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宋仁宗時

有個叫儂智高的從廣西起兵反宋,

一路打到了廣州。

圍城攻了五十多天,

築土山,架雲梯,斷水源,

什麼招數都用上了,

奈何廣州城牆堅固,

愣是攻不下來,

只好撤退。

廣州城以西的商業區被洗劫一空,

(那裡原本外商雲集,是蕃坊所在)

而躲進城內的百姓倖免於難。

那是公元1052年。

後來朝廷論功行賞,

先賞誰呢?

當然是8年前以南漢舊城為基礎,

修築擴建了廣州城的經略使魏瓘

要不是這位魏大人認真動工,

早已破敗的土城牆哪能擋住這次兵災?

城堅池固才能保境安民。

此後宋朝終於重視了對廣州城的修建,

於是魏大人升職加薪,

回來廣州繼續修城。

300年間,從北宋到南宋

廣州城擴建和修築了20多次

是廣州城建史上最重要的時期。

不僅擴建了子城、東城

還新建了

西城

將原本在城西的商業區保護起來,

形成三城格局

後來廣州商業不斷髮展,人口增加,

城外珠江北岸的濱河地帶也被開拓,

又修築了南城 (雁翅城) 以保護商民。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宋代廣州三城

那麼,早幹嘛去了?

怎麼以前就沒這麼大手筆呢?

同學,

要是你這麼想,

說明你又沒好好讀書,

回去重修歷史再來說話。

古代築城不比今天蓋樓,

水泥吊車一起上,

三天蓋一層。

古代技術不發達,

築城要徵調成千上萬民夫、軍隊,

還沒有工錢發,

一不小心百姓負擔過重,

分分鐘造反。

朝廷也因各種原因喊窮,

尤其是宋朝,

所以一拖就是幾十年。

而促使朝廷決心修城的原因,

必然是從軍事防守考慮,

畢竟這是城牆的首要功能。

你看儂智高一來,

廣州城這修建進度噌噌往上漲。

至於怎麼越修越大?

城市商業發展,

人口增加形成新城,

城牆範圍自然就得不斷擴大。

宋朝廣州城就比唐朝時擴大了兩倍有餘。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像西安這樣的城牆,得動用數萬人來建

這麼說宋代廣州比唐朝時還繁華?

當然!

其實論城市開放繁榮程度,

宋朝遠超唐朝。

唐朝實行坊市制

城市生活區和商業區分開,

坊與坊、坊與市之間用土牆隔開,

還有宵禁,

不準有夜生活。

宋朝時封閉性的坊市變成開放性的街市

政府鼓勵商業發展,

才有了《清明上河圖》裡的十里繁華。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清明上河圖》裡熙熙攘攘的汴京城

宋元時廣州依然是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

前來貿易的國家數量超過了唐代,

有50多個。

商船苦於海上颶風,

廣州就在城內開鑿內濠給它們躲避,

這就是廣州的東濠、西濠、玉帶濠

今天仍是重要的排水渠道。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幾十年前的玉帶濠,現已成為暗湧

每年十月蕃舶歸國

官府還要設宴送行以示慰勞。

宴會地點在海山樓

在今天北京路和大南路的路口處,

當然現在是看不到了

如今那裡是商業旺地,

當年卻是一片海,

樓下就是市舶亭,

船隻可以在那停靠。

外商仍以阿拉伯人居多,

最土豪的是姓蒲的,

他們從宋朝開始留在廣州,

改用漢姓,娶漢女,考科舉。

廣州市珠江村還有其中一支的宗祠,

還有200多名蒲氏後人。

而且除了在西城有蕃坊供外國人聚居,

宋代廣州城還出現了"蕃學"

——就是一千年前的國際學校啊!

專門招收這些外國子弟入讀,

在那修完學業還可以參加科舉,

夠開放不?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廣州番坊位置示意圖,圖上那塔就是著名的懷聖寺光塔

這一時期廣州有什麼名人麼?

呃······

蘇東坡算不算?

他是路過的,

到處遊玩題題詩啥的,

比如給一座寺院題了“六榕”,

後來那寺就改叫六榕寺了。

據說他還給當時廣州知州寫信,

設計了一條竹製管道,

從白雲山引水入城,

是廣州最早的自來水工程。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六榕寺裡這兩個字到處可見

好吧這個路過的不算。

還有一個叫張鎮孫

地道的廣州人,

而且是宋朝時嶺南地區唯一狀元郎

南宋滅亡時鎮守廣州,

堅守數月,

後向蒙古人投降,

自己亦自殺。

後人認為,

他是為避免廣州被屠城而降,

在保全一城百姓後自己死節,

是有功於廣州的英雄。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因張鎮孫而得名的廣州狀元坊

元代統治中國97年,

攻佔廣州時雖給城市帶來很大破壞,

但它迅速恢復了市舶司,

開展對外貿易,

廣州的社會經濟因此恢復得很快。

不過元朝任意拉大行省範圍,

包括廣州在內的粵中、粵北、粵東地區

稱作廣東道,

劃歸江西行省管治,

所以那會廣州人得稱自己是江西人。

明朝統一全國後才劃入廣東省。

明代對廣州影響最大的人叫朱亮祖

受封為永嘉侯,

在朱元璋時鎮守廣州。

他將宋代形成的廣州三城合併為一城

並向北拓展到越秀山

今天山上還有一段明城牆,

是廣州僅剩的古城牆了。

他還在山上建造了雄偉的鎮海樓

成為廣州城標誌性的建築物。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鎮海樓,又名“五層樓”

