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羽評郡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an)告發明朝開國將領藍玉謀反,朱元璋接報大驚失色。

朱元璋為何驚慌失措呢?

老朱知道藍玉的能量和家族勢力。藍玉是鄂國公常十萬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也就是說,太子朱標的“外戚集團”很威猛。

藍玉作戰也很威猛,曾在捕魚兒海之戰大破北元,把殘元勢力趕到了漠北。

讓老朱驚慌失措還不僅如此,藍玉的勢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之前老朱有意打造藍玉做太子朱標的“首輔”。對藍玉的勢力是助長而非打壓。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標是在1392年去世的,藍玉被殺前一年),事情出現了轉機。老朱出於為了孫子朱允炆稱帝后江山的穩定,決心在有生之年為孫子剷除功臣集團。(腦補老朱給孫子一根長滿蒺藜的樹枝故事)。

恰在這節骨眼上,有人告發藍玉謀反,說實話,敏感時期擱誰也驚慌。

老朱果斷誅殺藍玉,並把他剝皮做成了“人皮”標本,抄家、滅三族。藍玉一案,誅連蔓引竟涉及一萬五千餘人。

這一萬五千冤死鬼中,有人說著名的“詩畫家”、具有魏晉風度的翰林學士孫蕡(fen音墳)死的最冤。當時為什麼有這種議論呢?



咱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孫蕡。

孫蕡(1337~1393年)是廣東南海平步(今順德平步鄉)人。從小愛讀書,長大後,即洪武三年(1371年),34歲時考中進士,隨後進入仕途,官拜工部織染局“司長”。一年後調任京城翰林典籍,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書。

孫蕡為何被藍玉案誅連被殺呢?

原來藍玉被抄家時,發現了一張孫蕡為藍玉畫的畫像,畫像下角有題詩和玉章。這竟成了孫蕡通逆黨的罪證。

本來作為詩畫家的孫蕡為開國功臣作畫是很平常一件事,但在誅殺藍玉無限擴大化影響下,孫蕡被捕入獄也就不奇怪了。

孫蕡蒙圈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臨刑前,他感慨萬千,口占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當他誦完這首詩後,監斬官和劊子手都笑了。心想,還有這樣的書呆子。臨死前還拽文嚼字。“書記員”在案卷裡記下了這一件趣事。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覺得孫蕡死的冤。然則時間過去了兩年後。有一天,朱元璋閒來無事翻看藍玉案卷,當他看到孫蕡這首詩後,突然有些觸動,他重新查閱了孫蕡的案卷,這才感到孫蕡是被冤殺了。

當時誅殺藍玉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說實話朱元璋也有點控住不住,人們心裡都有陰暗面,原來藍玉勢力太強大了,仗著皇親國戚作威作福,現在被皇上打倒,人人想下井落石,壓抑太久的人們心理都扭曲變形了。

有道是“物極必反”,當老朱感覺這事做的有點過的時候,他把監斬官和當時行刑人員召來,問他們當時孫蕡說了什麼話,幾個人回答說“就唸了一首詩”。

朱元璋接著說,為什麼你們不向我彙報。幾個人面面相覷。心說,一天殺成千上百人,孫蕡念首詩有什麼可彙報的?



朱元璋說:這樣有才的詩人,你們為什麼要殺掉?幾個人心想,不是你讓我們殺的嗎?

朱元璋接著說。“你們幾個去地下給孫蕡道個歉去吧!於是老朱把所有監斬官和行刑人員全殺了。從這點來看,孫蕡死得一點也不冤,至少有10個人為他殉葬了。

結語:本來朱元璋是想禁止濫殺無辜,這樣一來又多殺了10個人,我只能說朱元璋真會殺人!我覺得最應該去地下向孫蕡道歉的是朱元璋,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草莽皇帝朱元璋,從最底層的人,走到天之驕子,自然也沒有逃脫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會對曾經的開國將領大殺特殺。


