一種外力,將能量泵入被加壓的物體,比如當給輪胎打氣時,自行車打氣筒會變熱;冰箱外部對氣體加壓以釋放熱量,在冰箱內部對氣體進行減壓吸收熱量。從這個角度來看,高壓下的氣體分子比低壓下的氣體分子處於更高的能級;隨著壓力的降低,氣體體積就會膨脹。如果相同數量的氣體分子在更大的空間內時,相互碰撞的概率更低,單位體積空氣分子的平均動能就更小,從而導致平均溫度降低,因此空氣隨緯度上升而膨脹和冷卻。

除了大氣壓還有其它原因。物體要被加熱,要麼吸收電磁輻射,要麼被所接觸的熱物體加熱。空氣不吸收太陽輻射,所以不能被太陽光直接加熱。相反,太陽輻射可加熱地面,地表空氣的主要熱源是地面輻射。如果空氣可直接吸收光照,就會獨立於地面升溫,事實上,這種效應正是發生在平流層。在平流層上層,臭氧分子吸收紫外線並升溫,因而在平流層中,溫度不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見下圖)。


科學閏土


題主所說的不是離太陽遠近的問題,而是海拔高低的問題,因為隨著地球自轉,珠峰可以離太陽最近,也可以離太陽最遠。但造成珠峰寒冷的主要原因不是離太陽遠近,而是它的海拔高度。

地表的熱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太陽的光照,但是,僅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還因為有大氣層的保護。圍繞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就好比溫室的塑料薄膜,可以讓太陽光透進來,卻會阻止地面的熱量散失出去(當然不是全部),這樣,吸收的熱量由於不能完全散失出去而不斷積累,使近地面的溫度不斷升高。而珠峰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保溫效果弱,地表每天吸收的太陽熱量幾乎都散失了出去,不能持續地對地表進行加熱,所以就會很冷。由此可見,地表的溫度主要還是因為有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即使有太陽光照,即使地球離太陽很近,也不會有地球現在的環境,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晝夜溫差會很大,就象現在的月亮一樣,白天正一百多度,晚上負一百多度。


HP我心依舊1976


我用高中地理知識來回答你。

太陽輻射照到大氣層時,大多數電磁波直接穿透大氣,來到了地面,因此大氣僅吸收了一丁點輻射能,絕大多數輻射能都被地面吸收了。

吸收了輻射能的地面開始升溫,並向外散發出輻射能。由於能量的衰減,地面輻射出來的電磁波的波長變得更長了,學過物理的都知道,電磁波的能量與波長是成反比的。

大氣不能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是因為氣體分子間距大,而短波輻射穿透力又強;但地面長波輻射的穿透力弱,因此容易被大氣吸收。於是,就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長波輻射,而不是太陽短波輻射!

所以,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原因就很明顯了:大氣是靠地面加熱的,自然是離地面近就暖和,離地面遠就寒冷。

至於說珠穆朗瑪峰離太陽近,哼哼,那八千多米在地日距離1.5億公里面前,可以直接忽略了。


縱使一夜風吹去


這或許就是認知的侷限性和片面性,沒有弄清楚地球上溫度高低到底與什麼有關!實際上地球表面溫度與距離太陽的遠近幾乎沒有關係!

地球太陽平均距離為1.5億公里,近日點大約1.47億公里,遠日點1.52億公里,但對於北半球來說,恰恰是地球位於遠日點前後最熱,而距離太陽更近時最冷,這是為什麼?

這說明地球太陽的距離基本不影響地球的冷熱,而是太陽光的照射角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遠日點時,北半球的太陽光照射角度更大,更接近於直射,單位面積接受到的太陽光更多,所以會更熱!

所以,對於北半球來說,地球距離太陽最近時近了300萬公里(與1.5億公里相比)都沒讓地球熱起來,珠穆朗瑪峰只是近了8844米當然更不可能有影響了!

珠穆朗瑪峰之所以如此冷是因為空氣稀薄,沒有足夠的大氣鎖住熱量,所以會非常冷!

