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近十年最具影響論文"!

他力爭在古氣候學領域發出"中國聲音",是我國最早從事洞穴石筍同位素研究的古氣候學家之一; 他利用南京葫蘆洞石筍精確標定了千年尺度突變事件年齡,打破了"格陵蘭"在這個研究領域的長期統治地位,成為全球對比的另一個基準;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相繼在《科學》和《自然》等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他就是汪永進,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我國石筍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汪永進,1959 年出生,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洞穴沉積和氣候環境演變研究,從不同時間尺度論述了亞洲季風變化歷史、動力學機制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構建了二十萬年來中國石筍同位素氣候地層學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

誤入地質大門,與石筍結緣

汪永進絕不會想到自己會從事古氣候研究,因為在各門功課中,地理是他學得最差的一門。高考結束後,他的第一志願是南京大學數學專業,但遺憾未被錄取,後被調配志願到地球化學專業。當時的汪永進認為化學專業也不錯,就高高興興地到化學系報告,卻被告知地球化學專業在地質學,就這樣,汪永進誤打誤撞,進入了地質學領域的大門。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大學畢業後,汪永進在江蘇省陶瓷研究所從事技術員工作。這時,本科階段的系統學習已經讓他對地質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而技術員的工作已然不能滿足他對地質學的探究。因此,2年後,汪永進重回南京大學,繼續攻讀沉積岩石學碩士學位。而後,博士階段的學習更讓汪永進對地質學達到了痴迷境界,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的休息,在狹小的實驗室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學習和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的博士論文《南京石筍記錄的末次冰期氣候事件與全球對比》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紮根科研,成果登頂《科學》、《自然》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洞穴石筍同位素研究的古氣候學家之一,汪永進坦言,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問一定要做到最好。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1993年,南京湯山地區猿人化石的出土引起國內外轟動。而對於當時的汪永進來說,散落在考古現場的一根根石筍則最受他的注目。由於受過地球化學的系統訓練,汪永進很快意識到,這些石筍在形成過程中很可能記錄了古環境信息,於是,他當即撿了幾個石筍,打算回來研究。這幾根石筍樣品的初步測試結果令人非常振奮,為了進一步證實數據的可靠性,他在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進行測試結果對比。確認無誤後,他便撰寫文章向《科學》投稿。文章一經發表,便得到了國內外古氣候專家的關注和肯定,甚至被美國科學促進會評選為近十年《科學》期刊最具影響的31篇論文之一,中國科學家僅1人入選。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千年尺度突變事件是國際古氣候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格陵蘭冰芯紀錄一直是研究該問題的唯一年代學標準。汪永進利用南京葫蘆洞石筍精確標定了千年尺度突變事件年齡,打破了"格陵蘭"在這個研究領域的長期統治地位,成為全球對比的另一個基準。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在汪永進眼中,搞科研一定要嚴謹求實,作出的科學數據要千年不倒,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他曾花費近8年時間完成一篇論文,對學術的執著給師生們留下深刻印象。在代表科研最高水平的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和《自然》上發表論文,是每個科學家都渴求的事。僅本世紀初十年,汪永進就在這兩個期刊發表了3篇論文;2008年,他還獲得第五屆國際氣候變化喀斯特記錄傑出貢獻獎,中國學者僅一人獲此獎。

全國各地留下足跡,受傷是家常便飯

多年來,汪永進教授不辭辛苦地在全國各地進行更深入的古氣候研究,而在這樣的野外工作中,受傷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2001年夏末,他帶著團隊通過一條約6公里長的小路,盤旋著70度山體而上,來到湖北神農架天鵝洞採樣考察。返回時天降大雨,本已泥濘的小路更加難走。再加上還背有幾十斤重的石筍,結果一不小心在山上滑倒,整個後背被石頭刻劃撞擊一片青紫,兩層外衣均劃破,鮮血淋漓。當隨行人員找到他時,物品散落一地,但石筍仍被他緊緊抱在懷裡。

2017年,近60歲的汪永進仍然帶領學生在野外採樣,洞穴中的通道有時只允許一個人匍匐前進,是對體力非常大的考驗,但當看到質量非常高的樣品時,他認為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南京這位教授:成果登頂《科學》、《自然》,被評為

如今,年過六旬的汪永進教授依然活躍科學研究的一線。回首幾十載的奮鬥歷程,進入地質學領域可以說是"誤打誤撞",選擇石筍進行古氣候研究也是"機緣巧合",但正是因為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精神,才取得了今天的矚目成就!

關注"南京師範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南京師範大學官微、新華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