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近十年最具影响论文"!

他力争在古气候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是我国最早从事洞穴石笋同位素研究的古气候学家之一; 他利用南京葫芦洞石笋精确标定了千年尺度突变事件年龄,打破了"格陵兰"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长期统治地位,成为全球对比的另一个基准;他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相继在《科学》和《自然》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他就是汪永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石笋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汪永进,1959 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洞穴沉积和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从不同时间尺度论述了亚洲季风变化历史、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构建了二十万年来中国石笋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误入地质大门,与石笋结缘

汪永进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从事古气候研究,因为在各门功课中,地理是他学得最差的一门。高考结束后,他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数学专业,但遗憾未被录取,后被调配志愿到地球化学专业。当时的汪永进认为化学专业也不错,就高高兴兴地到化学系报告,却被告知地球化学专业在地质学,就这样,汪永进误打误撞,进入了地质学领域的大门。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汪永进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从事技术员工作。这时,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已经让他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技术员的工作已然不能满足他对地质学的探究。因此,2年后,汪永进重回南京大学,继续攻读沉积岩石学硕士学位。而后,博士阶段的学习更让汪永进对地质学达到了痴迷境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休息,在狭小的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学习和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的博士论文《南京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与全球对比》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扎根科研,成果登顶《科学》、《自然》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洞穴石笋同位素研究的古气候学家之一,汪永进坦言,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学问一定要做到最好。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1993年,南京汤山地区猿人化石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轰动。而对于当时的汪永进来说,散落在考古现场的一根根石笋则最受他的注目。由于受过地球化学的系统训练,汪永进很快意识到,这些石笋在形成过程中很可能记录了古环境信息,于是,他当即捡了几个石笋,打算回来研究。这几根石笋样品的初步测试结果令人非常振奋,为了进一步证实数据的可靠性,他在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结果对比。确认无误后,他便撰写文章向《科学》投稿。文章一经发表,便得到了国内外古气候专家的关注和肯定,甚至被美国科学促进会评选为近十年《科学》期刊最具影响的31篇论文之一,中国科学家仅1人入选。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千年尺度突变事件是国际古气候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格陵兰冰芯纪录一直是研究该问题的唯一年代学标准。汪永进利用南京葫芦洞石笋精确标定了千年尺度突变事件年龄,打破了"格陵兰"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长期统治地位,成为全球对比的另一个基准。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在汪永进眼中,搞科研一定要严谨求实,作出的科学数据要千年不倒,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他曾花费近8年时间完成一篇论文,对学术的执着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代表科研最高水平的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是每个科学家都渴求的事。仅本世纪初十年,汪永进就在这两个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2008年,他还获得第五届国际气候变化喀斯特记录杰出贡献奖,中国学者仅一人获此奖。

全国各地留下足迹,受伤是家常便饭

多年来,汪永进教授不辞辛苦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更深入的古气候研究,而在这样的野外工作中,受伤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2001年夏末,他带着团队通过一条约6公里长的小路,盘旋着70度山体而上,来到湖北神农架天鹅洞采样考察。返回时天降大雨,本已泥泞的小路更加难走。再加上还背有几十斤重的石笋,结果一不小心在山上滑倒,整个后背被石头刻划撞击一片青紫,两层外衣均划破,鲜血淋漓。当随行人员找到他时,物品散落一地,但石笋仍被他紧紧抱在怀里。

2017年,近60岁的汪永进仍然带领学生在野外采样,洞穴中的通道有时只允许一个人匍匐前进,是对体力非常大的考验,但当看到质量非常高的样品时,他认为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南京这位教授:成果登顶《科学》、《自然》,被评为

如今,年过六旬的汪永进教授依然活跃科学研究的一线。回首几十载的奋斗历程,进入地质学领域可以说是"误打误撞",选择石笋进行古气候研究也是"机缘巧合",但正是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精神,才取得了今天的瞩目成就!

关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官微、新华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