說白了,地球的冷熱與到太陽的距離幾乎沒有任何關係。遠日點時北半球熱南半球冷,近日點時北半球冷南半球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宇宙探索


跟胖哥學物理 為什麼珠穆朗瑪距太陽最近溫度反而最低\r

其實,地表上絕大多數能源來源於地球,化石燃料是古代太陽能一種儲存,就連水能和風能也來源於太陽。\r

在太陽系,所有行星都有介紹太陽輻射的熱量,這種熱輻射是指物體因自身具有溫度而輻射出能量的現象。它是波長在0.1~100微米之間的電磁輻射,因此與其他傳熱方式不同,熱量可以在沒有中間介質的真空中直接傳遞。太陽就是以輻射方式向地球傳遞巨大能量的。每一物體都具有與其絕對溫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熱輻射能力,也能吸收周圍環境對它的輻射熱。輻射和吸收所綜合導致的熱量轉移稱為輻射換熱。\r

根據物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熱輻射與物體距離熱源位置有關。通常情況下,熱輻射強度越大,溫度越高。熱輻射強度一般與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比如距離1000m輻射強度為1的話 。2000m處輻射強度就是八分之一。正常情況下,距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密度越高,能量密度也高,應該越熱。在水星位置和在地球、火星、土星等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光能隨距離的增大而降低,距離太陽越遠越冷,到了天王星那裡,不管白天黑夜一直都是零下100℃以下,所以,應該是距離太陽越遠越冷。\r

不過地球是太陽系中最特殊一顆行星,主要是因為地球有大氣。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太陽輻射到地球熱量,不僅僅與距離有關係,還與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有關,更與地球上風有很大關係,同時由於地球還在自傳,因為地球表面介紹太陽輻射熱也與日照時間有關。同時,由於地球上存在溫室效應,地步接受太陽能,在地球內部還有進行一個二次分配,甚至還會翻過來穿過大氣層向宇宙輻射反射熱。因為地表上溫度不遵守熱輻射與熱源距離三次方規律。\r

太陽輻射在大氣上界的分佈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決定的,稱此為天文輻射。由天文輻射決定的氣候稱為天文氣候。天文氣候反映了全球氣候的空間分佈和時間變化的基本輪廓。\r

太陽輻射的分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緯度、海拔、天氣狀況和日照時間等,應該綜合考慮.\r

一般來講,太陽輻射從低緯向高緯逐漸減少.海拔高的地區雲層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海拔低的地方則相反。晴天雲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同一地區,日照時間長,接受的太陽輻射越多。\r

日照時間長,獲得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短,獲得太陽輻射弱。如我國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溫差不大,是因為緯度越高的地區,白晝時間長,彌補了因太陽高度角低損失的能量。\r

白晝長度指從日出到日落之間的時間長度。赤道上四季白晝長度均為12小時,赤道以外晝長四季有變化,23.5°緯度的春、秋分日晝長12小時,夏至和冬至日晝長分別為14小時51分和9小時09分,到緯度66°33′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時間正好相反。\r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海拔最高,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前通過大氣層的光程較短;高原上大氣的密度較小(空氣稀薄),大氣中的水汽、固體雜質含量較少,雲量少,大氣透明度好.上述原因,使得太陽輻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減弱,從而使太陽輻射增強;夏季時也比其他地區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所以,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年總輻射最高的地區,也是我國夏季太陽輻射強烈的地區。\r

同時,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氣稀薄,大氣層中雲量少,大氣逆輻射少,大氣的保溫作用卻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輻射的熱量,加以高原上風速較大,更不利於熱量的積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也很低,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r

因為珠穆朗瑪剛好位於青藏高原,本來就是我國平均氣溫低的地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有大氣星球中,接受到的輻射熱會進行二次分工,因為於有大氣層的星球,有大氣層的星球距離地面越高空氣越稀薄,熱量越容易散失到太空,就越冷。反之,越接近地面,空氣越稠密,溫室效應越大,熱量集存與散失顛倒了過來,越熱。雖然高處距離太陽近但也不會很熱,反而冷。珠峰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保溫效果弱,同時在由於珠峰上風大,地表每天吸收的太陽熱量幾乎都散失了出去,不能持續地對地表進行加熱,所以就會很冷。\r

2019年4月20日於宜昌尚書巷吾同齋\r








宋朝茶樓一夥計


地表的熱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太陽的光照,但是,僅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還因為有大氣層的保護。圍繞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就好比溫室的塑料薄膜,可以讓太陽光透進來,卻會阻止地面的熱量散失出去(當然不是全部),這樣,吸收的熱量由於不能完全散失出去而不斷積累,使近地面的溫度不斷升高。

而珠峰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保溫效果弱,地表每天吸收的太陽熱量幾乎都散失了出去,不能持續地對地表進行加熱,所以就會很冷。由此可見,地表的溫度主要還是因為有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即使有太陽光照,即使地球離太陽很近,也不會有地球現在的環境,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晝夜溫差會很大,就象現在的月亮一樣,白天正一百多度,晚上負一百多度。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4-6度,主要原因如下。