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雖然不是開國將領,甚至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為朱元璋的濫殺,結果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孫蕡(xù),別的東西沒有,但是卻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況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獨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確實有真本事,後來考中了舉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還是寫詩,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稍微的停頓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絕美的詩篇。不僅詩文寫的好,還是一個清官,在當地百姓的口碑當中非常好。

後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漸漸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劉伯溫和高啟三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誇讚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因此在聽說了有孫蕡這樣的一號人,自然起了愛才之心。

於是就把他孫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職,然而古代官場都是講的裙帶關係。後來因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牽扯了進去。幾個兒子都被朱元璋殺了,但是他本人在馬皇后的保薦下,得已活了下來。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孫蕡自然也沒了好下場。而當時正在修築長城,所以很多像孫蕡這樣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長城了。不管是在什麼朝代,修築長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孫蕡毫無怨言不說,工作之餘還會吟個詩寫個作。看守他們的官兵,感覺這個人挺不一樣的,於是就把他寫的幾首詩帶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還是能分出個好壞的。畢竟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感覺孫蕡確實是一個人才,就把他調任蘇州繼續做官。

但是僅僅過去6年之後,由於孫蕡為官比較清廉,和當地的官員發生衝突,結果被擺了一道,彈劾孫蕡貪汙受賄。距離當初已經過去6年時間,朱元璋又是日理萬機,哪還記得這樣一個小人物。

於是大筆一揮,把這個人給我發配到遼東。這是明朝人常被髮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寧古塔。可謂是荒涼無比,來到這裡基本上是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發配還算好,畢竟如果到了期限,還是有可能回來了。然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在胡惟庸一案結束之後,朝廷當中又發生了藍玉叛亂的事情。



朱元璋把他剝了皮,填上草之後送到全國各地展覽,牽扯進去的有幾萬人之多。按照道理來說,孫蕡這個芝麻小將,怎麼和藍玉有牽扯?

可不要忘記,他在最早的時候可是做過京官。像藍玉、胡惟庸這樣的人,他也是會經常碰到。雖然孫蕡為官清廉,但是最起碼的人情世故還是懂的。他倒是曾經給藍玉畫過一幅肖像畫,送到他家中。

結果後來朱元璋抄家的時候,發現了家裡面的這幅肖像畫,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孫蕡。結果這就倒黴了,即使他已經被髮配到遼東,單憑這幅畫也可以要了他的腦袋。

曾經有人勸他可以寫文章上訴,畢竟他的文筆這麼好。但是孫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孫蕡在臨死之前,還是念了一首詩,詩文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鼓聲響了很多聲,是催促我趕快上路。如今太陽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黃泉路上沒有客棧,今天晚上我該住在哪裡呢?如果沒有黃泉二字,可能誰都想不到這是一首臨死前的詩吧。

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朱元璋看後氣憤不已。立刻把當時的監斬官找來,這麼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也不留著?隨後為了以儆效尤,把當時監斬的官全部殺了。

其實孫蕡臨死前寫詩可能是真的,就算說是沒有寫詩,最起碼也是牽扯進了藍玉一案。但是要說朱元璋殺監斬官,卻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就算朱元璋再殘暴,事情的對錯還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來皇權不可違,如果當時監斬官把他的命留下來了,那麼可能最後還是死。


史之策


明朝的一個傍晚,刑場大街上擠滿了人,刑臺之上跪著一位50多歲的老者,一臉的憂愁與無奈。夕陽如血一般斜照過來,染紅了眾人,染紅了老者。

監斬官抬頭看了看夕陽,對老者說:“時辰已到,你可有遺言?”