鎮海樓初名“望海樓”,

後改為鎮海,

據說是因為覺得廣州有偏霸之象,

建樓於高山之巔可以鎮壓它的王者之氣,

當然風水的理由聽聽就算了,

實際上越秀山為當時廣州城最高處,

建樓在山頂可俯視全城,

軍事價值非常明顯,

直到近代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鴉片戰爭時英國人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佔了。

明朝是個很招人黑的朝代,

皇帝多變態,

太監也亂來。

朱元璋把人按民戶、軍戶、匠戶等等

分為N種戶籍,

搞職業世襲,

希望大家安安穩穩不要動,

當然他這一套在他死後就慢慢搞不下去。

他對到處跑的商人更沒什麼好感,

更不準中國人出海經商。

又因為明代沿海老有倭寇騷擾,

海外貿易也是時開時禁

皇帝也不看重從中獲利,

要不然鄭和下西洋也不會光虧錢。

總之這時期廣州雖仍是大港,

卻比不上宋元之時了。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呢?這是個問題。

這時管理廣州貿易仍有市舶司,

但卻出現了一類奇葩——市舶太監

就是被皇帝派到各地徵稅撈錢的。

這職位雖說唐朝就有,

但在明朝時最為囂張。

其中有個叫李鳳

萬曆皇帝派他來了廣東,

橫徵暴斂,

當然收上來的錢大半是落入自己口袋。

又特別自戀,

給自己雕了石像供奉在六榕寺

——就是蘇東坡題名的那間。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李鳳像,頭在文革時被毀了

太監一猖狂,

我們就知道國家要完。

不過大明雖亡,

廣州卻冒出個南明皇帝。

因為大明最後一位皇帝雖然自殺殉國,

但還有些皇室子弟逃到南方。

其中一個叫朱聿粵

在廣州自立為帝,

年號紹武,

這就是紹武政權

可惜朱家子孫不止剩他一個,

有個朱由榔去了肇慶稱帝,

更別提還有南京的、福州的等等,

史稱這些為“南明”政權。

他們不著急去打清軍,

自個先掐起來了,

畢竟皇帝只能有一個嘛,

結果被清軍一個個滅掉……

廣州的這批君臣被一起收葬在越秀山,

那裡現在還保留著紹武君臣冢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廣州城也被清軍攻破。

由於攻城時遭到廣州軍民頑強抵抗,

清軍破城後下令屠城

死難者超過十萬。

平南王尚可喜是帶頭將領之一,

晚年因此罪孽恐懼難安,

才自捐俸祿重修了大佛寺

指望有個好報。

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他兒子後來響應吳三桂叛變將其軟禁,

數月後他在家中憂急而死。

大明雖亡,

鄭成功卻還佔據了臺灣,

一心反清復明。

他擁有當時東南亞一帶最強大的海上艦隊,

不時派兵襲擊沿海各地。

為了防範內地人與其勾結,

清朝下令“界海清野”

從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50裡,

漁民不得出海,

房屋田地燒燬,

百姓遷入內地,

敢反抗者殺之,

人為製造出一條千里無人帶。

新安、香山、東莞、新寧、番禺等地漁民、

水上居民、村民等全部遷到廣州,

一部分難民掙扎到了廣州西郊。

當時這一帶仍是水鄉,

流浪人家多以捕魚蝦撈海產為生,

拿到第一津以西一帶出售,

就是如今荔灣區西華路東段,

日久成市,

得名“移民市”

後訛稱“宜民市”。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宜民市當年的牌坊拓印

海禁政策如此之嚴,

歷來以商港聞名的廣州變得冷冷清清。

等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平定臺灣後

才廢止“遷界令”,

第二年才開放海禁

允許全部居民回遷和出海捕魚。

而廣州的地位,

也將因清朝的對外政策,

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改變。

會怎樣呢?

下回再說。

伏地魔大人回家吃飯了,

過幾天再出本系列最後一篇。

拜!

[1]袁鍾仁.古代廣州城的興築和擴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03):86-94.

[2]徐俊鳴.宋代的廣州[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4(02):248-258.

[3]邢君.宋代廣州城市工商格局[J].華中建築,2008(06):163-166.

[4]周興樑.廣州海絲之路溯源及其發展過程研究[J].中國名城,2018(01):48-57.[5]張其凡.有功於廣州人民的宋代狀元張鎮孫[J].嶺南文史,1995(01):26-27.

[6]黃日初.北宋廣州“蕃學”考[J].蘭臺世界,2012(21):59-60.

[7]邱樹森.元代廣州的商業文化[J].江蘇商論,2004(08):161-162.

[8]關漢華.論朱元璋統一嶺南[J].廣東社會科學,2001(06):66-71.

[9]張德昌.明代廣州之海舶貿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2(02):123-140.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