大氣壓變化是對流層溫度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大氣壓力隨著海拔增高而變小。對於氣體,壓強的變化意味著溫度的變化。壓力是一種外力,將能量泵入被加壓的物體,比如當給輪胎打氣時,自行車打氣筒會變熱;冰箱外部對氣體加壓以釋放熱量,在冰箱內部對氣體進行減壓吸收熱量。從這個角度來看,高壓下的氣體分子比低壓下的氣體分子處於更高的能級;隨著壓力的降低,氣體體積就會膨脹。如果相同數量的氣體分子在更大的空間內時,相互碰撞的概率更低,單位體積空氣分子的平均動能就更小,從而導致平均溫度降低,因此空氣隨緯度上升而膨脹和冷卻。

在太陽系,所有行星都有介紹太陽輻射的熱量,這種熱輻射是指物體因自身具有溫度而輻射出能量的現象。它是波長在0.1~100微米之間的電磁輻射,因此與其他傳熱方式不同,熱量可以在沒有中間介質的真空中直接傳遞。太陽就是以輻射方式向地球傳遞巨大能量的。每一物體都具有與其絕對溫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熱輻射能力,也能吸收周圍環境對它的輻射熱。輻射和吸收所綜合導致的熱量轉移稱為輻射換熱。

根據物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熱輻射與物體距離熱源位置有關。通常情況下,熱輻射強度越大,溫度越高。熱輻射強度一般與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比如距離1000m輻射強度為1的話 。2000m處輻射強度就是八分之一。正常情況下,距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密度越高,能量密度也高,應該越熱。在水星位置和在地球、火星、土星等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光能隨距離的增大而降低,距離太陽越遠越冷,到了天王星那裡,不管白天黑夜一直都是零下100℃以下,所以,應該是距離太陽越遠越冷。

另一個解釋是在一個星球上,距離地面越近越熱,越向高空越冷 。這種情況只適用於有大氣層的星球,有大氣層的星球距離地面越高空氣越稀薄,熱量越容易散失到太空,就越冷。反之,越接近地面,空氣越稠密,溫室效應越大,熱量集存與散失顛倒了過來,越熱。雖然高處距離太陽近但也不會很熱,這和前邊的近是相對的,不能放在一起混談。

另外,光線與物質分子碰撞生熱,物質密度越大碰撞的幾率就大就越熱,越向高處空氣越稀薄,碰撞幾率低生熱少溫度越低。


電力工程技術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高處不勝寒”。這句話體現了人們對高度和氣溫變化之間的關係的理解。

在地球上,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被稱為是地球上離著太陽最近的地方。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登上過珠穆朗瑪峰,但是大家都覺得它的山頂非常的寒冷。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峰頂上終年白雪皚皚。不僅僅是珠穆朗瑪峰,地球上所有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高山山頂上都是非常寒冷的。

圖示:珠穆朗瑪峰

舉個這種氣候變化隨著海拔高度最明顯的例子。在非洲有一座海拔5892米的高山,叫做乞力馬扎羅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的屋脊,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位於赤道附近,山下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而到了山頂則是覆蓋著厚厚的冰川。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越是到了山頂氣溫就越低呢?這是因為地球上的空氣越往高處越稀薄,空氣密度越來越低,空氣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大,無法儲存更多的太陽輻射熱量,因此溫度就很低。相反在海拔高度比較低的地方,空氣比較稠密,空氣密度大,空氣分子受到太陽輻射之後運動加劇,儲存了大量的熱量,再加上地面對太陽熱量的吸收,因此氣溫就高。

圖示:乞力馬扎羅山

通常情況下,海拔高度和氣溫變化的關係是這樣的。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6℃。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因此在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上的氣溫要比同緯度的海平面處低52℃。

這種現象只是存在於地球大氣層的對流層內。地球的大氣層分為很多層,在地球表面上方大約300到500公里的地方,叫做熱層或者增溫層。這裡比地面上的任何地方都要接近太陽。這裡的大氣雖然非常的稀薄,但是氣溫非常的高,可達1000℃以上!


我就是兔斯基


我站在珠穆朗瑪峰的腳下,凝望天空,想摘下天上的月亮,峰頂離月亮近些。

這沒毛病。

靠近取暖器就熱一些。這也沒毛病。

但是為什麼珠穆朗瑪峰上這樣寒冷,山腳下相對溫暖呢?