老者微微抬頭,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三通鼓響,劊子手舉起鬼頭大刀往下一落,老者當場身首異處……

被斬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孫蕡,這位來自廣東順德的儒雅之士因為受“藍玉案”牽連,冤死在大刀之下。

孫蕡的《臨刑詩》

孫蕡自幼聰敏好學,中年考得進士,後被召入翰林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介書生本來與世無爭,然而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朱元璋時期規模最大的“藍玉案”爆發後,由於孫蕡曾經幫藍玉在一幅畫上題過字,結果也被牽連進去,被判了死刑。

孫蕡斬首後,朱元璋曾問監斬官孫蕡臨死前說了什麼?監斬官把孫蕡死前吟誦的詩原原本本的學了一遍,朱元璋聽完大怒:“有這麼好的詩,怎麼不早報來?”於是下令殺了監斬官。

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寫的《碧裡雜存》和陳敬所著的《明興雜記》中均有記載。

明朝的藍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牽連而被誅殺者高達1.5萬人之多!孫蕡和監斬官也成為這個事件的無辜受害者,依我看來,孫蕡在臨刑前除了吟誦《臨刑詩》以外,應該還大聲喊了一聲:“陰公嘍!”

五代詩人的《臨刑詩》

孫蕡不是第一個在砍頭前作詩的人,在五代時期有一位文人叫江為,因為幫人代寫降書而遭誅殺,他在臨刑的時候也創作了一首《臨刑詩》:

街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江為的詩從意境上來看不如孫蕡,不過人家是原創首發,孫蕡後來創作多少有點抄襲的意思。但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古代行刑不應該是在午時三刻嗎?為何江為和孫蕡行刑時間都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朱元璋聽到這首詩是非常的惱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哪朱元璋為何因“孫蕡”的一首詩而怒了,其實咱也不是太清楚,咱就按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番。

朱元璋是明朝興起“文字獄”的皇帝,對於一些敏感字非常的痛恨,有些大臣就有因字而喪命或治罪的,更何況“孫蕡”作的詩,有大罵朱皇帝之意,如鼉鼓的鼉,那就是鱷魚,又名土龍,豬婆龍,豬又同朱。西山日又斜,日乃大明明字的一半,日又斜,可以理解為不正,西山日又斜也可理解為大明江山日子長不了,最後倆句可能是“孫蕡”被冤殺的無助無奈。今夜宿誰家?可能是想變成鬼也要找上朱元璋的意思。這最後一句可能就是給朱皇帝聽的。這樣一首大罵朱皇帝的詩,朱元璋聽了當然會怒了,所以就把在場官員殺了。


夏有涼風61


朱元璋是布衣天子,曾經殺了不少“敵人”,也殺了不少自己的官員,光是明初四大案,每次殺的人數都是以萬記。

有個被殺的犯人很特殊,叫孫蕡(fen),死前作了一首詩,很有幸,後來被朱元璋發現了,於是,曾經的監督殺人指揮被老朱殺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殺了指揮一人,不是殺了所有在場官員)

這個犯人臨終前,做了一首詩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列朝詩集·孫蕡傳》。

(藍玉)

說,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跳過兒子這一序列,直接選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此時,朱允炆才15歲,明顯的,缺乏掌控能力,於是朱元璋在思量如何讓那些“權臣”們心甘情願服從朱允炆。

要想讓大傢伙服從小朱允炆,這事確實不容易。像藍玉這一夥人,軍功很高,能力卓越,隨便露兩手,隨便振臂一呼,都可能帶起大風大浪。

終於,朱元璋抓住了機會,有錦衣衛彙報說藍玉有謀反的跡象,於是乎,暴風雨來了,藍玉及所有和藍玉有牽連的人都進了大獄,一個一個被送去了閻王殿。

此時,有一個人被牽連進去,非常冤枉,那個人叫孫蕡。只是因為孫蕡給藍玉畫過一次畫像,就此命運發生了轉變。

孫蕡被斬首前,問其有何話說,孫蕡什麼也沒說,只是作了一首詩並且唸了出來:“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詩符合當時的環境,也說出了自己的無奈。當下,監斬官員等人將這詩記錄了下來。

朱元璋看到了“那個犯人臨終前做的詩”

一段時間後,由於這詩寫得確實不錯,傳來傳去,到了朱元璋那裡,老朱文化雖然不高,但好詩,老朱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看到這樣精彩的詩,老朱連聲稱“秒”,再一問,得知此人已經被殺。於是叫來了監斬總指揮。

監斬指揮來了,有點戰戰兢兢。老朱問道:“這詩是孫蕡作的嗎?”

