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 讓廣元旺蒼麻英鄉水峰村變了樣

集體經濟制度化了,腰包變鼓了;通村道路硬化了,出行方便了;人飲全覆蓋了,吃水不發愁了;危房“清零”,居住安全了;班子隊伍強,幹群關係變好了……

近日,筆者走進旺蒼縣麻英鄉水峰村,處處都能感受到水峰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村民幹部兩相厭,相奏一曲青山怨

“住在石頭山,房子破爛爛,吃水全靠背,活的莫人樣。”這首在當地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很好的形容了水峰村曾經的處境,由於自然因素的限制,水峰村缺乏發展基礎,全村40戶貧困人口129人,貧困發生率19.4%。

曾經,水峰村的基礎條件太差,通村路要看天的臉色,晴時是“光灰大道”,一下雨就變成“水泥大道”;用管子接的山泉水因為地勢的原因,總是時有時無,每家人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家裡的壯勞力外出找水;住的房子更是不用說了,全村一半以上都是高危房,經常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裡面還在滴雨。

旺蒼縣人民法院院長李斌調研時,老支書盧青德總是無奈地說道:不是我們不作為,現在村“兩委”的平均年齡有53歲,初中以上文化的都沒有,在家的年輕人都覺得當幹部吃苦吃累,沒人願意站出來,工作怎麼推的動?

面對這樣的局面,麻英鄉黨委與幫扶部門縣法院密切協作,制定適合水峰村的計劃,為水峰村實施整體規劃。

發展:建強堡壘是關鍵,火車要靠車頭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2017年換屆時依據產業大戶、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涉農企業人員等有經驗的對象中摸排,遴選出的思想素質好、經營管理水平高、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共同富裕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村“兩委”,“兩委”平均年齡降低到46歲,高中以上學歷佔一半以上。在完成村“兩委”優化的同時,縣法院研究室主任張廣平被派駐水峰村擔任第一書記,進一步提升班子戰鬥力。

堡壘建的強,群眾有依靠。水峰村原村級活動陣地破舊簡陋,導致村幹部無辦公場所、黨組織和黨員無活動場所、群眾無文體活動場地和學習培訓場所,不僅使大家聚在一起,難以形成凝聚力,也影響了村級黨組織戰鬥力的發揮。2018年,縣法院通過多方協調為水峰村籌資金,新建“1+8”村級活動陣地320㎡,並建有健身廣場700㎡,村級堡壘建強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幹部與村民之間的密切溝通。

先鋒前頭帶,拉手跑得快。致富能人是拉動群眾致富的“火車頭”,村“兩委”回引致富能人王佐朝在村發展柴胡種植項目,現種植柴胡600畝,帶動貧困群眾30餘名,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為更好的發揮致富能人帶頭髮展,促進水峰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村兩委決定將王佐朝同志選為村支部副書記,更好的發揮致富能人的作用。

如今:內外兼修奔小康,民富村美心裡樂

集體經濟富。面對水峰“空殼村”現象,縣法院屢出實招採取“貧困戶(貧困黨員)+村集體+公司”的模式,多方協調籌措資金135.5萬元,通過建立“上核桃、中香菇、下柴胡”立體經濟林模式,預計集體經濟年綜合收入達10餘萬元,更好的通過集體經濟將村集體凝聚起來。

基礎夯得牢。縣法院協調整合資金131.2萬元,為水峰村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實施“組組通”工程,新建硬化道路2.7公里,實現水峰村通組路、入戶路全覆蓋,疏通致富“腦梗阻”;開展“人人飲”工程,以集中供水站為核心配套建設人飲蓄水池5口,鋪設飲水管網14公里,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水峰群眾徹底擺脫清早出門找水的困境;實施“戶戶淨”工程,通過新建垃圾屋、垃圾倉等途徑解決垃圾無處扔的問題。

家家樓房住。緊抓易地扶貧搬遷與危舊房改造機遇,以建設“特色川北民居”為核心設計理念,對23戶群眾現有房屋進行新建改造,完善了村民住房的基本保障,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鄉風文明好。為徹底改變群眾中存在的環境衛生差、村民家中髒亂差,群眾參與鄉村環境整治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探索推出“道德超市”,村民小組評議組對每個家庭在“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家庭衛生、移風易俗、孝老愛親”方面進行評分,根據評分到超市兌現生活用品,這樣的精神激勵,在群眾中樹立了榜樣,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內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