距離只是熱冷的一個因素。我們知道冬天的太陽比夏天的太陽離地球更近一些,然而溫度冷暖恰好與我們想的相悖。真實的成因是太陽的直射和斜射造成的。太陽光射到地球的角度,造成溫度的變化遠大於地球和太陽距離的微小變化帶來的影響。

這不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說這個是轉換我們的思維方式,找到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

珠穆朗瑪峰上的寒冷,主要是空氣對流帶走了太陽輻射的熱量,雪山的反射陽光又損失了一些熱量,山體的吸熱和保溫沒有地球的效果好,保熱取決於液態水的多少,這些因素影響了山上溫度,也是主要因素。

8844米的接近太陽的距離,或許能更多的接受太陽的溫暖,比起如上原因的禍害,可以忽略不計。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熱源,不停對周圍輻射熱量,靠近地表的地方當然溫度高些。

高處不勝寒,高,也是泛指地球上空不遠處,大氣層高度吧,如果很高,高遠到接近太陽,那裡可不寒冷,那裡是煉獄,火爐。





紅色微平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可想而知,即使在科學技術不是很發達的宋代,古人就已經知道了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道理。

正如題主所言,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幾乎可以用高聳入雲來形容,由於它海拔高達8848,按照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來計算,理論上峰頂的溫度與海平面相差8848/100*0.6=53.088°,而山腳的近地面平均氣溫約為15°,因此珠峰峰頂平均氣溫基本上在零下三四十度。

不過,地球大氣層並非絕對的海拔越高氣溫越低,而是大氣的溫度、密度以及運動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佈是不均勻的,換言之就是垂直高度越高空氣密度、水汽含量越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地球的大氣層竟然延伸到了距離地面約63萬公里的地方,也就是說月球也在地球的大氣層中運行,不過最外層的大氣層空氣超級稀薄,據推算地球上空1000千米的空氣密度僅為海平面的一億億分之一,幾乎是超真空狀態,太陽輻射十分強烈。

按照大氣的密度、溫度以及運動狀況的不同,一般將大氣自上而下劃分為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這三個層次,上文中提到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就出現在對流層,這是因為對流層處於大氣的最底層,其熱量來源主要是地面輻射,因此高度越高受到的地面輻射就越少氣溫自然也就越低。

而平流層則由於臭氧含量較高吸收了大量的太陽紫外線,因此在平流層中反而是高度越高氣溫也越高,當垂直高度上升到平流層頂(約50~55千米)以上的高空大氣層,這一層的空氣密度非常小、氣壓也很低,特別是垂直高度上升到2000~3000千米的時,大氣的密度已經與星際空間極為接近,晝夜溫差極大。


地理那些事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妥的。因為氣溫高低不僅僅是受到海拔高度的作用,也就是不止因為距離太陽的遠近距離,還受到緯度位置(最主要)、地形、海陸位置、洋流、天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熱量產生的原因

那麼地球上根本的熱量來源於太陽,也就是太陽內部核聚變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傳播到地球,使得地球獲得太陽輻射,產生熱量,而我們所感受到的冷熱主要是對空氣溫度的感知。太陽投射地球的輻射能首先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在穿過大氣層的過程中受到大氣的作用,從而使得氣溫的高低有所不同。


我們最直接的熱源是地面,太陽發射的輻射是短波輻射,而我們感受到溫度的主要是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之後重新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大氣對短波輻射吸收作用弱,短波輻射傳到地面被吸收後以長波輻射返回給大氣層,這時我們能感覺到溫度。大氣層將大部分的地面長波輻射截留下來並返回給地面的過程稱之為大氣逆輻射過程,此過程使得溫度更加高,所以我們會覺得多雲的晚上更加得溫暖,因為雲量大,逆輻射過程強,溫度也就高了。

那麼我們知道我們的大氣層是有一定的厚度的,在大氣層的底部由於氣體同樣存在重量,因此底部的空氣質量比較大,逆輻射的作用也比較強,同時距離地面長波輻射熱源近,因此會感覺溫度較高一點,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逆輻射作用越弱,溫度越低。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在對流層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降低6.5攝氏度,這也是珠峰特別冷的原因。

當然這種現象主要存在於對流層,在高層的大氣就不遵守這種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規律。大氣一共是劃分為五層,分別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每一層的溫度變化情況都是有所不同。

平流層:溫度隨高度增加由等溫分佈變逆溫分佈,下層溫度變化小,上層由於臭氧的存在使得吸收大量紫外線造成氣溫上升。

中間層:氣溫隨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該層臭氧含量少。

暖層:隨高度的增高,氣溫迅速升高,很大部分的紫外輻射被大氣物質吸收造成增溫。

散逸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距離太陽較近,溫度高。

具體就不一一詳述,大致可以參考下圖表。

所以並不是說距離太陽越近,溫度越低感覺越冷,距離太陽越遠,溫度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