監斬官說道:“是,是的。”

朱元璋繼續問道:“他犯了什麼罪啊!”

監斬官說道:“給藍玉畫了一幅畫!”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朱元璋大喝一聲:“既然如此,人家只是畫了一副畫,而且又那麼有才,為何不來早早彙報,再做決斷?”

看到老朱的樣子,監斬官員的汗就下來了。但是,汗下來也沒用了,因為接下來朱元璋安排人把監斬官送上了黃泉大道。孫蕡死得冤,其實,這個監斬官死得也很冤。

臨終前唸詩的犯人“孫蕡”的介紹

孫蕡(1337—1393),字仲衍,號西庵,廣東順德人。生在元代,性格豪爽,人很聰明。寫詩文時,常常能夠一揮而就,很少打草稿。

此人從小儀態不凡,具有魏晉風骨。當地人都很尊敬他,稱他一聲“孫先生”。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孫蕡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先是做了長虹縣主薄,後來做了翰林典籍,修書《洪武正韻》。再後來,做了平原主薄,然後先後去了蘇州和遼東做官。

孫蕡的一生,沒有大錯,只是能力太突出,意外地給藍玉畫了像,就此陪伴藍玉去了陰間,確實可惜。當然,可惜的還有監斬指揮。


藍風破曉


朱元璋一臉懵逼:我怒了嗎?我把所有在場官員都殺了嗎?明明只殺了一個。

要說歷史上誰殺人最多,當屬朱元璋。打開網絡,殺功臣、殺和尚、殺宮女、殺太監、殺老農、殺官員、殺文人……朱元璋簡直就是史上第一變態殺人狂。

這一回,朱元璋又怒了,殺了一個監斬官。

孫蕡的坎坷仕途

話說元末明初,廣東順德有一個讀書人,名叫孫蕡[fén],此人博覽群書,才思敏捷,吟詩作賦,片刻即成,出了名的會寫詩,在當地享有盛名,也是明初著名詩人。

洪武三年,文采斐然的孫蕡參加科舉考試,從此步入坎坷的仕途。

孫蕡書讀的多,寫詩也厲害,但做官水平很一般,幹了好幾年、好幾個崗位,還是一個縣處級幹部,沒有提拔重用,所以朱元璋壓根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號人物。

有一次,孫蕡因為過失犯罪被逮捕,被罰去修城牆。

孫蕡倒是挺樂觀,一邊搬磚,一邊唱歌,唱的還是粵語歌,北方人都沒聽過粵語歌,不懂什麼意思,還以為是在藉機發洩對朝廷的不滿,就向朱元璋打報告。

朱元璋決定召見孫蕡,然後讓他唱歌,唱完歌以後,朱元璋就問他歌詞什麼意思。孫蕡用官話把歌詞朗誦了一遍。老朱一聽,歌詞全是歌頌大明,三觀很正嘛,把他放了!

可孫蕡實在沒官運,過了沒幾年,這傢伙又犯罪了,被罰到遼東戍邊。

孫蕡的死前賦詩

1393年,涼國公藍玉因涉嫌謀反,被朱元璋處死,死後被剝皮實草,屍體做成標本,到全國各地進行巡迴展出,進行生動的警示教育,是為“藍玉案”。

“藍玉案”可不是隻死了藍玉一個人,朱元璋借題發揮,株連了大量與藍玉有關係的開國功臣、文武官員,最後因株連而被誅殺者超過1.5萬,成為“洪武四大案”之一。

不幸的是,孫蕡也被牽扯其中,丟了腦袋。

其實,孫蕡這種芝麻官,除了寫寫詩,別的啥也不會,藍玉這種牛人絕不會拉攏他,他也不可能給藍玉謀反提供什麼幫助,只是因為孫蕡頗有詩名,曾經給藍玉收藏的一幅畫題寫過一首詩,賺過一點潤筆費,而這種事在當時十分常見。

