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道地品牌讓“藥材”變“藥財”

打造道地品牌让“药材”变“药财”

三臺麥冬產量佔全國70%,是全國最大的麥冬生產基地

當前,我市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正進入一個關鍵的階段。國家明確提出,未來要大力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我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恰逢這樣難得的一個發展機遇期。

我市基礎優勢獨具,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成產業紅利,怎樣把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目前,我市已有涪城麥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多個著名道地川產藥材品牌,其藥用成分含量高,品質優良,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響噹噹的“名角”,成為我市中藥材產業尋求突破之路的重要基礎。

看現場

未來5年,麥冬大健康產業產值將達100億元

走進三臺縣花園鎮麥冬產業基地,白色水泥樁隔成的方塊地裡,麥冬長勢喜人。花園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鎮有1.5萬畝麥冬。以往,每畝10-12萬株苗,栽得過密。從3年前開始,我們就調減到每畝8-10萬株苗,這樣一來,麥冬田透光透氣,提高了品質。”

今年的麥冬市場依然特別火爆。“以前我們是用煤炭作為燃料烘烤麥冬,給麥冬造成了二次汙染和不環保的影響;另外,煤炭是人為操作,溫度時高時低。現在不僅沒有汙染,而且溫度可控,麥冬的品質得到了更好的保證。”當地本源麥冬專合社老馬分社理事長陳千雙介紹。

從自產自銷、提籃小賣,到精深開發形成麥冬飲品、洗護套裝等系列產品,再到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麥冬文化旅遊勝地……麥冬產生的“72變”,是我市著力打造特色中藥材產業的生動寫照。

三臺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麥冬之鄉”,種植中草藥麥冬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目前,產量佔到了全國的70%,是全國最大的麥冬生產基地。目前,該縣將麥冬產業列為全縣“3+2”主導產業之首,常年種植麥冬面積達5萬畝,年均產量1.2萬噸,出口量佔全國的

80%以上。預計通過3-5年的努力,該縣麥冬大健康產業產值將達到100億元。

談現狀

提檔升級,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響品牌

儘管中藥材產業化正在快速推進,但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市主要中藥材種植區規劃佈局在三臺、平武、江油、安州、北川、梓潼的102個重點鄉鎮。但是普遍存在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中藥材企業中小居多、龍頭帶動力不強、投入薄弱、資源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何破題,迎來發展升級的“黃金期”?尋求突破,找準問題是關鍵。我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支撐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按照“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響品牌”的發展主線,出臺《綿陽市現代農業重點產業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政府推動、政策促動、部門聯動、龍頭帶動的新機制,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一批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強大、穩定、特色、生態的中藥材發展新格局。

另外,我市還特別突出龍頭帶動效應,借力科技聚合產業發展新動能。我市相繼引進太極綿陽製藥、四川恆源藥業、四川天雄中藥等28家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方式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並通過建成生物醫藥孵化器,與北京中醫大、省中醫藥科學院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制定天麻、厚朴等藥材種植技術操作規程和生產質量標準。

謀發展轉型升級,做強中醫藥全產業鏈

到2020年,我市中藥材種植面積計劃達到58萬畝,產量突破20萬噸,綜合產值力爭達到200億元,這條路怎麼走?

“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長效機制,並完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不斷延伸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鏈,探索發展‘健康+旅遊’‘基地+文化’等中藥材新業態、新綜合體。”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

責人表示,我市聚力將綿陽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優質中藥材藥源基地、生產加工基地、區域中藥流通集散中心和康養休閒生態旅遊目的地,使中藥材產業成為綿陽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從產地“出發”向市場大門邁進,如何讓產業做“加法”,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中醫藥全產業鏈?要尋求突破,須補足創新短板,做強中醫藥全產業鏈。我市聚焦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發揮中藥材種植基地、藥用植物園、生產企業等優勢,培育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和旅遊綜合體。同時,鼓勵中藥材加工企業引進先進設備,改進加工工藝,不僅規範化生產中藥飲片、中成藥等傳統產品,而且還要以麥冬、金銀花、丹參、桔梗等藥材為重點,積極開展功能性飲料、茶葉、食品等延伸性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

我市還將建立縣域經濟產業發展基金,通過政府引導、擔保貼息、獎補支持等方式,積極吸納社會民間資本,為我市中藥材基地、精深加工、康養綜合體等重大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