但偏偏撞在“藍玉案”的槍口上,只能認倒黴,於是孫蕡被判處斬刑。

臨刑前,孫蕡身臨其境,禁不住詩興大發,一首五言絕句脫口而出: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孫蕡這首詩描述的就是臨刑前的場景和感受,略有表達自己冤屈之意。

但監斬官是個武夫,啥也聽不懂,一聲令下,孫蕡人頭落地。

朱元璋怒殺監斬官

行刑完畢後,監斬官向皇帝覆命。

朱元璋對孫蕡挺有印象,知道他有詩才,就問孫蕡死前說過什麼話?

監斬官說孫蕡口吟一首詩,有人記下來了,說完便把詩給了朱元璋。

老朱雖然是個粗人,沒上過學,但後天努力讀書,詩詞鑑賞能力是有的,他一看這首詩,就知道孫蕡這是死的不甘心,尤其“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一句很悽慘很可憐,要是自己早看到這首詩,心一軟,肯定就放他一馬了。

朱元璋越想越可惜,越想越生氣,怒道:“你這個匹夫,為何不早奏此詩!”

監斬官懵逼了,不就是一首詩嗎,你至於發這麼大火嗎?

朱元璋沒有給對方想明白的機會,立刻下令:把他拖出去斬了!

可憐的監斬官到死都沒明白,朱元璋為何因為一首詩大發雷霆,直接砍了自己的腦袋,正所謂“帝王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想不明白……”

野史傳說的漏洞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故事出自野史小說記載,可信度不高。

孫蕡此人確實存在,《明史列傳》中有孫蕡的傳記,且正史中說他“嘗為(藍)玉題畫,遂論死”,確實因為牽扯到藍玉案而被處死,但只講到“臨刑,作詩長謳而逝”,並沒有說詩的具體內容,更沒有提到朱元璋因此殺了監斬官之事。

朱元璋因詩怒殺監斬官,見於《碧裡雜存》、《列朝詩集·孫蕡傳》等私史和野史小說,但孫蕡被斬是在因罪征戍遼東期間,直接在遼東行刑,以孫蕡的芝麻官級別且已被開除公職的罪人身份,監斬官不會是什麼大官,沒有資格也不可能因為孫蕡臨刑前作了一首詩,就中止行刑,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向皇帝彙報,朱元璋也不可能提出這種不合理要求。

這個朱元璋因詩怒殺監斬官的段子很可能是後世文人臆測編造,抹黑朱元璋的喜怒無常,濫殺無辜,反正老朱身上背了無數黑鍋,也不差這一口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一句話的事,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孫蕡(xù),是明朝著名詩人,與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等5人,在在南園(今廣州市中山圖書館一帶)右側建一座“抗風軒”,創辦“南園詩社”,因此別人稱他們為“南園五子”。

從唐朝詩人的仕途經歷來看,除了賀知章和高適那樣能當宰相副宰相的,大都仕途不順,老孫也是一樣。

因為是廣東人,沒有機會和劉伯溫宋濂那樣成為從龍之臣,依附了何真領導的嶺南割據政權。廖永忠南征,老孫還給謝了投降書。後來,老孫考上進士,做了工部織染局使、虹縣主簿等一些小官。

老孫的命運改變,主要發生在南京。朱元璋看他有才能,就讓他進了翰林院,讓他參與了修撰《洪武正韻》。大概就這個時期,老孫一時糊塗,給大將軍藍玉畫了一幅十分英雄威武的畫像。

多年後,藍玉謀反案爆發,和藍玉有牽連的人全部被抓,老孫也不例外。老孫臨死前,吟誦了一首詩,直接害死了監斬官。在《列朝詩集·孫蕡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朱元璋認為,孫藚只是為藍玉畫了一張畫像就被殺了,這是冤假錯案。尤其是孫藚臨死前能作出“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這樣的好詩,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大才。監斬官沒有回報孫藚的詩,屬於翫忽職守,所以全部判處死刑。

洪武26年,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這麼多人,朱元璋不可能挨個審查,所以冤假錯案在所難免。老朱殺完人有一絲絲後悔也絕對是真的。當他知道孫藚這樣的大詩人被殺,自然是遷怒於監斬官,認為是監斬官的翫忽職守害死了孫藚。

事實上,朱元璋大興冤獄,必然會有人被冤殺。孫藚之死,朱元璋難辭其咎。

朱元璋並不是第一次和讀書人對著幹了,江南才女蘇坦妹也是稀裡糊塗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劉辰《國初事蹟》記載了這件事:太祖親征婺洲,有侄男子進女子一人,約二十歲,能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誅之於市,以絕進獻。”

就是說,朱元璋攻克婺源,侄兒朱文正送來美女一枚給他享樂,朱元璋殺了美女,獲得了美名。

在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有了“江南楚蘇”的說法,這名美女就是兩個美女中的“蘇坦妹”。蘇坦妹這樣不明不白死了,楚方玉則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當場羞辱朱元璋。

大凡和讀書人對著幹的皇帝,不管你功績有多大,不管對對百姓有多好,始終都沒有什麼好名聲。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人。


歷史知事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這句話用來說這件事十分的貼切。神仙自然是朱元璋,打架自然是朱元璋殺藍玉,小鬼就是被譽為嶺南詩宗的才人孫蕡(fén),遭殃就是受藍玉連累,被砍了腦袋。



洪武年間爆發過四個著名的事件,第一件是胡惟庸案,第二件是空印案,第三件是郭桓案,最後一件則是藍玉案。

藍玉案發生時間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份,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揭發藍玉,告他謀反。由此,朱元璋重拳出擊,殺藍玉,該抄家的抄家,滅族的滅族。波及面(被殺的人)多達1.5w。



5月份朱元璋頒佈《逆臣錄》,到9月份,朱元璋正式頒發《赦藍黨胡黨詔》,裡面有句話在說:

特大誥天下,除已犯已拿在官者不赦外,其已犯未拿及未犯者,亦不分藍黨、胡黨,一概赦宥之

赦宥?意思是寬恕,赦免。

這意味著武將的所有權力被牢牢的掌控在朱元璋一個人的手裡。武將集團徹底覆滅,否則哪裡有朱棣南下的事兒?

藍玉高個子,富有謀略,很有大將之風,但為人傲慢,自傲。駕馭得了,用得好,藍玉就是一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刀,但駕馭不了,刀會反向。



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坐江山的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時值壯年。素來有嫡長子潔癖的朱元璋挑選皇長孫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能駕馭藍玉這一潑人?

所以,神仙打架,朱元璋殺藍玉。改變戰略,為朱允炆鋪路……什麼挑選都城,什麼徹底剿滅北元勢力,這是次要的。

偏偏小鬼孫蕡運氣不好,碰上了。

孫蕡作為遠近聞名的才子,曾為藍玉作詩題畫過,在抄藍玉家的過程中,被發現了。自然而然,孫蕡被視作藍玉黨,進入死亡名單。



當時的孫蕡正在遼東戍邊,在遼東施加死刑,臨刑前,孫蕡悲壯高歌: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鼉鼓是揚子鱷的皮做成的鼓,所以整首詩的意思就好理解了。鼓聲短而急促,行刑人員已經敲了三次,時間快到了。我馬上要奔赴黃泉,但是黃泉這一條路上,沒有一家旅館客棧,今天晚上我住在哪裡?一條路走到黑,哪裡有停歇之地?

鼓聲響,詩高歌,急促,急促,急促……悲涼悽清極了。



這一個故事記載在《碧裡雜存》之中,作者是董谷,正德十一年的舉人。該書記載了明初的君臣逸聞。裡面交代結局!

孫蕡的這首詩傳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一聽,孫蕡是有才之士,錯殺了他(他不是藍玉黨,這是一場文字獄)。朱元璋問監斬者,問他孫蕡死前,說過些什麼?他把這首詩原原本本的告訴朱元璋,朱元璋頓時生氣,怒道:“為何不早說?”然後誅殺掉監斬的人。

最終,還是門生黎貞收斂孫蕡的屍首。

《碧裡雜存》小說成分很大,孫蕡被殺是真,朱元璋質問是假,寧肯負天下人是封建帝王的本色,怎麼會提這件事?就算錯殺,在帝王眼裡也不算什麼……



或許朱元璋拿人出去頂鍋吧,因為孫蕡在文人出名。


史小二記


這個故事出自《列朝詩集·孫蕡傳》,說的是朱元璋因為擔心有人反他,就興起冤獄,結果詩人孫蕡(fén)就因為藍玉謀反案而受到牽連。又因為孫蕡臨終前作的一首詩,負責處死孫蕡的官員也戲劇般地被處死。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孫蕡在現在不是什麼知名的古人,但他在明洪武年間卻很有名氣。孫蕡是今廣東順德人,人長得風度翩翩,性格豁達開朗,學富五車,詩寫得好,文章也作得好,年紀輕輕就聲名遠播。孫蕡出名到什麼程度呢,連當時的大儒兼大臣宋濂都知道他。

孫蕡考上進士之後不久,宋濂便舉薦他擔任工部織染局使,中央部級屬員,起點已經很高了。不久之後孫蕡就調任翰林院,負責編修《洪武正韻》,可以直接跟皇帝有接觸了。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繼續下去,孫蕡前途無可限量。可命運捉弄人,誰又能知道這既是孫蕡的起點,也是他的巔峰,因為自那之後,孫蕡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開始是胡惟庸案的爆發,宋濂父子數人牽扯其中,宋濂的幾個兒子被殺,他本人在馬皇后的救助下才得以倖免。但是孫蕡作為宋濂的裙帶關係,也被牽連並被髮配去修長城。修長城可不是像現在搞建築那麼簡單,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過人的毅力,這基本就是個死刑。

但是孫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工作之餘,他時常寫詩,還常常自己創作粵語歌曲,自演自唱,受到工友的一致好評。久而久之,孫蕡的事蹟就被管事的官員發現了,官員對於孫蕡的才華很是欣賞,也配佩服他的為人,便上奏請求赦免孫蕡。就這樣,孫蕡很幸運地被赦免,還被派到蘇州當了一個八品的小官。

如果安安穩穩做一個地方官,也沒什麼不好,可偏偏孫蕡不但有才,招人嫉妒,做官還很廉潔,不與人同流合汙,嚴重影響了當地其他官員的財路。僅僅在蘇州幹了六年,孫蕡就被蘇州官員陷害,被朝廷發配到遼東勞動改造。當時的遼東不像現在,條件十分艱苦,是明朝官員發配的主要目的地。

孫蕡這一次依然沒有氣餒,因為只要熬過了發配期,還是可以回去,可命運再一次戲弄了他,這一次是因為藍玉案。藍玉是朱元璋的養子,因為叛亂被朱元璋所殺,因為藍玉案受牽連的人達數萬之多,孫蕡就在其中。可是孫蕡跟藍玉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牽連到他呢?

原來,孫蕡在京做官的時候,雖然跟藍玉並沒有什麼交情,但畢竟同朝為官,多少有點人情往來。有一次孫蕡到藍玉家中慶祝喜事,將一副有自己名字落款的畫送給了藍玉,藍玉案爆發之後,朝廷在藍玉家中搜出了這幅畫,孫蕡因此而受牽連,被判處死刑。

當然,如果孫蕡堅持上訴的話,說不定也不用死,大不了受些處罰。可是,孫蕡此事已經對官場完全絕望,他知道自己既是逃過了這一劫也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了,這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死刑。所以,孫蕡坦然接受了這一切。

雖遠在遼東,但是他還是被解押到京城接受死刑。在行刑之前,孫蕡脫口而出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吟完這首詩之後,孫蕡康概赴死。有心人記下了他的這首詩,並將這首詩傳播開來。不久之後,朱元璋也聽到了這首詩,他就詳細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並將負責監斬孫蕡的官員全部招來,問他們說,此人有如此才華,為何不上奏,還是把他給殺了。官員無以為對。朱元璋勃然大怒,將監斬官員全部賜死。

如果說孫蕡的死情有可原,那麼監斬官員的死可真是比竇娥還冤,明明是按照上級指示行事,可偏偏還是沒讓領導滿意。可是這就是政治,也許一個人的死跟皇權的穩定比起來,簡直就不是個事兒。但是因為朱元璋突然爆發的愛才之心,而讓另一群人因此而喪命,這就沒大多必要了。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察,畢竟《列朝詩集·孫蕡傳》不是正史,就算是正史,也不一定都可信,所以我們權且當個故事聽一下就好。


圍爐煮酒話春秋


自打朱標太子死後,年事已高的朱元璋也越來越對武將們不放心了,為了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穩固,他在駕崩前5年,發動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藍玉案”。

1393年,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將包括藍玉在內的大批文臣武將大肆株連殺戮,許多人被抄家滅族,前後被誅殺超過一萬五千人。

而題主所提到的這個犯人,就是被株連的人之一—孫蕡,他因為給藍玉題了一幅畫,這幅畫在藍玉被抄家時搜了出來,結果,他被錦衣衛抓了起來,最後砍了腦袋。

說到孫蕡這個人,他和一般的文臣還不一樣,此人性格豪放,頗有魏晉風骨之氣,自幼飽讀詩書,寫得一手好詩詞,他寫起詩文來從不打草稿,往往興致一來,揮筆而成。作為一個從小就志氣不凡的人,他從不隨便與人交往,而鄉間的人也很尊敬他,稱他孫先生。

明朝建立後,他逐漸進入官場,在洪武三年就中了進士,但因為性格孤傲,雖經歷了20多年官場生涯,最多也只是做到了一個翰林典籍,且經常遭人彈劾,動不動就被貶謫,最後被一路貶到遼東戍邊,非常令人鬱悶和沮喪。

孫蕡的官場生涯,是一個標準的失敗版本。

藍玉案爆發後,官員們你咬我,我咬你,所謂的謀反亂黨竟然抓了幾萬人,其中1.5萬多人被誅殺,而孫蕡因為曾經給藍玉題了一幅畫,也被抓了起來。

最後,孫蕡被認定為藍玉黨羽而被殺頭,在臨死前,孫蕡幾乎是絕望至極,他於是寫下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在日落之前,軍隊要鳴金收兵了,但是鼓聲三響之後,人們卻找不到可以投宿的客棧,只能去黃泉路上棲息了。

這首詩,滿滿的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這自然是罵給朱元璋聽的。

史書記載: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雖然他老了,但還沒糊塗,他自然清楚這首詩裡蘊含的那些意思,於是就把一幫辦案人員和監斬人員找來,進行詳細詢問。

皇帝親自召見,詢問相關事宜,大家自然不敢怠慢,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原委都說清楚了。

朱元璋一聽,大概明白了,這孫蕡,應該是殺錯了,他冤死了。

皇帝心理也明白下面這些人都是為他辦事的,都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在全國搜捕“藍玉餘黨”,並誅殺之,但是,這件事總是讓他很不舒服,甚至有點被打臉的感覺,畢竟,這首詩已經傳開了,於是他惱怒道:你們為什麼不把這件事第一時間向我稟報?

其實這幫子官員也都蒙了:之前殺了這麼多人,不都是照章辦事麼,反正順藤摸瓜,一個個殺,這麼多人死了,也沒見皇帝不悅啊,難不成這事兒還怪我們了?

想是這麼想,但是面對皇帝威嚴,他們只能乖乖地跪在地上聽候皇帝發話。

能怎麼發話?朱元璋不爽了就要殺人,於是他大手一揮,下令把這些人都拖出去殺頭。

孫蕡,死的時候55歲,他寫的很多書都散失了,留存至今的只有九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